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行為
【問題描述】
自私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自己得失而不顧他人利益的不良性格。孩子自私的性格多因家人的溺愛而形成?,F代很多家庭中,孩子在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的呵護下,不知不覺中習慣了別人對自己的付出,自我意識很強,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家中一切必須以他的情緒變化和要求為中心,如果達不到要求,就會發脾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私的性格。
在家里,孩子應處于受教育的地位,衣食住行玩都應該由父母根據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進行合理的安排,切不可遷就他們的不合理要求。對孩子的過分遷就,也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
孩子自私性格的養成,與家庭教育有關。要糾正這種不良的性格,父母應該從家庭教育著手,自身也做好榜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慷慨大方的性格。
下面是一位母親含淚的述說:
那是在夏天的一個正午,天特別熱,孩子吵鬧著要吃西瓜,我趕快到菜市場給他買。
室外驕陽似火。當我滿頭大汗地拎著西瓜剛進家門時,孩子就沖我嚷嚷:“媽,你怎么這么慢?。课叶伎仕懒耍 蔽亿s忙走進廚房,洗凈后切開西瓜,下意識地嘗嘗西瓜甜不甜。這時候,我突然聽見孩子像刀子一樣的呵斥:“誰讓你先吃啊,你趕快給我吐出來!”我目瞪口呆地站著,簡直不敢相信這些話出自我一直疼愛的孩子之口,頓時淚水盈眶。孩子可能發現我哭了,接著說:“算了,這次我原諒你,下一次可不允許你這樣了??!”他的語調是成年人式的不容分說,我聽了心如針扎。我沒想到孩子會這樣對待我,也不知道他怎么就會說出這樣的話。
其實,這種現象已不值得驚奇,這都是父母自己種下的苦果?,F在許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都把孩子當成掌上明珠那樣供著,特別溺愛與嬌慣,孩子漸漸地就形成了這種自私自利的行為。所以,做父母的一定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大家都應該圍著他轉,從而助長孩子的占有欲和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
【心理解釋】
造成孩子自私的原因很簡單:你老把他放在中心的位置,他自然就習慣自己是中心了;你總像伺候皇帝一樣伺候他,時間長了,他自然就找到“當皇帝的感覺”了??梢哉f,造成孩子自我中心的根源在父母身上,怪不得別人,也怪不得孩子。要知道,自私的孩子是感覺不到自己自私的,他表現出來的只是習慣性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種方式使別人感到他是自私的。
作為一種人格特征,以自我為中心產生的消極作用主要以自私表現出來。這就導致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在與外界的交往中排斥“異己”、拒絕開放、忽視理性力量、回避真誠、吝嗇付出、難與他人合作相處。
年幼的孩子,一般只會想到自己,不會想到別人。這是因為他們思維能力有限,難以理解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去認識事物,這是幼兒的思維特征,因此不肯與人分享是很自然的。而且很小的孩子常常認為凡是他能夠得到的東西都是屬于他的。但是他們也喜歡討大人的歡心,如果教他們學會分享,他們五六歲時,一般能在大多數時間里和伙伴一起好好玩。
慷慨、謙讓一直以來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在的社會現實是一家只有一個孩子,孩子沒有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學會謙讓的機會有限。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和別的孩子交往的機會,讓孩子在團體中學會謙讓,在家里的時候也不要事事遷就孩子,不要滿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糾正方法】
第1步:平等對待。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盡量不給孩子特殊待遇,合理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孩子在家中所吃所用,都應和其他家庭成員一樣。
第2步:分析原因。父母要認真分析孩子自私心理的原因,尤其對孩子提出的不切實際、無理的要求,父母必須堅決而明確地加以拒絕,并說明拒絕的理由。
第3步:承擔家務。父母應教會孩子從小學會自己穿衣、洗手帕、整理玩具等。還可以讓孩子給父母倒茶水等,讓他體驗父母勞動的艱辛和付出,體諒和關心父母,不再自私自利。
第4步:學會分享。讓孩子看到一起工作和分擔任務的好處,或者告訴孩子,他們可以得到一份好吃的東西,但必須與人分享。幫助孩子建立群體思想,鼓勵孩子把自己心愛的玩具讓小朋友玩,把自己愛吃的東西分給小朋友吃,使孩子自私的行為逐漸減少。教會孩子與家人、朋友、鄰居分享物品,如食品、書籍、玩具和彼此的歡樂等。要做到這點,也要求父母有無私的態度。
第5步:限制行為。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要輕易滿足,應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給予滿足,絕對不能有求必應。對不合理的要求,絕不能遷就讓步,否則,孩子就會得寸進尺,進一步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第6步:關心他人。在能夠幫助別人的情況下,而別人又有事相求的時候,父母可以教孩子如何幫助別人解決困難。比如,帶孩子參加一些募捐活動。孩子會通過實際活動與父母的思想啟發認識問題,養成良好的助人為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