- 兒童溝通心理學(完全圖解版)
- 李萍
- 1533字
- 2021-11-18 18:15:26
與時俱進,了解你的孩子在想什么
最近,林女士和她上四年級的兒子關系鬧得挺僵,她只好請自己的一個做老師的姐妹劉老師調解。
這天,劉老師來到林女士家,單獨和她的兒子聊天。這個男孩以前還參加過劉老師組織的夏令營,對劉老師很熱情,也很樂意和她聊。
“我媽對別人客客氣氣,對我卻總是大發脾氣。每天我媽下班一回來,我打開門,只要見她臉拉得老長,我便立刻跑回自己的房間,把門關緊,省得挨罵。”說著男孩還舉出幾個實例。
“你媽也不容易,她在單位是領導,操心的事不少,回家又要做飯,照顧你,夠累的,愛發脾氣可能是到了更年期……”
“更年期?”沒等劉老師講完,男孩就迫不及待地接過話頭,“自打我上學,我媽脾氣就這么壞,更年期怎么這么長?您給我來個倒計時,更年期哪天結束?我也好有個盼頭!”
劉老師忍不住笑起來。她很同情這個男孩,事后她對林女士說,我們不能怪孩子不理解我們,我們也該改變自己了,盡管改變自己不容易。平時,我們很在乎孩子的物質要求,注重對孩子生活上的照顧,卻忽視了孩子的情感世界,特別是忽略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定位。
林女士聽到兒子對她的看法,感嘆道:“如今當父母真難,我們小時候哪有這么多事!”可她還是答應,要改變自己對孩子的態度。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新世紀要做好父母,與孩子溝通真是不容易。問題出在哪里?也許是青春期這個特殊時期的原因,也許是父母的溝通方法出了問題。
做父母的首先要注意溝通的方式方法。先反思一下:你是否嘮叨?你與孩子的話題是否永遠都是學習、聽話?你是不是經常暗示孩子一定要考上大學?那你是否發現孩子越來越不愿意和你交流?你的孩子是不是覺得你越來越“土”?之所以請你反思,是因為孩子在長大,他們已經不是嬰幼兒了,已經開始走出家庭和父母的保護。進入學校后,他們對父母難免開始疏離,這時我們越是要求他們,他們越不聽。最好的方法是改變自己的態度,打開與孩子的交流之門,縮短與孩子的心靈距離。
事實上,學習是大多數孩子最反感父母與之嘮叨的一個話題,要想跟孩子做好溝通,最好避開這一話題。
然而,不少父母會問,我應該和孩子聊什么呢?其實,要和孩子做朋友,就必須與時俱進,了解你的孩子在想什么,了解孩子才能有共同語言。那么,哪些話題更適合與孩子溝通呢?
1.孩子感興趣的話題
任何談話,如果所交談的話題是交談者自己感興趣的,他就會投入十二分的熱情,但是如果孩子對所交談的話題沒有絲毫興趣,即使場面再大,對方熱情再高漲,他也會覺得寡淡無趣。父母要想和孩子和平相處,并得到對方的認同,就要徹底地了解孩子的所“好”,了解他感興趣的話題,如兒子最喜歡的球星是誰?他喜歡什么款式的衣服?他最喜歡做的事是什么?從孩子最關心的這些話題開始談起,才會激發他的溝通意愿。
2.新話題
這些新話題應該是在孩子們之間流行的,如最近哪個明星最紅,足球賽哪個隊贏了等。了解這些新事物,能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土”,自然也就愿意與父母溝通了。
3.孩子知道而家長不知道的話題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孩子的思維和知識面未必不如父母。作為父母,我們每天為了工作和柴米油鹽奔波,可能有很多不了解的知識,此時,我們可以向孩子請教,這樣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的尊重,一旦打開了溝通的心門,再讓孩子從心底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引導也就不是難事了。
可見,現代家庭中的教育已經不像從前那樣簡單了,作為家長,若想獲得家庭教育的成功,首要的是更新家庭教育思想和觀念。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家庭教育觀念,21世紀的家長為什么會在家庭教育中產生困惑?主要是現在社會變化太快了。所以,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既把孩子當作朋友,當作一個與家長有平等關系的公民,必須拋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種陳腐的觀念。只有這樣的溝通才是平等的溝通,也才是能讓孩子接受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