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盲點:聰明人都在做你想不到的事
- 任白
- 2291字
- 2021-11-11 17:47:41
不是A,就是B
為什么非此即彼這么有市場
非此即彼是一種非常極端的且極為常見的思維方式,它是制造文化、種族和立場對立的心理根源。我們都知道它是錯的,并清楚地體會到它已經并將繼續產生嚴重的后果,但很多人仍無法避免。如果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與自己沒有什么關系,人們通常能保持理性且公正;一旦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人們通常會迅速地劃分是非對錯,并為自己的立場發聲。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只有極少的概率出現大奸大惡——過錯方完全單一的情況,大多數時候,大部分事情都無法簡單地劃出界線、分清對錯。我們每個人既是好人,又是壞人;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這取決于觀察事物的視角和不同的立場。
一個人如果具有非此即彼的思維,他就喪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他們的世界里,不管遇到任何問題,最終答案只有一個。他們的思考模式是一條單行道,是單項選擇題——不是A,就是B,沒有第三種選項。
這種思維方式的核心邏輯便是黑白分明:
不是好的,就是壞的;不是對的,就一定是錯的。
特別是在實際工作中,人們深受這種極端思考方式的傷害,以致用懷疑的目光審視與自己意見不合的人,偏離正常的討論軌道,堅持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并激烈地攻擊對方:“你為什么不同意我的觀點?”最后得出一個“正義”的結論——“你肯定是故意針對我”。這將使你輕易地陷入與對方不在同一頻道對話的錯位現象,沖突不斷,直到迫不及待地要跟對方打一架。
例子1:小朱是你的同事,他的工作能力很出色。有一天,你發現他在統計部門業績時漏掉了你的一些重要工作,導致你當月的收入減少了幾百元。你對他的好印象從此煙消云散,并把他放進了自己的黑名單。雖然他主動向你道歉,表示他不是有意的,而且自掏腰包把獎金補足,但你仍然對他懷恨在心。因此,盡管大家都認為他應該晉升,你仍然在領導征求意見時寫了一封匿名的舉報信,強烈建議公司不要提升他。
問題——如果一個人在自己心目中不再是好人,那么他就一定是壞人,哪怕他糾正過自己的過錯甚至做了一件大好事,仍然無法讓你認同對方的行為。這種思維難免有些小肚雞腸。小朱固然在工作中存在失誤,也損害了當事人的利益,但誰沒有犯過錯呢?你沒有在工作中偷懶嗎?你沒有嫉妒過優秀的同事嗎?非此即彼的思維把人分成了對立的兩派,不是君子就是小人,讓自己變得狹隘,也讓人與人之間喪失了信任。
例子2:在工作會議中,你和同事就一個項目的操作方案吵得不可開交。你們對彼此的思路都不認同,堅定地認為自己的方案才是最正確的。爭論的話題從成本到管理,從市場到競爭對手,你們無所不吵,針鋒相對。最后,你們開始互相指責對方,把以前哪怕很小的過節都翻了出來。事情發展至此,你和同事已經是水火不容的大仇人了。最終上司讓你們閉嘴,并否決了兩個方案。
問題——非此即彼的第二個表現就是喜歡翻舊賬,把不相關的事情拿過來作為否定對方的論據,想盡一切辦法搜羅不利于對方的信息。從這點來說,它與以偏概全的思維有很大的交集。只要我看你不順眼,你身上就全是缺點,你過去干的所有事情都是罪證。假如對方也持有這種思維,你和他的戰爭將無休止。
長此以往,這種思維將會給工作和生活帶來巨大的麻煩,你可能會成為一個刺猬一樣的人,沒有人愿意與你產生任何關聯,最終你會孤立無援。
失去團隊歸屬感
你會發現,當大家在談論有意思的話題時,你雖然很感興趣卻無法參與其中,因為只要你一靠近,大家就像拉響了默契警報一樣,談話自動結束,他們紛紛走開了;公司有什么好事的時候,你經常最后一個知道,沒有人愿意通知你;同事一起聚餐時,你會是那個冷場的人,因為你一開口說話,就容易得罪人;你一出現,大家就沉默了;凡是需要團隊協作的工作,你都很難做好,因為你一方面對工作有著近乎完美的要求,另一方面又特別在意同事是否與你步調一致。這讓人們十分擔心,因為稍有不慎,你就會產生對立的想法:“他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很難獨立和換位思考
你習慣于全盤否定或者全盤肯定一件事。哪怕你的觀點總是正確的,這也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你不能容忍異議,更不能允許別人質疑你。這種對自身權威的強烈維護會讓你和別人產生溝通障礙,人們和你溝通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的,甚至敷衍了事,根本沒有辦法深入。因為誰也不想得罪一個刺頭,多說一句話可能就會產生沖突。所以,聰明人會遠離你,他們不再嘗試成為你的朋友。和你關系最親近的人將是痛苦的,他(她)會經常指責你不懂得換位思考,偶爾也會語重心長地勸你成熟一些,如果規勸不能讓你及時醒悟,你們的關系也容易產生裂痕。
種種嚴重的表現都可能發生在我們的身上——在研究中,但凡喜歡用單項選擇法去思考問題的人,即便面對自己的父母與妻兒,很多人也很難做到真誠溝通。久而久之,他的行為也會染上極端的印跡。比如,他可能會討厭外面的聲音,雖然噪聲很小,他也會覺得十分刺耳,坐立不安;他完全關閉自己,把“完美自我”關在另一個世界中,開始學習蔑視這個世界。
這是一個可怕的局面,如何幫助自己從這種極端的思維假象中走出來?有什么技巧嗎?
最簡單的辦法不是讀深奧的心理學書籍或去上培訓班,而是學會自我解讀和治愈。現在,安靜地坐下來,找出一張紙,先把自己的內心感受寫下來。慢慢寫,在過去的一段時期內(一周或兩個月),不管經歷了多少上述的情況,把它們全部寫在紙上。然后詢問自己:“哪些事情有可能是我的錯誤,而不是別人的?”
要把自己的分析過程寫在每件事情的后面,盡可能忘掉自己的判斷,優先考慮對方的立場——如果我是對方,當時我會怎么想,會不會也采取相同的看法?定期重復這個方法,你就能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維,看待事物時不再非黑即白;而是會看到問題的另一面,為自己和他人尋找到解決問題的共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