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孩子受益一生的社會情商
- 晴天媽媽
- 1458字
- 2021-11-11 17:48:37
助孩子實現從沖突到合作
容易害羞或者敏感的孩子,他們面對的困境不只是與陌生人打招呼,還有與父母好好合作,以及與別人愉快相處。在大人看來,與人相處并不是什么難事,而對孩子來說,他在與人相處時容易形成對抗甚至逃避。
怎樣讓孩子在社交中從沖突走向合作呢?我總結了兩個方法。
做好孩子的“翻譯”
如果孩子還沒有做好準備見不熟的人,你可以鼓勵他:“等你做好準備了,再去嘗試。”接下來,你可以建議他:“如果你不想用嘴巴說的話,可以用手揮一揮;如果你沒有想好說什么的話,可以給叔叔阿姨倒杯水,用各種方式去表達你的善意。”
當然,父母在這個過程中也要扮演好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翻譯家”。有的時候,孩子可能沒有辦法直接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那些內隱的需求說出來,父母就要在這個過程中不停地拆解,不停地解讀,不停地幫助他跟外界進行各種各樣的連接和翻譯。
有一次我帶著孩子去工作,有半小時沒有理他,他說:“媽媽,我不喜歡你工作。”我說:“寶寶,你是不希望媽媽下次做事情的時候不理你,是嗎?你覺得很難過是不是?”他說:“嗯,是的。”孩子接著說:“媽媽,我下次還想跟你一起工作。”我說:“你是希望能夠一直陪著媽媽,對嗎?”他說:“嗯,是的。”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父母的解讀很重要。如果孩子第一次跟我說:“媽媽,我不喜歡你工作。”我說:“你怎么能不喜歡媽媽工作呢?!媽媽工作是為了你,是為了賺錢給你更好的生活。”孩子就會覺得很挫敗,其實他真正在意的并不是你工作或不工作的狀態,而是你有沒有回應他。
讀懂孩子的言外之意,并從積極的視角翻譯給孩子,是幫助孩子放下對抗、走向合作的關鍵。
很多小朋友在每個新階段都會有分離焦慮,比如剛剛進入幼兒園,或者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其實孩子并非不喜歡新環境,有可能只是不愿意跟父母分離。
因此,孩子在社交和學習生活中,面對新階段、新問題時,家長的翻譯很重要,這是一種很好的親子溝通的前提。忽略了這種翻譯,就容易造成溝通困難,甚至曲解了孩子的意思。
比如孩子打了爸爸一下,說:“爸爸,我討厭你。”其實,他不是討厭爸爸,很可能只是討厭爸爸剛剛批評了他,想通過打或者說“討厭”來去除爸爸不好的那部分,留下爸爸好的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每一個細小的行為、動作背后都隱藏著大量沒有表達的信息,我們需要擴充自己的“嬰語詞典”來翻譯出孩子的行為、語言,這樣溝通就會變得非常順暢了。
鼓勵孩子嘗試,并肯定他
不論孩子面臨怎樣的社交困難,你總有一些機會可以鼓勵他嘗試并肯定他。不放過鼓勵的機會,就是在對孩子進行正面強化。
比如,你可以說:“媽媽看到你今天跟叔叔阿姨打招呼了,而且叔叔阿姨剛剛給媽媽發信息,說你特別有禮貌,希望下次還跟你一起出去吃飯。叔叔還說過兩天給你寄一套書,因為你表現得很好,大家特別喜歡你,主動提出要送你一個禮物。”
在獲得肯定后,孩子下次見到叔叔阿姨就會主動打招呼。因為他獲得了成就,當這個成就多次被強化后,就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社交經驗,因為這樣的方式對他來說能獲得肯定。越做,越擅長做;越能得到鼓勵,越容易形成習慣。
其實,鼓勵不僅對孩子有效,在夫妻關系中也奏效。很多人抱怨的喪偶式婚姻,就與缺乏鼓勵有關。如果每一次爸爸去做什么事情,媽媽都會嫌棄或抱怨他做得不好,對方就會覺得:“這事我干不好,因為我做得沒有你好,而且我做了還老挨批評,那我干脆就不參與了。”同樣,親子關系、職場交往也是這樣。
從沖突走向合作,首先,要通過示范、鼓勵、建議,這也是非暴力溝通的過程;其次,要通過助推和肯定,讓孩子獲得成就感,最終幫助他獲得社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