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量文案
- 柳緒綱
- 3371字
- 2021-11-11 17:47:53
1.4
文案寫得出神入化,才能創造銷售奇跡
朋友剛創立的公司曾想找人長期代寫文案,于是聯系了一圈,結果發現報價天差地別,有每篇100元的,有每篇500元的,還有每篇3000元的。
他頓時蒙了,問我:“這該怎么選?”
我問他:“你找人寫文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品牌宣傳還是銷售產品?”
他回答:“銷售產品?!?/p>
我給了他一個建議,給這些備選者一個相同的素材,讓他們寫一篇產品銷售推廣文案,然后評估一下誰的文案更能賣出產品。不過從長遠看,寫產品銷售文案一定要招專職的員工,使收入和績效考核掛鉤。
直白地說,能幫人賺錢的文案必定更有價值。
基于這一點,我們該如何通過文案實現自己的價值呢?主要有以下幾個路徑:
☆ 營銷產品
☆ 吸引流量
☆ 推廣品牌
你或許會想,除此之外,還可以去寫征文啊,有獎金的那種。當然可以,不過寫征文很難常態化,而且有的征文活動其實是在換一種形式做品牌推廣,所以就不單獨介紹了。
我們重點看一看怎樣有效利用上面列出的3個主要路徑。
路徑一:營銷產品
前文提過,商業性的文案傳播目的就是“抓住眼球→刺激痛點→實現轉化”。讓受眾通過閱讀你的文案,轉化為購買產品或服務,這是變現最直接的路徑。
在這個時代,如果想賣東西,那是非常簡單的事。除了賣自有產品,許多電商平臺或者營銷社群也都能提供商品讓你通過文案去帶貨,他們幫你“一鍵代發”,而你要做的只是把營銷文案寫得足夠好,做好銷售轉化就可以了。
營銷產品的文案肩負著兩個任務:一個是建立起受眾對產品的信任;另一個是給足受眾購買這款產品的理由,即你推薦的產品能夠帶來什么特殊的體驗,或者能解決什么必要的問題。
比如銷售一款襪子。如果你自帶粉絲,那能讓他們信任你最好,否則就可以用圖片、廠家背景、質檢證書、用戶評價等做背書。你還要講述出它能夠幫用戶解決的問題。比如純棉吸汗,不臭腳;舒適透氣,不悶腳;薄厚適中,彈性好;襪口寬松,不勒腿;襪頭、襪跟加固,不易磨損……還可以介紹立體裁剪、做工精細、價格特惠、少量供應等特點。另外,選擇大家需要換襪子的季節推出,是不是就給足了消費者盡快去下單的理由?
這類文案的基本要素是:
①要銷售的是什么產品?
②它能給用戶帶來什么好處或者解決什么問題?
③相比其他同類產品,這個產品的優勢在哪兒?
④為什么在你這里購買?
⑤如何方便快捷地實現購買?
做到了這些,如果你的文案是幫別人寫的,那么就可以圓滿收工了。但如果是為自己的銷售賬號所寫,接下來還一定要推廣出去。
路徑二:吸引流量
你坐地鐵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過有人拿著二維碼對你說:“我們在創業,求關注微信?!被蛘咴趶V場、馬路邊看到有人拿著小禮品贈送,吸引人掃碼。
他們在干什么?
他們在獲取線上用戶。
在互聯網行業有這樣一個共識:用戶=流量=金錢。
因為流量可以變現,許多商家還會專門花錢買流量。這里有一筆賬:只要商家通過流量變現的收益大于購買流量的投入,那么就是賺錢的。
作為文案創作者,其終極目的也正是通過文案來吸引流量,然后再將流量變現。流量變現的方式包括:
①廣告。
②向第三方導流。
③獲取打賞。
④吸引讀者注冊會員、收費閱讀。
⑤平臺獎勵等。
運用廣告和向第三方導流變現,都是標準的媒體獲利模式,也是最常見的變現方式。用戶到你這里來瀏覽信息,順帶就看了你的廣告,甚至可以點擊廣告或者鏈接去買東西。和運用營銷產品變現有所區別的是,你的文案可能和廣告內容或第三方鏈接沒有任何的關聯。這種方式是最容易操作的,各家自媒體平臺都提供插入廣告或向第三方導流的選項,你只要勾選上就可以了。
多數自媒體平臺都對符合要求的創作者開通了“打賞”功能。受眾如果喜歡某篇文章或認同某個觀點,就可以自愿向作者發送現金獎賞,以鼓勵作者創作更多優質的內容。
頭條、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還對特定用戶提供收費閱讀功能。如果你能夠持續輸出有價值的系列專欄、知識或者連載內容,實現閱讀收費會更容易。會員制也是一種不錯的變現方法。在互聯網上,創作者多采用廣攬用戶低收費的策略。只要你寫的內容有意思,就會有人付費。我的一位朋友在今日頭條上有大約7萬的粉絲,他所寫的兩個讀書筆記專欄竟都有著近千份的付費訂閱,每月都能分別獲得數萬元的收入。
部分平臺還有流量補貼或者創作獎勵。例如,在頭條,無論是圖文、微頭條還是短視頻,都會有流量補貼,只是金額比較低。不過頭條、百度百家等平臺會定期或不定期地推出創作任務,有一定的獎金激勵。
吸引流量進而變現的路徑適用于絕大多數的文案創作者,因為文案創作者的任務只是吸引流量,愛寫什么、能寫什么就寫什么,受到的約束較少。但和營銷產品變現相比,這還不夠直接,所以收益通常也不如營銷產品來得快。
路徑三:推廣品牌
通過推廣品牌實現變現也是傳統的媒體獲利模式。這對文案創作者有兩點要求:一是有一定的寫作基礎,能夠得到客戶的認可;二是有途徑可以接觸到有發布需求的客戶。
這是比較被動的變現模式。
不過,確實有很多企業有這方面的需求,包括創作需求和發布需求。當你的自媒體選在某個垂直的領域,而且獲得了足夠的關注,一些企業或機構會主動找你合作。
2016年,我們做了微信公眾號“電影手藝人”,定位為整理和分享電影制作的技術知識。在開始運營后不久,粉絲剛剛突破4000人時,就簽下了一家影視機構15萬元的采購協議。對方是看中了這個公眾號在影視制作小圈子里的影響力,想借此進行一系列的品牌推廣。
試想,當時的“電影手藝人”只是新運營不久的微信公眾號,它的變現能力就已經不容小覷,至于個別自媒體大號,其發布一篇品牌推廣文案的收費更是能高達數萬元。
以上3種通過文案賺錢的路徑,不管選擇了哪種,落實到具體寫作上,要想更好地變現,還應該注意以下3點。
注意一:鎖定領域,做細分的賬號
在探討當下受眾的信息獲取習慣時曾經提到,人們越來越傾向于關注精準的個性化內容,商家也更愿意把錢花到客戶精準的自媒體賬號上。
所以,你的文案要變現,最好是鎖定某個領域,盡量做細分的賬號。
比如做針對K12(基礎教育)的內容,你同時針對小學、初中和高中,一定不如針對其中某一個階段更受歡迎。同理,你同時針對高一、高二和高三3個年級,也一定不如分成3個賬號,只針對其中一個年級更受歡迎。
我曾建議一個朋友公司的公眾號叫“初中語文課”,名字比較細分了吧?內容只針對初中階段的語文作文寫作,在停發內容許久后,這個公眾號每天還在自然漲粉。
此外,領域的選擇也非常重要。有些領域,例如歷史、軍事、八卦、獵奇、社會評論類的賬號,獲取粉絲關注比較容易,但這些賬號與商業結合較難,而且粉絲在消費方向上并不細分,變現能力就會相對弱一些;而教育、科技、時尚、母嬰、商業評論等類別的賬號變現則相對容易一些。
注意二:形成自己的風格
風格可以成為作品的標簽。
這個“風格”包括選題的風格和表達的風格。它在我們的作品中保持一慣性的延續,有助于提升作品價值。
“差評”是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賬號。它定位為“一個主打犀利互聯網評論及分析”的科技自媒體,重點介紹互聯網新產品,科普專業知識,同時報道各類人物。選題內容涵蓋大公司以及各類硬件、軟件等相關的資訊。評論的風格的確比較犀利,受到了一些“技術控”的歡迎。
還有一些新媒體賬號,它們大都風格明顯,選題偏愛制造焦慮,文風傾向嬉笑怒罵,一度大大圈了一波粉絲。
提到這些并不是要大家去模仿它們,而是說形成自己的風格非常重要。作品的風格標簽明顯,才更容易吸引特定的人群成為粉絲,也更容易招徠客戶,實現后續的變現。
注意三:切實為用戶解決問題
僅僅在第一章里,已經多次強調要為用戶解決問題了,這是因為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就是“以用戶為中心”。
互聯網用戶的“功利性”督促著文案內容需要更實用、更有趣,或者能夠引起共情。所以,寫文案的時候應該盡量站在為用戶解決問題的角度。
例如,2020年的一件大事——15個亞太國家正式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如果你在自媒體上寫“歷史性突破!RCEP正式簽署,世界最大自貿區誕生”,說實話,我感覺可看性不高,因為我不知道這事和我有什么大的關系。如果我想了解新聞的話,有官方媒體,而且比你權威。
但是,如果把角度選擇為“RCEP正式簽署將如何影響咱們普通人的生活?福利盤點來了”呢?我會馬上點進去看看。因為這個切入點正好回答了一個我格外想了解的問題——RCEP正式簽署了,到處都在宣傳,那么它到底會對我的生活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你能幫助用戶答疑解惑或者解決問題,用戶當然愿意給你帶去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