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鳥籠效應
- 卜涵秋
- 5833字
- 2021-11-11 17:47:01
第一節 馬斯洛與“上帝的鴿子”
約拿情結是逃避的代名詞
約拿情結代表的是一種在機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后畏縮的心理。作為一種情緒狀態,它導致個體不敢去做自己有能力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力。于是個體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一種偽愚的狀態,即對自己,表現為逃避成長,缺乏上進心,拒絕承擔偉大的使命;對他人,表現為嫉妒別人的優秀和成功,對他人的不幸幸災樂禍。
約拿,意為“鴿子”,其性情馴良,承擔著傳遞信息的任務。它來源于圣經《舊約》中著名的傳教者約拿的故事。傳說,約拿生活在公元前790年至公元前749年的以色列,是亞米太的兒子,也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他一直渴望能夠得到上帝的差遣,成為一名傳教者。后來,上帝終于決定將一項光榮的任務交給他:以神的旨意去向一座罪行累累的城市——亞述國的首都尼尼微城,發出天譴的警示。
亞述國與以色列相距較遠,位于底格里斯河流域,就是現在的伊拉克境內,盛極一時。在國王耶羅波安二世時,經過多年的擴張,亞述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帝國,其首都尼尼微城是一座繁華熱鬧的大城市。但這個國家的政治非常腐敗,約拿對其極度厭惡,認為該城沒有一個好人,不愿意去傳道,于是想盡辦法逃跑。上帝尋找他、喚醒他、懲戒他,甚至讓他乘坐的西逃的船經歷風暴海嘯,以致被扔進了波濤洶涌的大海中,被一條大魚吞下。當然了,這條魚是上帝特意為約拿準備的。大魚雖然將約拿整個兒吞進肚子里,但約拿并不曾受傷,不過卻使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在大魚肚子里待了三天后,被吐在岸邊。最后,經過反復的猶疑,約拿終于決定去完成他的使命,也由此正式成為一名信使和先知,其名字也因此成為基督教中傳教者、信使的代稱。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約拿內心對于成功一直充滿了渴望,但當崇高的使命和很高的榮譽——成為一名先知和信使,來到其面前時,他卻產生了畏懼心理,膽怯于面對的任務,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內在心理和外在環境之間的沖突,回避即將到來的成功,推卻突然降臨的使命和榮譽,以退避和逃跑的方式應對一切。最后,他在經歷了一系列磨難之后,內在力量不斷壯大,才終于勇敢地面對現實,并獲得了最終的成功。
約拿逃避、怯難和畏懼的諸多心理行為,讓其名字成為那些渴望成長卻又因為某些內在阻礙而害怕成長的人的代稱。這種在成功面前表現出的一系列心理狀態,就是“約拿情結”。
約拿情結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渴望成長卻又因為某些內在阻礙而害怕成長的畏懼心理的產生,并非獨特的現象,而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心理。這一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心理狀態,于個體而言,它阻礙了自我實現,影響了個體成長,是一種心理障礙。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在深入研究中發現,人類普遍存在這樣一種心態:面對自己的成長,持逃避成長、執迷不悟、拒絕承擔偉大使命的態度。面對他人,一旦對方比自己優秀,就心懷嫉妒;一旦他人受到祝福,就內心不平;一旦他人倒霉,就幸災樂禍。
這種心理導致個體畏懼做自己有能力做得很好的事,甚至不愿意發掘自己的潛力,于是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表現出缺少上進心的狀態。這一狀態,即心理學中所說的“偽愚”。
人們歡迎和喜愛歸屬于自己同類群體的人,“高調”做事的人容易引發人們的反感甚至敵視。然而,實際上深存于個體本性中的那種對成功和自我實現的渴望,又讓個體內心時時充滿著沖動。這一沖動的情緒,促使個體渴望將自己優秀的一面表現出來,得到他人的認可,并為此不斷努力奮斗。然而,長期的生活實踐和接受的教育又讓個體意識到,個性張揚、好自我表現是不受歡迎的,是易被所處環境排斥的,是不合群的,結果為了更好地融入環境,獲得他人的認可和群體歸屬感而不得不讓自己成為變色龍,披上謙遜的外衣,隱藏起來自己真實的內心需求和內在情感,在保護自己不受他人嫉妒和敵視的同時,獲得群體的認可和接受。殊不知,這樣做只會讓個體慢慢喪失自我,膽子越來越小,習慣于接受,沒有進取心,做事畏首畏尾,最終沒有建樹。
1968年,繼馬斯洛之后,馬蒂納·霍納(Matina Horner)正式提出了成功恐懼(Fear of Success)一說。成功恐懼可以說是約拿情結的進一步發展。它又稱“逃避成功的動機”(motives to avoid success),是指個人對自己獲得成功后出現的某種結果感到恐懼,即由于預見成功會產生讓人恐懼的結果,于是在從事類似活動時傾向于放棄積極行動,回應以消極應付行為的活動。可以說,成功恐懼進一步說明了約拿情結束縛個體前進的原因。
無論是約拿情結,還是成功恐懼,都是阻礙個體成功的重要因素。不過,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每個個體的內在都存在著發揮潛能,獲得自我實現,提高自我,實現自我的渴望。這種渴望或許會永遠地深埋在一些人的心中,但在另一些人的內心卻能生根發芽,并時時尋找機會,突破自我實現的心理障礙,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樂于實踐,勇于進取。這樣的少數人往往會獲得成功。
倘若細心觀察身邊的成功者,你就會發現,他們勇于順應內在本性的要求,無懼外在環境的壓力,面對充斥于自己周圍的社會習俗絕不妥協,始終讓自己處于質疑和進取的狀態中,敢于表現自己的懷疑,而不是以溫順、服從、謙恭的態度換取他人的認可。他們總在尋求積極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積極發揮自身的潛能和才智,在堅持自己的追求和夢想的同時,有效解決自身成長與環境障礙之間的沖突,讓自己的心理保持平衡,從而在快樂和健康的狀態下成長,進而獲得成功。
總之,約拿情結提示我們:在人生前進的道路上,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唯有打敗我們的約拿情結,克服內心的成長障礙,才能戰勝自卑,走出迷茫,獲得自信;才能在面對杰出人物時發自內心地敬仰,激發內在的動力,以此激勵自己走向成功。
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馬斯洛
約拿情結的錯綜心理現象證明了人類心理的復雜和奇怪。如今我們得以了解其背后的心理成因,得益于馬斯洛于1966年對這種阻礙生命成長和自我實現的“約拿情結”進行的深入研究。
和約拿一樣,馬斯洛也被譽為偉大的先知。這位高智商的美國籍猶太人,不但是社會心理學家、比較心理學家,而且是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的主要創建者之一,更是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
1908年,馬斯洛出生于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一個猶太家庭。其父母是從蘇聯移民到美國的猶太人。他是這個多子女家庭中的長子,他的父親是一個長期酗酒的酒鬼,母親則性格冷漠、殘酷暴躁。
對馬斯洛來說,童年的生活是痛苦的。他要面對父親對子女的苛求,更要面對求而不得的母愛及其冷酷無情。直到成年后,他仍然難以忘記童年時,母親當著他的面將一只小貓活活打死的情形。為此,他拒絕參加母親的葬禮。除了面對家庭的孤獨和痛苦,他同時承受著來自社會環境中的冷漠。
由于是一個住在非猶太人街區的猶太人,馬斯洛不得不承受著他人對猶太人的偏見,甚至連朋友也沒有,由此形成了他害羞、敏感且神經質的個性特點。為了免受傷害,他從5歲開始,就讓自己沉浸于書籍中,在書籍中尋求安慰。由此他成為一個讀書迷,經常到街區圖書館瀏覽圖書。他曾這樣說:“我十分孤獨不幸。我是在圖書館的書籍中長大的,幾乎沒有任何朋友。”上學后,由于天賦極高,馬斯洛的學習成績十分優秀,由此獲得了老師和同學的認可,處境有所改變。低年級時,美國歷史中的杰出人物——托馬斯·杰斐遜和亞伯拉罕·林肯成為他心中的英雄,他的自我意識慢慢發展起來;青少年時期,他一度因鼻子太大而產生自卑心理,并試圖通過鍛煉獲得強健的體魄來削弱這一外貌劣勢的影響。
18歲時,馬斯洛進入紐約市立學院專修法律。短短兩周的學習,他發現自己選錯了專業,他感覺自己的興趣不在法律上。為此,他開始廣泛閱讀各種學科的書籍。結果在讀了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一書后,他不但獲得了啟示,改變了當時的自卑心態,還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所在——心理學。三個學期后,他轉學到康奈爾大學,師從馮特的學生——構造主義學派的創始人鐵欽納,開始了心理學的學習。然而,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元素分析和鐵欽納的枯燥乏味的教學讓他很反感,很快他又重返紐約市立學院學習。20歲時,馬斯洛不顧父母的反對,與高中同學兼表妹貝莎(Bertha Goodman)結婚。婚后,馬斯洛舉家遷往威斯康星州的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繼續學習。這一舉動,可以說是他真正進入自己的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個轉折點。
在威斯康星大學,馬斯洛師從當時的行為主義代表人物之一——赫爾研究動物學習行為。隨著更多地閱讀格式塔心理學和弗洛伊德心理學,馬斯洛對行為主義的研究熱情慢慢減退。伴隨著第一個孩子的出生,在對嬰兒的觀察中,年輕的馬斯洛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人的身上有無限的潛力,倘若可以適當地運用它們,人的生活就會變得如同幻想中的天堂一樣美好。
1930年,馬斯洛在威斯康星大學獲得心理學學士學位,第二年又獲得心理學碩士學位。隨后,他進入哈洛(以研究羅猴和依戀行為知名)的研究項目中實習,成為哈洛的研究助手,繼而成為哈洛的第一個博士生。在此期間,他還師從著名的格式塔心理學家魏特海默學習。在深入研究的過程中,他慢慢對猿猴產生了興趣,并在對猿猴的支配權和性行為的研究中,闖入了一個幾乎完全未知的領域,并確信自己找到了真正感興趣的研究領域。在對不同種類的35個靈長目動物進行觀察后,他發表了論文《支配驅力在類人猿靈長目動物社會行為中的決定作用》,證明了不僅是猿猴,在其他哺乳動物及鳥類的社會行為和組織中,支配驅力都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這篇論文吸引了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桑代克的注意,馬斯洛因此獲得了對方提供的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份博士后獎學金,以及到其所在的教育研究學院協助進行新的課題研究的機會。1935年,馬斯洛到哥倫比亞大學做了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的助理,從事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研究。
1937年,馬斯洛進入紐約市布魯克林學院,擔任心理學副教授。從此,他開始了自己感興趣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1951年,馬斯洛受聘成為布蘭代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和心理學教授。三年后,他首次提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概念。然而直到1961年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會正式成立,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才獲得一席之地,馬斯洛本人則于1967年成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馬斯洛的研究和發現
1966年,馬斯洛在為研究生們上課的時候,向他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們班上誰希望寫出美國最偉大的小說?”“誰渴望成為一個圣人?”“誰將成為偉大的領導者?”……他發現,面對這些問題,學生們或是咯咯地笑,或是紅著臉、不安地扭動著。于是馬斯洛又問:“你們正在悄悄地計劃寫一本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嗎?”學生們給出的反應是紅著臉、結結巴巴地搪塞。馬斯洛又進一步詢問:“你們難道不打算成為心理學家嗎?”這回,這些心理學研究生中終于有人回答:“當然想啦。”于是馬斯洛說:“你是想成為一位沉默寡言、謹小慎微的心理學家嗎?那有什么好處?那并不是一條通向自我實現的理想途徑。”
隨后,馬斯洛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這種狀態,在人類群體中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于是他正式開始了對自我實現的研究。實際上,誠如他自己所說:“自我實現研究的發端,即我對自我實現的調查不是作為研究工作設計的,也不是作為研究工作開始的。”
馬斯洛最早開始自我實現的研究,源于其對所敬愛的兩位老師的調查。這兩位老師就是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和麥克斯·韋特海默(Max Wertheimer)。對于這兩位心理學上的引路人,馬斯洛的情感遠遠超出了簡單的崇拜。他想弄清楚這兩個人為什么如此優秀、如此與眾不同。
他針對這兩位老師進行觀察,思考與其相關的事情,并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記錄在日記中。在對這些筆記內容進行歸納分析時,馬斯洛發現了他們身上的一些共同特征。由此他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的研究是某個類型,而非兩個個體。馬斯洛據此發表了他的研究結果,接著從存在價值、超越性需要,以及超越性病態、引向自我實現的行為、去圣化(desacralizing)等不同角度深入研究。
馬斯洛的研究范圍相當廣泛,從青年人到老年人,各個年齡段均包含在內,結果他發現,兩位老師身上的共同特征,在其他人身上再次獲得認證。同時,他在研究中發現,大多數人在接近自我實現時,在快要實現自己熱誠的追求、所向往的目標時,會開啟自我防衛心理,拒絕成長,拒絕突破自己,避免承擔更大的責任。當出現這一心理因素時,這些人在內心中時刻進行著選擇:是前進還是后退?是離開還是充分證明自己?
之后,他在心理動力學理論“人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的基礎上,提出了約拿綜合征,即約拿情結:個體在機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后畏縮的心理,會產生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這一情緒會導致個體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力。
約拿情結表明,在實現自我的道路上,個體因心理素質不同而表現不同。而這種心理素質與個體接受的教育、成長的環境息息相關。相當多的人在孩童時期就埋下了約拿情結的種子,成年后,他們縱然面對自己渴望的夢想或唾手可得的目標,也會不由自主地選擇躲避。這種個性影響了個體的成功。
人非一張白紙,每個人均有著自己獨有的特質,均有著一個不同的自我,要實現自我,必須將獨特的自我顯露出來,勇于傾聽自己的心聲,克服內在的約拿情結。如何做呢?馬斯洛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首先,個體要卸下防衛心理,勇于邁出自我實現的第一步。個體要戰勝防衛心理,就要在發現自己的防衛心理時,敢于敞開自己。為此,當面對或接近自己渴望的目標時,個體一旦發現自己不由自主地要逃避時,就要清醒地認識到自我防衛心理正在發生作用。此時就要鼓起勇氣沖破這種心理的束縛,勇敢地將其拋棄。當然,此舉等同于打破自己構建的安全堡壘,過程必定是痛苦的。但必須要認識到,這樣的放棄是值得的。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個體才能真正奔向自己渴望的目標,而不是將其深埋于內心。
其次,在實現自我的過程中,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關于這一點,馬斯洛曾邀請他的學生做了一個簡單的小實驗。受邀學生分成兩組,他向一組學生出示一瓶酒,并詢問酒是否好喝;向另一組學生出示酒杯,也詢問酒是否好喝。實驗結果表明,看到酒的那一組學生的回答完全一樣,而只看到酒杯的那一組學生的回答則各不相同。通過這一實驗,馬斯洛發現大多數人經常會被事物的表象迷惑,基于從眾心理,選擇與大多數人相同的答案,而不是將自己真正的感受表達出來。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他們害怕與其他人不同,缺乏承擔責任的勇氣,而這正是個體自我實現過程中重要的一步。所以,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要勇于透過現象看本質,要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即便是小小的一步。因為看似極小的一步,卻是個體打破自我防御心理的一大步,更是個體向人生邁進的一大步。于是在不斷地一步一步前行的過程中,個體克服了約拿情結的束縛,獲得了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