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系統有缺陷會成終身“漏洞”
雖然人一生可以安裝很多軟件,尤其是應用型軟件,但對每個人意義最深遠的仍是最初家庭給裝的系統軟件,這是之后所有應用軟件的基礎。
如果系統軟件最初在設計、編程時有漏洞和缺陷,就會影響電腦后來的使用。系統軟件一旦有漏洞,免疫力就會下降,很容易被人攻擊、植入病毒,導致癱瘓。人也一樣,如果早年的家庭養育有缺陷,在成長過程中就容易麻煩不斷,甚至半路夭折。
既然人從出生到成年都要經歷養育與教育的過程,那么,家庭和學校對人的成長來說就特別重要。可是,一說到人的問題,很多人首先想到這是教育的問題。而一說到教育,人們就會想到學校和老師。有的家長甚至對老師說:“這孩子我真管不了,老師您替我好好管教他。”
的確,教書育人是老師的責任,但家長要明白,老師是在家長已經打造出的“半成品”基礎上進行努力的,而且老師負責的教學工作還偏重于安裝應用軟件,如果家長安裝的系統軟件已存在缺陷,那對老師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卻又無法把學生退回給家長返工,因為人的心理發展是不可逆的。所以,家長要明白,孩子六歲之前的養育,誰都無法替代,誰都無法扭轉。
另一方面,談到家庭,人們又特別喜歡說“家庭教育”而不是“家庭養育”,這也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其實,教育的“教”字是指手執教鞭在課堂上講授學問的方式,可是家里又不能擺上課桌,讓父母站在黑板前對孩子進行教育。相反,家庭是生活的場所,教育方式是媽媽對抱在懷中的孩子低聲絮叨,爸爸和騎在脖子上的孩子說說話,爸爸媽媽睡前給孩子講故事……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很多孩子不能去學校上課。為了不耽誤學習,許多中小學就把原先在教室授課改成在網上授課,讓孩子們在家里打開電腦就可以聽課、寫作業。然而,老師布置學習任務時,在不經意間竟變成同時對學生和家長布置任務,結果家庭漸漸成為第二個學校、第二個課堂。問題在于,老師是專職搞教育的,而家長還有自己的本職工作要做。本來家長與孩子之間是親情關系,此時卻變成師生關系,很容易造成親子關系緊張。
我們必須明確家庭和學校的職責不同,不可輕易混淆。家庭是養育的場所,養之育需要家長在照顧、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培養情感,以浸潤的方式告知或帶領孩子學習如何做人做事。而學校是教育的場所,教之育是老師在規范的要求下,在一視同仁的背景下,以講授和練習的方式讓學生學習知識。
養育中的“養”,更多的是撫養。“撫”是一種動作,養孩子時伴隨著這種養育的動作的,還有養育者所呈現的表情和隨事而做出的反應即態度。這是一種生活性的自然示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師,其資格源于血緣,因血緣而對孩子產生責任感、愛、耐心和期待,并給予幫助。父母的態度與言傳身教的示范是養育的本質。盡管有例外,比如生而不養、生而殺之等,但那是違反天道的極少數行為,是全社會所不容和不齒的特例。
教育中的“教”,則更多的是說話。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只要是通過嘮叨、講道理、講解、輔導、談話等,都是以“說”為前提的。老師更多的是執鞭而教,誨人不倦。“教”的核心方式是借助人類特有的語言系統,通過聲音與文字,進行感知的輸入與記憶的存儲,以聯想、推理等方式讓孩子從不知到知,從不會到會,掌握更多的知識,知曉更多的人世間的道理。
“教”可以是教知識、科學、做人的道理等。但是,所有的教育都不能替代或跨越注重情感撫養的養育。如果沒有來自心理撫養的情感作為基礎,教育只能教術,不能教心。從這一點我們要明白,家庭的養育比隨后的教育更重要,更基礎,更具深遠的影響。所以,家長不要錯過孩子六歲之前的養育過程,不要等孩子上學后,指望由老師去解決孩子的各種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