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傾聽
會說話的人,必善于聆聽,心靈才會舌巧。不管你多么能說,總有些時候閉嘴會比說話好些。
每一個人,當他還年輕時,都有一種天賦,那就是認真地聽,他們能同時認真聽和說。然而當他們稍微年長,大多數人便厭倦了,而愈來愈少用心去聽,到了最后,他們已年邁而不再注意傾聽。耳朵跟眼皮是不可相提并論的,但有時耳朵能封閉就如眼皮能緊閉不張開一樣。有時這二者同時關閉,但通常都是耳朵閉而眼皮開,這并不是很重要。當耳閉眼開或眼閉耳開的時候,注意力通常會轉向其他事物。
傾聽,跟閱讀一樣,主要都是心智的活動,而不只是耳朵或眼睛等的感官運動。如果在這過程中沒有心智的參與,那只能稱為是“隨意地聽”而非“用心聽”,是“看”而非“閱讀”了。
一般人最常犯的錯誤總是將聽和閱讀視為被動地接受而非主動地參與,但對于寫作和說話不會有這種誤解。人們往往認為寫作和說話需要付出精神和注意力,及經由寫作和說話等的溝通方式來了解對方的心意。人們也會發現一些能熟練掌握談話的藝術的規則,并能將這規則實踐出來使之成為習慣的人,他們在這方面的表現常常比一般人優秀。
如有人針對“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樣的問題指出,首先要學的是要“用心”讀而不只是“用眼”看,并且要跟寫作一樣主動。被動的閱讀,通常只是以眼睛看代替用心讀,這樣并不能稱為閱讀。如果我們只用眼睛或耳朵來接收文字,而不用心去洞察文字作者的心意,我們就沒有展現出讀或聽所想達到的目的,結果只是浪費時間。
在考慮有效的傾聽所需要的努力與技巧時,要對別人所說的話細心留意,并盡力運用技巧來了解。必須做到知覺不受無關情緒的蒙蔽,保持客觀的態度,且假設說者的內容是很有趣而值得一聽的。
洞察文字語言背后深藏的思想。在嘗試了解中,必須克服語言的障礙,因為表達方式的不同,說者和作者使用的字詞通常很少和聽者或讀者相同,而聽者和讀者這時就必須努力來了解其意義了。聽者和說者得達成溝通,讀者和作者也一樣。
在聽和讀中,都需要注意重點的陳述,因為并非說者和作者所說或寫的每件事都是重要的。大部分的演講中,其真正的重點只是一小部分。聽者和讀者須察覺出來,并將焦點集中在上面。
了解說者所要說的,注意說者為達到結論所采用的論點和理由,觀察他如何設法表達是絕對必要的。但這些還不夠,不管是聽或讀,決定自己的立場——同意或者反對是絕不可少的。一個人如果做不到上述的立場問題時,不是因為對所說的不能充分了解而無法確定自己是同意或反對,就是因為個人希望能有進一步的說明及證明。這時,好批評的讀者和聽者就該暫時停止決定,而更進一步追求真相。
一、一般的準則
在你還未完成分析和了解前,不要做任何批評(當你能說“我了解”時,才可以說“我同意”“我反對”)。
不要爭吵式的反對。
尊重和你不同的觀點。
二、批評重點的特定標準
指出哪里是知識的不足。
指出哪里是被誤導的。
指出哪里是不合邏輯的。
指出分析和根據不完全的在哪里。
在這四項中,前三項是反對的標準。如果無法做到的話,那你就必須同意了——即使你根據第四點能做暫時性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