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入世

愛情本來并不復雜,來來去去不過三個字,不是“我愛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嗎”“對不起”。

——張愛玲

有誰碰到過年僅4歲就遭遇家庭變故的不幸,有誰在年僅4歲就遭遇了母親離家遠行的不幸?幼年的心靈創傷,會對人的一生產生怎樣的負面影響。人的一生,如果把這集于一身,怎么說也不能不說有點獨特。張愛玲,恰恰把這些集于一身,一生的坎坷,一生的漂泊,永生永世的話題,或許,也就在這不經意間,悄然拉開了帷幕。

自打這遭際纏身,于是,一切的不確定,不穩定,便緊緊地圍繞著我們的主人公。

如許的“風云際會”,又將為張愛玲不平凡的一生帶來什么?

她4歲開始私塾教育,在讀詩背經的同時,就開始小說創作。第一篇小說是一個家庭悲劇,第二篇小說寫的是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1932年她在圣瑪利亞女校校刊《鳳藻》上刊載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時年12歲。她曾在《天才夢》中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視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

她是天才張愛玲。讓我們一起走進她傳奇的一生。

上海的秋天,一時間蓄積了北方枯涸而干燥的冷流,在海風夾雜的咸咸里撲面而來,這是獨特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涼爽,潮濕。雖偶有干澀,卻是肌膚時常玲瓏著水分,特有的南方城市風情,空氣里的因子有強烈的可觸感。

這是一個秋天,與往年一般光景的初秋。

1920年9月30日,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一幢仿西式豪宅里——麥根路313號,因她的出生,許多年以后,有了眾多追隨者的遐思和尋究。這是一座非常寬敞,有著二十多間屋子的洋房,玻璃窗一間間閃爍著透亮的小陽光。傭人房一排置落于后院。這戶人家雖已如日暮西山,而門楣卻依舊一派望族的行頭高懸。一聲啼哭,她唱響了這個沒落貴族前前后后跳躍的音階。

她是張愛玲,又名“張煐”。她是冠冕著黃翼升玄外孫女,李鴻章重外孫女,張佩綸孫女的頭銜入世的,響當當的家世背景,這樣厚重的底色,為張愛玲坎坎坷坷而又擁有輝煌成就的一生涂抹了最為絢麗的色澤。

而這些色澤是如何浸透了張愛玲的生平,那得從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說起。

張佩綸,清末大臣。字幼樵,一字繩庵,又字簣齋。直隸(現河北)豐潤人。根據山東省無棣縣《張氏家乘》,張氏于明永樂二年由山西洪洞移居山東無棣張家碼頭,八世祖再從無棣遷往豐潤齊家坨村。與張之洞、陳寶箴等人交好,被稱為“清流黨”。清流黨,晚清統治集團內部的一個政治派別。指那些標榜風節,不畏強御,遇事敢言,評議時政,指斥當道,不與權貴同流合污,深負清望的士大夫。張佩綸,便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四諫臣”之一。

張佩綸儀容俊雅,風流倜儻,能言善辯,少年得志。對朝中手握重權者皆不買賬,包括后來成為其岳父的李鴻章他也多次彈劾,時局人物曾國藩等重臣也皆不入其法眼。他自恃一身傲骨,一番經綸,常常侃侃而談,雄才韜略胸中臥。他喜著長衫竹布衣,閑來好狎妓飲酒,其飄逸無羈的另類裝扮竟引得京城名士紛紛效仿,這就是張佩綸,典型的舊式士大夫形象。

張佩綸一生鐵骨錚錚,文韜出彩,同治進士,做編修,擢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中法戰爭初起,主戰者,受命以三品卿銜會辦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1884年7月15日,法軍艦侵入馬尾港后不加戒備;8月23日,法艦發起進攻,福建水師覆滅,馬尾船廠被毀,與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被褫職遣戍。1888年獲釋,復入李鴻章幕。中日甲午戰爭期間,被劾“干預公事”,旨令回原籍,遂遷居南京。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后,北上以編修佐辦和議。因在對俄態度上與李鴻章意見不合,旋返南京,自此稱病不出。

在這一段極不如意的潦倒經歷中,張佩綸的妻子與世長辭。而在入李鴻章幕府后,竟得李鴻章器重賞識,李將愛女,年方23歲的李菊耦許配與他。當時張佩綸年長李菊耦20歲,生活環境極度窘迫,清貧漂浮,戴罪之身。就是在這種無法讓人猜度又極不合常理的狀況下,李菊耦帶著豐厚的嫁妝,和一時煊赫的聲勢與盤根錯節的影響力,嫁入了張家。

這是命中注定。其實姻緣從來不隨己愿,不隨人臆想。如若遇見,便是五百年修得的同船渡。又若結為連理,那是幾生幾世修得的圓滿了。老夫少妻,如此更是當時極為傳頌的一段佳話。

可也好景不長,在李菊耦35歲那年,張佩綸與世長辭,享年55歲。留有一子一女,男的便是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時年7歲,有女張茂淵,年方2歲。整個家族就此清冷了下來。

之后,子女的教育重任,便落到了李菊耦一人身上。

李菊耦將夫君不能實現的理想和抱負,全然寄托在了兒子身上,嚴家教,催奮進,立志向,不能隨便外出,不能這般那般地放縱,不能結交外面的紈绔子弟,以防學壞,典型的封閉的傳統教育模式。給他穿花紅大綠的衣裳,絕了出門的念頭。據張家女仆何干回憶,那些年李菊耦在教養女兒張茂淵上,與兒子是大相徑庭的,李菊耦將張茂淵作女公子來養著,思想開化,未有過多的思想拘謹和行為束縛。張茂淵是自由的,她是舊式家庭里可以延伸了出去的藤蔓,伸展了姿態。而相對于張廷重時常受母親的挨打受罵來說,張茂淵則是幸福、幸運的“寵兒”。

如此,這種失衡的教育理念,在幼年時便埋下了禍根,伴隨著張廷重的成長而根深蒂固了。盡管張廷重的教育也同步了西洋文化的熏陶與植入,但是,性格的壓抑,思想的滯礙,或本身對家族理念、對中國文化的接受,最終造就出這么一位“重門深掩,簾幕低垂”的舊式人物來。

不過,從張愛玲對父親的一些描摹可以得出結論,張廷重也是極富才情的。但終究怯懦、軟弱、享樂,以致一事無成,典型的華貴公子哥、不思進取的遺少模樣。

回過頭去,張愛玲外曾祖父黃翼升,對其母親家族的影響可見一斑。

黃翼升,字昌岐,湖南長沙人。清末長江七省水師提督,通常稱之黃軍門,所統帶的五千水師歸李鴻章節制,是李鴻章的得力干將和副手。在鎮壓捻軍戰斗中,為清政府立下汗馬功勞,功封男爵爵位,后獨子承襲爵位。黃家與李家,這兩個權勢大家族之間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張愛玲的母親、黃翼升的孫女便是李鴻章的遠房外孫女,可謂世交。

黃翼升一房人丁單薄,獨一子黃宗炎,而其正房夫人卻一直無生養,這可急壞了黃家人。在黃宗炎走馬上任廣西鹽道的闊差事前,家族為其在長沙鄉下物色了一位農村姨太太。這位姨太太也特別爭氣,在黃宗炎因赴任廣西水土不服早逝后,為黃家留下了一支最為珍貴的血脈,一胞兩胎,龍鳳子女。女子便是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后出國時改名黃逸梵。其后沒幾年光景,這位姨太太也追隨亡夫而去。

黃逸梵和其弟的教育一直是黃家大夫人親自著手教導安排的。因是黃家唯獨的血脈,這位主母也算熟諳現實之人,一直將姐弟倆視為己出來養育。舊社會,只有男丁才能繼承家族的遺產,黃逸梵弟弟的存在,讓所有暗中窺探黃家豐碩財產的族人無從下手。

黃逸梵的教育是偏于新式的。這位舊式名門下的嬌小姐,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對于外面變化著的世界是非常有好奇心的,對于西方文化和西方文明的接受力很強,個性自由,崇尚新潮。沒有父親的管教,沒有母親的啰唆,而養育之人畢竟隔了血緣這一層捅不破的暗溝,對其愛和束縛力也許僅僅停留在了責任的表層上,這是難免的。因此,黃逸梵骨子里的信馬由韁因子是蠢蠢欲動的,也伴隨了她整整一生,影響極深。

張愛玲父親的傳統教育模式和母親黃逸梵開放式的教育模式,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而造就出來的人,差別不僅僅是觀念、思想這些,就連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也不盡相同。這是一種致命傷,無法逾越的鴻溝。在外界看來,豪門遺少和名門千金的結緣,是金童玉女的組合,難得的金玉良緣。拿今天流行的話來說,這也是所謂的門當戶對,強強聯姻的天作之合。

追根溯源,放眼回望,張愛玲身后積淀的家庭背景,是不一般的深重與厚實,一般人無法比擬的優質高貴血統。“張氏”家族的深深烙印,對于張愛玲的人生,張愛玲的生活,張愛玲的文學走向,影響極深極遠,融進了她的血脈和骨髓里。張愛玲式文學,至今有一種無法媲美的獨有魅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白县| 利津县| 安阳县| 益阳市| 宝山区| 达孜县| 凉山| 天门市| 乌审旗| 平顶山市| 泗洪县| 合水县| 科技| 武义县| 营山县| 石嘴山市| 耿马| 尚志市| 大安市| 莱阳市| 商城县| 无棣县| 武城县| 双城市| 大同县| 林州市| 土默特左旗| 嘉荫县| 盐山县| 景泰县| 收藏| 嘉兴市| 保亭| 泸溪县| 延寿县| 建宁县| 大化| 资阳市| 乐业县| 明光市| 定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