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古人間四月天 最暖不過林徽因
- 顏婧
- 4736字
- 2021-11-18 17:06:23
第五章 魂系建筑
真愛無痕,大愛無疆。在梁思成、林徽因這兩位建筑學家的身上,真愛和大愛,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1944年,時任中國戰(zhàn)區(qū)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的梁思成,奉命向美軍提供中國日占區(qū)需要保護的文物清單和地圖,以免盟軍轟炸時誤傷文物。這份材料,是梁思成嘔心瀝血完成的。但梁思成希望美軍也將另外兩個不在中國的城市——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也排除在轟炸目標之外。
因了國恨家仇,梁思成先生進入營造學社后從不與日本人交往。在長沙日軍敵機大轟炸的烈火中,謙謙君子的梁思成怒吼:“多行不義必自斃,總有一天我會看到日本被炸沉的!”
當梁思成提出保護京都和奈良的建議時,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這是一個難以理解的建議,而且,也超出他的工作范圍。但他毅然這樣做了,而且并不是臨時起意。他的弟子這樣記載當年從事這項工作時的情景:“他們住在重慶上清寺中央研究院……每天,梁先生拿過來一些圖紙,讓羅哲文根據(jù)他事先用鉛筆標出的符號,再用繪圖儀器繪成正規(guī)的地圖。羅哲文雖然沒有詳問圖紙的內(nèi)容,但大體可以看出,地圖上許多屬于日本占領區(qū)的范圍。而梁先生用鉛筆標出的,都是古城、古鎮(zhèn)和古建筑文物的位置。還有一些地圖甚至不是中國的。當時羅哲文雖然沒有仔細加以辨識,但有兩處他是深有印象的,那就是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p>
面對質(zhì)疑,梁思成這樣回答:“要是從我個人感情出發(fā),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文明的結晶。”由于奈良附近的軍事目標眾多,1945年,盟軍不得不作出對其進行轟炸的決定。而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奈良的歷史文化遺跡,盟軍需要一張標明詳細文物地點的地圖。這一次,畫這張圖的,是林徽因。
1948年底,清華大學所在的北平郊區(qū)解放了。解放軍包圍了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婦想到城內(nèi)無數(shù)巍峨壯觀、雕梁畫棟的古建筑也許將毀于戰(zhàn)火,頓時憂心如焚,寢食不安。
1949年初的一天,兩位解放軍戰(zhàn)士突然造訪林徽因家,并攤開北平軍用地圖,請求他們用紅筆圈出一切重要文物古跡的位置,以便萬一大軍被迫攻城時盡可能予以保護。夫妻倆意外、感動之余,立即應解放軍的請求,廢寢忘食地編寫《全國文物古建筑目錄》。此書后來演變成為《全國文物保護目錄》,為解放大軍在戰(zhàn)火中保護文物古建筑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1950年,林徽因受聘為清華大學一級教授,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梁思成是這個委員會的副主任。夫婦二人對未來首都北京的建設充滿了美好的憧憬。
18世紀,北京曾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布局最完整、規(guī)劃最科學、建筑成就最高的封建帝國首都。至今西方大學建筑系的教科書中,北京古城規(guī)劃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又經(jīng)過兩個多世紀的漫漫風塵,千年古都雖屢遭戰(zhàn)火,遍體鱗傷,但承載豐富歷史文化信息的城市肌體尚存。林徽因在《北平建筑雜錄》里深情吟詠:“無論哪一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里,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于歌唱,時間上漫不可信的變遷……”在林徽因眼中,飽經(jīng)滄桑的亭臺樓閣、寺廟塔院是有靈魂的,而且是厚重的歷史最可信賴的證物。這些古城樓分明在為昔日的繁華吟詠著纏綿悱惻的挽歌。嚴謹?shù)目茖W研究工作并沒有損害林徽因詩人的氣質(zhì)。相反,這兩方面在她身上總是相得益彰。她能從冰冷的磚木里讀出詩意。她所寫的學術報告獨具一格,許多段落讀起來竟像是充滿了詩情畫意的散文詩。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想把北京城這“都市計劃的無比杰作”,作為當時全世界僅存的完整古城保存下來,使之成為一個“活著的博物館”留給后人。然而,這種一廂情愿,畢竟來自他們的一身書生意氣!萬萬沒有料到,他們一生魂之所牽、情之所系的古建筑研究與保護工作,尤其是北京城的前景規(guī)劃,注定要在那個“日新月異”的新時代遭到毀滅性的重創(chuàng)。
梁思成說:“如果世界上藝術精華,沒有客觀價值標準來保護,恐怕十之八九均會被后人在權勢易主之時,或趣味改向之時,毀損無余。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xiàn)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很快,梁思成就切身感受到了這種錐心的痛苦。
1953年5月開始,對古建筑的大規(guī)模拆除開始在北京這座古城瘟疫般蔓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承擔起了解釋拆除工作的任務。梁思成聽說四朝古都僅存的一些完整的牌樓街將毀于一旦,他急忙找到吳晗據(jù)理力爭,試圖挽回牌樓街的拆除之災。但最終于事無補,梁思成氣得當場失聲痛哭?!冻怯洝防镉羞@樣的記載:“毛澤東對上述爭論定了這樣的調(diào)子:‘北京拆牌樓,城門打洞也哭鼻子?!@是政治問題。”
但更令兩位建筑學家始料不及的事還在后面。
當時,北京還有四十六公里長的完整的明清城墻,巍巍然,環(huán)抱著一座千年古都。林徽因贊譽其為“世界的項鏈”。1935年,她在自己的小詩《城樓上》深情贊美:
你愛這里城墻,
古墓,長歌,
蔓草里開野花朵。
林徽因曾有一個絕妙的構想,想讓城墻承擔北京城的區(qū)間隔離物,同時,變外城城墻和城門樓為人民公園,頂部平均寬度約十米以上的城墻可砌花池,栽種花木;雙層的門樓和角樓可辟為陳列館、閱覽室或茶點鋪,以供市民休息娛樂、游戲納涼;護城河可引進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這樣一個環(huán)城的文娛圈、立體公園,將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空中花園”。林徽因幻想著未來的北京規(guī)劃,她期待著一場視覺的盛宴,她還為自己的絕妙設計畫出了詳細的草圖。然而,“城墻公園計劃”注定只能是女建筑家的一廂情愿。
最終,北京市的規(guī)劃不僅僅拆毀了城墻、城樓這些“土石作成的史書”,也無情葬送了林徽因的美夢。五百年古城墻,還有那被無數(shù)詩人、畫家看作北京象征的角樓和城門,在摧枯拉朽中,全被判了極刑。視古建筑為生命的女建筑家?guī)缀跫悲偭?。她拖著病體,到處奔走,大聲疾呼,苦苦哀求,甚至到了聲淚俱下的程度……然而,據(jù)理爭辯也罷,苦苦哀求也罷,哪怕強烈抗議也罷,統(tǒng)統(tǒng)無濟于事。(引自梁從誡《倏忽人間四月天》)
所有保護北京的古建筑和文化遺產(chǎn)的努力,因為與新時代的城市規(guī)劃大相抵牾,一條完整的明清城墻轉(zhuǎn)瞬之間即化整為零,大部分墻磚被用作修房子、鋪道路、砌廁所、建防空洞。這對于同為建筑家的梁思成夫婦來說,無疑是一場噩夢。
一次出席文化部酒宴,正好碰上了也是清華歷史系出身的北京市副市長吳晗,林徽因竟在大庭廣眾之下譴責吳市長保城墻不力。一向溫婉的她沖動地指著吳晗義憤填膺地說:“你們真把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激烈的言辭盡顯一位建筑學家的執(zhí)著與剛烈。因為林徽因知道沒有古建筑的城市將是一座淺薄的、沒有歷史厚重感的城市。
現(xiàn)實驗證了林徽因沉痛的預言。四十年后,大約是1996年的歲末,北京市開始修繕一小部分破損的明清城墻,整個北京城掀起了一場捐獻舊城磚的活動。當然,這個讓人啼笑皆非的景觀,林徽因永遠看不到了,這原本也是她最不想看到的一幕。如果一座建筑,改變了它舊有的面貌,即使勉強維修,它的靈魂早已是消失殆盡。
對于古建筑,人們一邊毀壞著,一邊在修補著。古建筑是時間和歷史的符號,不管現(xiàn)代技術有多么先進和高明,而時間不可能回到原始坐標,歷史古跡也不能被修復到原貌,即便修復,正如林徽因所言,也只是一個面目全非、讓人別扭的贗品。屬于建筑本原的風骨和特質(zhì),經(jīng)過不斷人為的劣質(zhì)修葺,其中的歷史和時間會漸漸模糊,原本可以想象、感知的空間,卻被人為地擦除和篡改。就像在一幅古畫里偏偏走出一個喬裝成古人的現(xiàn)代人,再怎么涂脂抹粉,也難掩現(xiàn)代人的氣息,哪有古人的一絲味兒?徒生掩耳盜鈴之嫌。
古都北京終于跟林徽因的美麗夢想背道而馳了,她心中的那個瑰麗的古都夢,完全在現(xiàn)實中淪陷了。代之而來的則是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五百年來,歷改朝換代的兵災而得以完整幸存的北京古城墻,卻在和平建設中被當作封建余孽而被徹底鏟除了。林徽因在病榻上眼睜睜地看著這場夢魘一般的情景,除了撕心裂肺般的痛楚陣陣襲來,她還能如何呢?就像對自己的疾病束手無策一樣,她只能陷入深深的苦痛之中。
而作為妻子的林徽因,更不會預知,1955年以后的命運將會以一種什么樣的姿態(tài)等待著她的丈夫。為避免刺激,親友們封鎖了批判“梁思成資產(chǎn)階級唯美主義的復古主義建筑思想”的種種消息,但女人的第六感覺和身為人妻的敏感,還是讓她從細微處察覺出來了。她憂憤交加,拒絕吃藥,終于在那個春寒料峭的日子,1955年4月1日清晨,林徽因離開了相濡以沫的丈夫梁思成,離開了她的一對引以為自豪的兒女,離開了她眷戀一生的建筑事業(yè),也永遠離開了這個喧鬧的世界。
在政治風潮帶來的昏天暗日中,美麗的建筑家林徽因終究沒能戰(zhàn)勝纏身三十年的病魔,走了……
林徽因告別了塵世,告別了塵世里所有喜愛她也或嫉妒她的世人,當然,也告別了她傾注了畢生精力、摯愛的那些數(shù)不盡的中華古建筑。她最終離開了這個山雨欲來的世界。與世長辭那一刻,林徽因年僅51歲。對中國文化頗有研究的漢學家史景遷曾說,林徽因是“在寒風凜冽的北京,在最后一堵龐大的古城墻頹然倒塌之時”去世的。雖然她企圖拼盡最后一絲力氣去保護最后一堵古城墻免于人禍,但古城墻最終還是倒塌了。頹然倒塌的巨大聲響,那是古城墻在控訴?在哭泣?美國前總統(tǒng)卡特曾說過:我們有能力建無數(shù)座曼哈頓、紐約,但我們永遠沒有能力建第二個北京。
林徽因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整座墓體由梁思成親手設計,墓身沒有一字碑文,似乎在無言地傾訴著世人對一位偉大女性的深情緬懷。然而,就像她拼盡全力挽救的北京古城墻沒有幸免一樣,“文革”中,她的墓碑也被清華大學的紅衛(wèi)兵所砸碎,她在病榻上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所畫的圖稿被付之一炬,她靈氣十足的詩作文章,也有很多在浩劫中毀失殆盡……或許,早逝對她也是一種仁慈和解脫吧!在那“壽則多辱”的荒唐時代,以她的率真、執(zhí)著和優(yōu)雅,一定難逃劫難。她曾經(jīng)寫過一首詩《死是安慰》(原載1947年1月《益世報》文學周刊第二十二期):
個個連環(huán),永打不開,
生是個結,又是個結
死的實在,
一朵云彩。
一根繩索,永遠牽住,
生是張風箏,難得飄遠,
死是江霧,
迷茫飛去。
長條旅程,永在中途,
生是串腳步,泥般沉重,
死是盡處,
不再辛苦。
一曲溪澗,日夜流水,
生是種奔逝,永在離別!
死只一回,
它是安慰。
死是安慰!好一個死是安慰!林徽因先生終于擺脫了病魔對她的折磨,擺脫了非常人而能承受的身體的疼痛和心靈的創(chuàng)傷。相信,勤勉一生,知性一生,也美麗一生的林徽因,那一刻一定徹底獲得了解脫。拋棄了一副被病痛折磨得消瘦不堪的肉體,一位女中人杰,飄飄然然地去了再也沒有疾病和傷痛的天國。
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死亡是另外一種狀態(tài)。那當然是指一種宗教精神。其實,死亡不僅僅是一種哲學上的狀態(tài),如林徽因先生所悟:“于大千世界,于滾滾紅塵,于蕓蕓眾生,死亡也是一種安慰。”先生之所悟,不妨看作是一位美麗的建筑學家對生命的深深禪悟!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這是癡戀了林徽因一生的藍顏知己金岳霖和另一位林徽因的生前摯友鄧以蟄教授聯(lián)名獻給林徽因的挽聯(lián)。
生存的歷練成就魅力四射的人生。能夠得到上天賜予的靈氣,也許不太難,但能讓其永遠保持并大放異彩則是難于上青天。林徽因的美麗是時代造就的,更是她憑借自身堅強的毅力與不凡的人格在顛沛流離中承受種種磨難,最終成為“近代中國第一位杰出的女建筑學家,在中國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林徽因長期從事中國建筑研究和建筑教育事業(yè),是我國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調(diào)查研究中國古代建筑遺構的開拓者,一生追求中國建筑的民族形式?!保ㄒ浴读只找虻慕ㄖ松罚?。
悟不透的民國舊夢,無以復制的一代才女!民國那一代知識分子群體的獨特氣質(zhì)從林徽因的身上清晰可見。而眼下這個物欲橫流的快餐時代,雖可以包裝甚至批量生產(chǎn)出無數(shù)耀眼的明星,但卻已經(jīng)不可能再擁有同樣氣質(zhì)的“林徽因”了?!傲只找颉?,作為一個文化概念,其來自民國時期的溫潤風華,早已不堪世事之激烈演進和沖擊,人間四月天,正在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