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下筆前必須要問自己的4個問題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工匠要想把工作做好,首先工具一定要鋒利。
這反映在文案創作上,“利其器”就是下筆前要做好構思。
不過,有文案創作者問我:“我努力構思了,還列了提綱,但寫出來仍然感覺不滿意,為什么呢?”
我問:“哪里不滿意?”
他說:“感覺沒有戳中用戶的痛處。一篇文案也不短,卻又總感覺沒有把話講完。”
他發了自己寫的一篇文案給我,我讀下來發現情況確實如他說的那樣。又問了他的構思與寫作步驟,感覺問題還是出在了前期的構思準備階段。繼續溝通下去,我發現他在構思時忽略了幾個一定需要弄清楚的重要問題。
我們來做一個思路整理表,如表2-1所示,然后為每個問題找到準確、具體的答案。因為表格里的這幾個問題可以幫我們找到文案構思的出發點,所以我稱之為“利器之問”。
表2-1 “利器之問”思路整理表

我們來逐一分析這幾個問題和它們應該得出的答案。
問題一:寫這篇文案的目的是什么?
寫一篇文案總是有目的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把這個具體的目的找出來——是銷售、圈粉、“種草”,還是單純的產品宣傳或者品牌宣傳?
自2019年年初開始,我相繼幫30多位企業家策劃知識帶貨課程。其實,這些課程也是由一篇篇的文案構成的。整個企業家帶貨流程是這樣的:企業家根據自己從事的行業或者管理專長設計知識類課程,通過課程建立學員對他們的信任,最后達成企業家的帶貨目的。
策劃階段,我首先會問他們:“做這個課的目的是什么?”
有的企業家會直接回答我,想樹立個人品牌,或者是想拉動銷售,也有企業家會談理想、談愿景。
一位食品生產企業的老板就說:“我要讓我的企業品牌成為世界馳名商標。”我連忙讓他打住,因為這個目的雖然很偉大,但也太虛了,一個公司年營收一兩個億的企業家談這個為時過早。然后,我引導他去思考“功利”的目的。
終于,他說出他想發展“城市合伙人”。
這就對了,無論是想直接銷售產品,或打造產品品牌,還是發展加盟商、城市合伙人,這個目的總是具體的。
找到寫一篇文案的具體目的,就像醫生給病人的病情找病因,判斷越準確,后續的成文轉化才越有效。因為要實現不同的目的,寫作方向和素材選擇一定是不一樣的。
就像要銷售產品,一定要講這個產品能夠解決什么問題,特點是什么,性價比高在哪里,為什么要從同類產品中選擇它;如果想圈粉,一定要側重體現關注自己能帶給大家什么好處;如果想“種草”,一定要講這個產品的外在多么吸引人,如何有品位,使用體驗有多么好……而如果想融資呢?則要強調技術有多么先進,市場份額多么領先了吧?
是不是區別還挺大?
問題二:我要寫給誰看?
回答寫給誰看,是要搞清楚你的文案目標受眾是誰。
受眾是可以貼出各種各樣的標簽的。寫作目的不同,受眾就會不同,而不同受眾群體的習慣、偏好和需求也會不同。即使在有著相同標簽的人群中,也可以進一步細分。
從大的分類上來說,我們可以把目標受眾分成這樣幾個群體,如表2-2所示。
表2-2 文案的目標受眾群體

我把客戶和用戶分成了兩個群體。
客戶是產品的購買者。他買了產品后可能自己用,也可能給別人用。客戶會注重產品的價值、社會評價和性價比,尤其他想給別人用的時候,更會關注這個產品值多少錢,功能有什么,品牌有沒有知名度,產品有沒有缺陷,等等。
用戶是產品的使用者。他往往會更關心產品的使用體驗,特別是這個產品是不是適合自己,用著是不是順手。針對用戶的文案,要從產品的“實用性”和“易用性”上多著墨。
客戶和用戶多數時候是一致的,但有時會有不同。例如,孩子的衣服和教育類產品,家長是客戶,而孩子是用戶;子女買給老人的產品,子女是客戶,而老人是用戶;我們送出的禮品,送出者是客戶,接受者是用戶等。
在客戶和用戶不一致時,我們的文案就要確定兩者誰是目標受眾,也就是文案要去打動的那個人。通常來說,帶貨文案主要是寫給客戶看的,讓客戶感覺你的產品很符合他的“價值判斷”,讓他認為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值得購買。
當然也有個案,例如你篤定產品適合女孩子用,但節日時她們的男朋友也會給她們選擇禮物,這時候你就不僅要想盡辦法打動女性用戶,也要想盡辦法打動男性用戶。
確定了大的受眾群體,我們還要盡量將受眾細分。當你把目標受眾圈定得越精準,對他們的行為習慣和需求了解得越清楚,文案最終所能達成的效果才會越好。
在給目標受眾畫像時,地域、性別、年齡、消費能力、消費習慣、日常喜好等都可以作為綜合考慮的維度。
而且確定了目標受眾之后,回過頭來就可以進一步做受眾需求分析。例如,他們的產品應用場景是什么樣子的?購買、使用流程是什么樣子的?產品選擇偏好是什么樣子的?了解清楚這些,文案才能有更強的針對性和代入感。
問題三:讓他在哪里看?
你知道了寫文案的目的,知道了給誰看,還需要搞清楚讓受眾在哪里看。
越來越多的平臺上所匯聚的都是特定的人群,他們對內容的需求也各有各的特點。比如抖音的內容更偏娛樂化、文藝范兒;而快手的內容則更偏實用性,表達也更直接。
入鄉隨俗,符合相應平臺的內容規則才更容易被該平臺上的受眾接受。
首先,文案發布平臺的選擇關系著文案寫作的風格和表達方式。
寫作風格和表達方式與其他平臺文案差異最大的,是電商文案。它不需要一般文案所必需的鋪陳,也不需要營造代入感,而是直接將產品的特點、特性,甚至參數配合精致的圖片進行展示。
每個平臺都有著自己相對獨特的文案風格,所以有的平臺更適合“種草”,有的平臺更適于銷售,而有的平臺只適于品牌塑造。當你選擇了某個平臺作為文案發布渠道的時候,其實你已經在風格和表達方式上做出了同步選擇。
個別平臺甚至有著專屬的用詞,例如“親”“老鐵”等,要留意區分使用,別走錯了“片場”。
其次,不同平臺的選題角度有所不同。
知乎的內容產品對接人曾告訴我,知乎上有相當一部分用戶接近“科學控”,對科學性話題的熱衷明顯高于其他同類網站,他們更喜歡深究現象背后的原理。比如你想在知乎上發布一篇美容產品的文案,如果你從這款產品能夠讓使用者多么美來著墨,恐怕響應者寥寥無幾。在這里,正確的打開方式應該是“這款產品為什么能夠讓使用者變美”。
但到了小紅書上,同一款產品,你的角度應該是它可以讓使用者變得多么美;而到了媒體平臺上,你的角度則需要轉換為第三方,盡量以一種客觀、理性的口吻向受眾進行推薦……
最后,各個平臺的傳播特點有所不同。
可以傳播文案的平臺非常多,有微博、微信、頭條、知乎、小紅書、百度知道、電商平臺、媒體網站等。但是,它們的傳播方式和特點卻不盡相同,所以文案的著力點也應該不同。
我們可以把目前市面上主要的文案發布平臺列為以下幾類:
社交類媒體
它包括微博、微信、微頭條、小紅書等。它們最大的能力是調動網友的參與互動,形成裂變式傳播,內容多輕松易讀,最好有一定的話題性。
問答類媒體它包括知乎、百度知道等。通過問答,以知識的形式進行傳播。
電商類媒體它指各電商平臺。電商平臺作為傳播信息的媒介,當然也具有媒體屬性。這類平臺以銷售為導向,更適合標準化產品的傳播。
資訊類媒體它包括頭條、媒體網站等。這是相對傳統的媒體形式,除平臺提供的鏈接外,大都限制直接銷售產品,所以比較適合品牌或者“種草”內容的傳播。頭條等部分平臺有算法推薦的機制,如果選擇它們作為文案發布渠道,要注意適應規則,以獲得更多曝光量。選擇這類平臺的文案還應該注意關鍵詞優化。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最好能列出具體的媒體名稱,以針對性地迎合其特點。
問題四:最終實現什么具體目標?
這是最能保證文案轉化效果卻又最容易被忽視的一個問題。多數人寫文案時,能自問到前3個問題就已經不容易了。
我為什么特別重視這個問題呢?因為曾經聽到不少朋友或者同事抱怨:“我的文案怎么沒有效果呢?”
目標決定效果。你自己都沒有給文案制定具體目標,效果當然難以保證了。
比方你剛剛做了計劃,想開始賺錢,半年后買輛車。這算制定目標嗎?算。但如果僅此而已,半年后你的計劃可能仍然只是計劃。
想實現目標,一定要制定具體的目標,例如“半年后我想買一輛價格在8萬元左右的某品牌的車”。
有了這個具體的目標,你就會自然而然地考慮:“我現在每個月收入6000元,省吃儉用除去各類開銷,可以攢下4000元,那么半年后攢下24000元。加上以前的積蓄30000元,再貸款26000元就可以了。”
如果沒有“價格8萬元”這個具體目標,你就沒法兒算這筆賬,也不會分解出每個月努力攢4000元的小目標。
這就是制定具體目標的重要性。
給文案制定一個最終實現的具體目標也是這個目的。有了目標,我們才能夠考慮實現這個目標所需要的手段,或者需要匹配的資源。反之,有了這些手段和資源,也才可能促成這個具體目標的實現。
例如,你接到任務,寫一篇銷售冰糖橙的文案。如果只是以銷售為目的去寫,你一定想,有什么素材就用什么素材好了。結果呢?文案發出去可能銷售100箱,也可能銷售30箱。老板不滿意。
你如果寫之前問一下:“打算賣出多少箱?”
“1000箱。”
這1000箱就是具體的目標了。不過,如果你平時一篇文案最多只能賣100箱,這次卻要求賣1000箱,一定不可以常規操作了。你必然要考慮怎么去賣,要不要降低價格推出優惠?要不要實行買贈活動?要不要做拉新獎勵?要不要導入流量?需要導入多少流量……
測算出來,確定了實現方法,再去寫文案,想獲得的效果也就容易達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