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心三不:不生氣 不計較 不抱怨
- 馮濤編著
- 1836字
- 2021-11-18 16:54:06
第一章 把控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破解屬于自己的情緒密碼
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的頭腦里會有情緒呢?這其實和進化有關。
達爾文提出,人類在繁衍生息中要爭取最大的進化優勢。經過漫長的進化,趨利避害的心理和行為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人的基因里。反映在情緒上,當人們占據生存優勢時,容易產生積極的、正面的情緒。比如,獲得充足的食物、住進舒適的房子、結識親密的伴侶,這些都讓我們產生心理滿足感。反之,當人們處于生存劣勢的境地時,則容易產生消極的、負面的情緒。比如,遭遇失戀、失業、破產等不幸的狀況,就會讓人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痛苦。
既然情緒是進化的產物,那么就像人的膚色、身高存在差異一樣,人們情緒的進化程度也不同。
歌詞里唱到:“每個人有他的脾氣?!蔽覀兛梢园l現,有的人“一點就著”,有的人則是“老好人”。這也就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自己情緒的雷區。如果你越雷池半步,就容易觸發別人的憤怒;而在這個區域以外,你就能和別人和睦相處。
有些人身上的雷區很多,每個都標明了“閑人免進”,這類人情感豐富,又細膩敏感,所以容易情緒化。有些人的情感就比較遲鈍,身上的雷區可能相對比較少。即使聽到各種大喜大悲的消息,他的情緒依然不會有太大的波動。
情緒的產生,除了跟外界的刺激有關,也跟這個人的主觀意識有關。比如,同樣是失戀,有的人覺得,沒有了愛情就活不下去,在很長的時間里都處于一種情緒低落、萎靡不振的狀態;有的人覺得,兩個人合得來就在一起,合不來了就放手,很快就能走出失戀的狀態,開始新的生活。
快樂是一種積極正面的情緒。當人們快樂的時候,心情是愉悅的,身體是舒適的,大腦是活躍的。表現出來的,就是人們在快樂的時候會笑。但需要注意的是,笑有真有假。人們在真笑的時候,眼睛周圍的肌肉會收縮,眼睛會瞇起來;但假笑的人,肌肉就不會相互配合運動,笑起來給人一種很不自然的感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皮笑肉不笑。
那么,在我們產生快樂情緒的時候,大腦在干什么呢?這時,我們的大腦里會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它能把開心、興奮的感覺傳遞出去,從而刺激人體內的“獎賞系統”,這個獎賞系統就是人體內的“快樂中樞”,我們也就能產生幸福快樂的感覺。
情緒傳遞的過程是有科學實驗依據的。科學家把電極植入老鼠的“獎賞回路”中,然后電擊它的“快樂中樞”。就這樣,老鼠大腦內的“獎賞系統”不斷受到刺激,老鼠變得興奮不已。它甚至還形成了條件反射,主動去按壓按鈕,來尋求這種快感。
人體內的“獎賞系統”是和前額葉皮層緊密相連的。前額葉皮層是什么呢?腦前額葉位于大腦的前端,大概是我們腦門的位置,人的很多靈感、創意、抽象思維都是從這里產生的。那么,在我們感覺到快樂的時候,這個區域也就被激發了,我們就能夠更有創造力,學習工作效率都會更高。
人又為什么會發脾氣呢?從生物機制來說,發脾氣是自我防御和攻擊侵占的原動力。更多的時候,發怒是生物的一種應激性直接反應。比如,我們看到有的小動物,在危險來臨時,它會瞪大眼睛,把毛發張得很大。雖然在人類眼里,這種行為顯得很可愛,但是在同類動物眼里,這就表示它進入自我防御狀態了,最好不要去惹它。這種自我防御在人身上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發怒。
發脾氣還和攻擊、侵占有關系。動物都會有一種領地意識,這不僅表現在它們要守住自己的領地,有時它們還會做出侵占領地的行為。人也是動物,只不過高級一點,那么同樣也擁有領地意識。只是在我們人類社會,領地意識披上了文明的外衣,不再是搶地盤那么簡單。其實,我們的自尊和他人對我們的評價就是來源于領地意識,別人對你的認可程度代表了你在群體里獲得的領地。直觀點來說,就是存在感。為了保持自尊,人們會發怒;而為了獲得認同,人們就要侵占別人的注意力和思考力。
我們并不否認發脾氣這件事情,但是我們要認識到它是有害的。在《情緒革命》一書中,辛德萊爾提出“基礎情緒”的說法:“我們每個人在同一時間都有兩種情緒:一個是外在的情緒,這種情緒是任何人都能看得出來的;還有一個是內在的情緒,除非能洞悉自己的內心世界,要不然沒人能看出你的這層情緒,我們把這層情緒稱之為基礎情緒。”
舉例說明何為“基礎情緒”。比如,你前期做了一件錯事,你感到十分自責。你最希望的是別人能夠大度,不再計較這件事情。你甚至還希望能夠做一些事情,來彌補一些過錯。這之后,你一直處于一種恐懼——焦慮——自責的復雜的基礎情緒中。
想要真正了解不同的情緒,除了了解情緒的理論知識,還有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認真去體察、分析和總結自己的感覺,才能真正破解屬于自己的情緒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