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谷子(成長智慧叢書)
- 陸明主編
- 1577字
- 2021-11-18 16:59:22
第二章 因其言,聽其辭
原文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
者,反而求之,其應
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
,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
合事,得人實也。其張罝網
而取獸也,多張其會
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常持其網驅之,其言無比
,乃為之變
,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
。己反往,彼復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復之,萬事不失其辭,圣人所誘愚智
,事皆不疑。
注釋
[1]辭:言辭。
[2]言有不合:所說的話不合理。
[3]應:答應。
[4]象比:象,法象、仿效形象和原形。比:比較。指按照形象進行比較。
[5]釣語:像釣魚投餌一樣,在發言時給予對方誘餌,以便引出對方的話頭。
[6]罝(jū)網:罝是捕兔子等野獸的網。
[7]會:會合,聚會。
[8]其言無比:比,可比的規范。指言辭無可比較。
[9]乃為之變:于是就為此改變方向。
[10]牧之:在此與“察”同義。就是進行調查加以闡明。
[11]愚智:愚者和智者。
譯文
人家說話,是活動;自己緘默,是靜止。要根據別人的言談來聽他的詞意。如果其言辭有矛盾之處,就反復詰難,其應對之詞就要出現。語言有可以模擬的形態,事物有可以類比的規范。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預見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謂“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謂“比”,就是類比言辭。然后以無形的規律來探求有聲的言辭。引誘對方說出的言辭,如果與事實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對方的實情。這就像張開網捕野獸一樣,要多設一些網,匯集在一起來等待野獸落入。如果把捕野獸的這個辦法也能應用到人事上,那么對方也會自己出來的,這是釣人的“網”。但是,如果經常拿著“網”去追逐對方,其言辭就不再有平常的規范,這時就要變換方法,用“法象”來使對手感動,進而考察對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實情,進而控制對手。自己返過去,使對手返回來,所說的話可以比較類推了,心里就有了底數。向對手一再襲擊,反反復復,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過說話反映出來,圣人可以誘惑愚者和智者,這些沒有什么值得懷疑的。
鬼谷錦囊
在今天,能夠做到克己制人、喜怒不形于色是一個人成功的必備能力,倘若一遭遇困難或面臨危險,就無法自持,臉上立刻露出不安或慌亂,不僅會降低自己的自信心,還會影響到周圍共事者的士氣和情緒,一旦如此,便有可能根基動搖,“軍心渙散”,導致事業停步甚至倒退或失敗。
延伸閱讀
《十善業道經》說“言必契理,言可承領,言則信用,言無可譏”,意思是說,言論一定要合理。要讓別人能接納領受,就要有信用,令人無懈可擊。
“因其言,聽其辭”是說話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交談藝術中的重要技巧,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尤其是以推銷或說服為目的的談話中,必須學會傾聽,善于傾聽。
“因其言,聽其辭”還有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以靜制動、克己以制人。這樣的人擁有超強的自我克制力,能夠時時處處控制住自己的脾氣和情緒,喜怒不形于色,通過制己進而達到制人的目的。歷史上凡是成大事者,一般都具備這種品質和能力,漢高祖劉邦便是其中一位。
楚漢相爭時期,有一次劉邦和項羽在陣前對話,劉邦歷數項羽的罪狀,項羽大怒,命令潛伏的士兵放箭射殺劉邦。劉邦躲閃不及,一支箭射中胸口,傷勢嚴重,劉邦甚至痛得無法起身。
此時事態嚴峻,若是主將受傷,群龍便會無首。萬一楚軍乘勝追擊,那么漢軍就會潰敗。于是劉邦忍了忍,他鎮靜下來,趁人不注意,把手放在自己的腳上,對項羽大聲喊道:“碰巧你們射中了,不過可惜射中了我的腳,并不是我的身體。”士兵聽見劉邦這樣說,便穩定下來,最終沒有被楚軍攻陷。
歷史上大凡成大事者,往往都是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三國志·先主傳》中有關于劉備“喜怒不形于色”的描述: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兩只手能垂到膝蓋,眼睛能看到自己的耳朵。他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正是因為如此,劉備才被神化為奇人奇像,所以才能擁有那么多的追隨者,從而成就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