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稅:為什么智商高的人也會做蠢事
- 水木然
- 3093字
- 2021-11-11 17:48:49
經濟學的價值規律
當今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各種暗流涌動,偶然成為一種常態,混亂中有各種必然,人們因看不透而焦躁不安。
那些頂級的經濟學家們一直嘗試去探索其中的規律,然而,各種高大上的理論都用上了,始終無法找到準確的答案。
其實,試圖用經濟學里的概念去解釋所有的經濟現象,有時一定是得不到答案的。
因為“經濟”本身就不是具體客觀存在的東西,它只不過是我們為了更好地理解社會的運轉而發明的一種學科。你用一種并不具體客觀存在的東西去描述有形的社會,一定會越描越模糊。
經濟學根本沒有那么晦澀難懂。經濟學里的很多復雜問題,都能在數學、物理中找到非常明確的答案。關于世界經濟走向這個在經濟學家眼里重大而又復雜的問題,只須用一個字的物理概念就可以描述得淋漓盡致。
世界上很多事物的本質其實都是相通的,所謂一通百通,透過一滴水就能看到整個大海。
接下來我將通過剖析這一個簡單的字,向大家說明經濟現象,揭示未來經濟的走向。
物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作“熵”。
什么是“熵”呢?
我們知道,物體都是由粒子組成的,粒子又是不斷運動的,但是這種運動往往是“無序運動”。“熵”就是衡量一個物體里的粒子做運動“無序化程度”的概念。
所以,熵越大,意味著物體內部越混亂;熵越小,意味著物體內部越有序。而運動的粒子就具備了能量,當不同方向運動的粒子碰撞在一起,很多粒子身上攜帶的能量就彼此消耗了。
那么,當熵處于最小值時,整個系統也處于最有序的狀態。這也就意味著每個粒子產生的能量都會統一地收納和釋放,所以,系統的能量集中程度最高,有效能量最大。
相反,當熵為最大值時,整個系統處于有效能量完全耗散的狀態,也就是混亂度最大的狀態,此時粒子攜帶的能量被彼此的碰撞消耗。
所以,一個系統的能量,可以用它內部粒子運動的“有序化”去衡量。即熵越小,系統能量越大,系統也越穩定。
比如,互聯網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革新力量,就是因為計算機是高度有序的系統。
我們可以把社會看成一個物體,每一個人就相當于物體里的一個粒子。
我們使用的金錢,只是對貯存著的能量的債權而已,花錢相當于我們釋放出能量。
一個井然有序的社會,相當于每一分能量都能被合理利用和轉化,從而產生能量聚合的效應。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再從源頭探討:自從資本主義全球化以來,世界的主流經濟運轉模式遵循的是自由市場經濟模式,什么是自由市場經濟呢?
這就要從200多年前的一本書說起。這本書就是被尊為西方經濟學“圣經”的《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被譽為“現代經濟學之父”,也是一位哲學家、歷史家和社會學家。
《國富論》的中心思想是人們的各種行為都是由“利己心”出發的,因為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都會努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這種“利己心”會指導大家朝著最容易賺錢的方向努力。
按照這種邏輯,只要社會上的人都自由行動起來,看似雜亂無章的自由市場,實際上就是擁有自行調整機制的。比如,越是社會所需要的地方,利潤就越大。它將自動傾向于生產社會最迫切需要的產品。這種投資可以促進社會的繁榮。但當一個地方投入過多時,其行業利潤便會減少,于是大家會自然而然地減少在這個方向的投資。因此,縱使沒有任何法律政令的干涉,這種“利己心”也有一種內在的平衡作用。這就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它控制著市場和價格規律,并將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兩者統一起來。
也就是說,利己主義會跟社會公共價值統一起來。因此,作者主張盡量減少政府干預,人人都要自由行動起來,把“自由競爭”奉為上上策。這就是自由市場經濟。
1776年,“看不見的手”的理論正式問世。這時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開端,也是自由市場經濟的代表——美國的誕生之年。
這個理論正好迎合了世界的大趨勢。因為世界在此之前還處于封建體制之下,一片死氣沉沉,而自由市場經濟一誕生,就相當于激發了物體內部的每一個粒子,讓它們運動了起來,從而形成了一個運轉的系統,具備了更強的能量。
世界最近二百年以來的發展邏輯,都沒有逃脫這本書的理論。歐洲和美國是自由市場經濟的踐行者,尤其是美國作為自由市場經濟的代表,其近代以來的經濟繁榮說明了這種理論的可行性。
如果把人類社會看成一個物理世界,“自由市場經濟”的誕生就像當年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一樣經典。萬有引力發現了萬物的相互作用和關系,“看不見的手”則形成了如今世界的經濟模式。
如果發現真理是一場比賽,歷史就是最好的裁判員。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边@個社會沒有永恒不變的道理。
1687年,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標志著經典力學的確立;1905年,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將牛頓的經典力學推翻重建;2015年,量子力學理論的確立,又讓世人重新審視相對論。
《國富論》出版100年以后,歷史已經開始顯露了它的有待完善之處。
就像上面我們所說的那樣: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運作,就像物體里隨機運動的粒子一樣,這是一種沒有“公共秩序”的系統狀態。
如果按照《國富論》的論述,整個社會將會持續、有序地發展下去,但是幾十年后,資本主義國家就爆發了世界上第一次“經濟危機”。
從此以后,世界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沖擊。每次經濟危機都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使社會倒退幾年甚至幾十年。
現在,我們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國家經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比如債務問題、貨幣超發、實體衰退等,美國如此,歐洲如此,日本也是如此。
東南亞金融危機,日本房地產崩盤,阿根廷、土耳其等國家貨幣的崩潰,歐洲各種“黑天鵝”的頻出,以及中東等地的區域動蕩……各種跡象已經在反復證明一件事:雜亂無章的自由市場并不是完美的。
如果按照每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則,雖然每個人都會有一股沖勁,但是每個人產生的效能會互相抵消。這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雖然粒子在運動,但是物體的熵太大了。
也就是說,整個社會越是支離破碎,混亂程度也就越大。我們當代世界產生危機的原因就在這里。
以我的家鄉為例。記得我去年回家過年,老家街道上的一個路口總是堵車,一堵就是兩三個小時。路面上的車也不多,但就是無法疏通。
于是,我下車在路口觀察,半個小時后就明白了堵塞的根本原因:每一個開車的人都見縫插針,看見一個縫隙就搶著填上,根本不會顧及其他車輛,于是大家都在那里塞著,寧可坐在位子上抽煙,也不愿意彼此謙讓空出一條道來。
后來有人著急回家,實在等不及了就挺身而出去指揮這些車輛,該退的退,該讓的讓,這才慢慢恢復了交通秩序。
補充一下:那個路口沒有紅綠燈,如果有了紅綠燈,秩序還會像那樣混亂嗎?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只會想到自己,于是很快就會亂作一團。所以,“自由”一定要建立在“自律”的基礎上。我們總是崇尚自由,卻無法做到自律。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有規則來維系社會的運轉。自由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是同樣的道理。
用一個貼切的比喻來說就是,為了緩解交通擁堵,有人主張在馬路上多設置一些紅綠燈,有人主張減少一些紅綠燈。我也想請問各位:你覺得哪種辦法才能真正解決交通擁堵問題?
我認為,馬路上必須有紅綠燈,關鍵是數量和分布點要科學。
人性都有自私的一面,人的行為有時是損人而不利己的。
如果一個社會里,所有人都追求金錢最大化,人們一定會被逼迫變“壞”。因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到最后就會變成一個人人自危、互相提防的社會。這時,無論科技怎么進步,都會內耗嚴重,經濟蕭條,因為人們的聰明才智都被互相抵消了。
世界經濟剛剛開始發展的時候,我們應該鼓勵“自由”。如今,世界自由度已經充分釋放,此時我們應該加強對“人”的管理,提升社會的秩序性。
因為現在人的自由度太高了,導致各種投機性的利己主義盛行。
因此,世界經濟的下一個方向一定是提高自己的秩序性。對于個人來說,只要記住一句話:自律的人,才有資格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