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撫養
- 李玫瑾
- 1953字
- 2021-11-18 17:11:47
要孩子改變,大人要先改變自己
很多人看到孩子犯錯甚至犯罪就很憤怒。經常有記者給我打電話,說哪兒又發生了一起案件,然后問我如何對這些未成年人加強教育。我說:“其實,真正需要教育的是他們身邊的大人。”
我曾經在《今日說法》點評過一個案例:有個男孩才十一二歲,就把街坊鄰居偷遍了。他什么都偷,自行車、電飯鍋、剃須刀等等,只要能拿走的就都拿去賣了,然后買吃的,買煙抽,去網吧玩。
鄰居天天來告狀,他父親沒辦法,最后就拿一根鐵鏈把他拴在床上。但他一點也不在乎,吹著口哨在床上玩。
鄰居見他好幾天沒惹禍了,一看是被拴在家里了。孩子老這么拴著哪行啊?鄰居就向街道辦報告,街道辦就報警了。
警察來了就說:“你這樣侵犯了孩子的權利。”
他父親說:“沒辦法,我管不了他。我還得出去掙錢,不能老看著他。我要是不看著他,他就出去偷,人家就來告狀,我還得給人家賠。我沒錢,賠不了那么多。”
他父親是從外地來廣東打工的,需要掙錢養家糊口。警察一聽,覺得這件事還挺難辦。
這件事驚動了當地的共青團組織,維護青少年權益部的人就來了,然后想了一個辦法。他們找了一家心理醫院,把孩子送去那里進行心理與行為矯正。
孩子進入醫院的第一天,幾乎所有病房都被偷了,放在桌上的香蕉、蘋果等都不見了。女護士一說他,他就對她又打又罵。
有人提議把他捆起來,但醫生說:“家里用暴力都管不了他,我們這里不能用強力手段。如果我們這樣做,就重復了他父親在家里對他所做的行為,那是無效的。”
這位醫生非常專業,就仔細觀察這個孩子,發現他特別愛吃,凡是好吃的,見什么就偷什么。
在我看來,孩子最早出現的偷拿行為,往往具有與他所偷東西相對應的匱乏現象。比如,愛偷吃的東西,意味著孩子早年被疏于照看,經常挨餓。這種孩子一開始是因為饑餓才偷的,用偷來的東西換吃的,后來就偷開了。偷拿往往是孩子犯罪的最初表現形式。
這位醫生發現這個孩子的特點后,就設計了一個矯正方案。孩子每次表現不好時,比如罵人、打人、偷東西等,醫生就在黑板上畫一道。第一天,那個黑板就畫了四五十道。然后,醫生把他領到黑板前,說:“咱們數一數你今天做了多少錯事。”
孩子剛開始低著頭不聽,醫生就告訴他,只要他改正行為,每減少5道、10道、20道,就獎勵他不同的好吃的東西。然后,醫生每天就領著他數數,看今天比昨天少了幾道。哪怕只減少3道,醫生也會獎給他一小塊糖,然后告訴他想吃巧克力的話,還要減少10道。
這個方法奏效了,孩子很有動力去改正不良行為。一個月后,黑板上的豎道就不足20道了。接著,醫生還提出其他要求:如果他想要一個東西,要先征得人家的同意;如果他想跟人玩,要先跟人家商量,不能馬上就搶玩具……
三個月后,孩子的行為越來越有規矩了。有一天,他跟護士長說:“我想回家。”
護士長聽了特別高興。因為他在這里有好吃好喝的,還想回家,說明他的情感恢復了。
醫生又觀察了一段時間,覺得他沒什么問題了,就叫上共青團組織權益部的人,一起開車送他回家。然而,他們卻撲了個空。他的父母已經搬家了,卻沒有告訴醫院,也沒有通知公安機關和共青團組織。
他們就向街坊鄰居打聽,又到派出所查訪,好不容易才找到地址。當他們領著這個孩子走到他家門口時,他母親正好從家里出來,手上抱著一個孩子,身邊還跟著一個孩子。他母親只看了這個孩子一眼,連個招呼都沒打,扭頭就出去了。
他父親在屋里,醫生跟他說:“你孩子想家了。我們覺得他現在懂事多了,不再罵人了,也不打人了,愿意學習了,就送他回來了。”
他父親只說了一句:“回來就好。”
他們問:“孩子回來以后,你有什么打算?”
他父親說:“沒什么打算,就讓他上學吧。”
節目播到這里時,主持人問我:“李老師,你怎么想?”
我說:“問題根本沒有解決。其實,還需要送醫院的是這對父母,否則這個孩子很快就會回到原來的狀態。”
現在很多學校有心理咨詢室,老師經常跟我講他們怎么輔導孩子,我就給他們提一個建議:“你們咨詢的對象,重點不是孩子,應該是大人。如果家長不改變,孩子的心理問題就不能解決。”
有一次,我和一位中學老師在《今日說法》談未成年人的教育問題時,那位老師就跟主持人講:“其實,我們做老師的教育孩子不發愁,我們發愁的是如何教育家長。有一些孩子,我們給他們講了很多道理,結果他們一回家,就全變回原樣了。他們的家長完全不講理,根本不跟我們老師配合。所以,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長很難。”
工讀學校的老師也跟我講過這種話:“這個孩子在我們這兒教得很好了,可他一回家,過完節回來又變樣了。”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這些孩子的家長有問題。如果家長的問題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調整不了。要改變孩子,先改變大人。我們在關心孩子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身邊的大人,把教育工作做到他們身上去。孩子出問題,第一個工作應該是先教育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