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面影響力:值得追隨一生的領導
- 陳玲
- 2796字
- 2021-11-11 18:16:10
11.輔導員工是個要勁的活
我部門有位員工,加入進來不到半年。工作非常努力,效果卻不是最佳的。最近,他負責的項目沒有能夠如期完成。我很想找他談談。但他工作很努力,如果我指出他的問題,會不會打擊他的工作積極性?項目是必須要推進的,我需要找他談,指出項目進度跟不上的問題,但我不知道怎么談才能避免打擊他的積極性。
對領導來說,沒有一件事比面對面地輔導下屬更要勁的了。一個管理者如果缺乏戰(zhàn)略思考,可以請這方面的專家來幫助自己出謀劃策,靠業(yè)務和運營高手來取得成功。但要讓自己能夠輔導下屬,通過下屬來準確無誤地達成業(yè)績,這活是別人無法代勞的,只有憑借領導自己的能力。然而,太多管理者把戰(zhàn)略大旗擎破天,把雄心壯志喊得震天響,把業(yè)績指標當警棍,卻不懂得俯下身來輔導下屬成長。
管理者們最普遍的想法是:員工工作出現(xiàn)問題,管理者就應該馬上跟進情況,了解問題的原因,幫助員工解決問題,促進工作目標的達成。這樣既做到了推進工作,也不至于讓員工看不到改進的結果,同時也保護了員工的積極性。持這種觀點的管理者還認為,管理者應該首先鼓勵員工做得好的方面,然后指出不足,提出要求。如果員工完成任務有外部障礙,管理者應該出面幫助協(xié)調解決。
也有管理者不茍同這種做法,認為一遇到員工工作出現(xiàn)問題,管理者馬上跟進情況,幫助員工解決問題,確實能促進工作目標的達成,但忽略了員工能力的成長,把自己變成了給員工解決爛攤子、為員工救火的超級業(yè)務人員。所以,管理者首先需要知道員工工作出現(xiàn)的問題是因為員工哪方面的能力短板造成的。其次幫助員工克服能力短板,才能幫助員工達成工作目標。
輔導員工改進工作,是每個管理者繞不過去的一項基本功,也是很多管理者最不擅長的工作。業(yè)務能力越強的管理者,在幫助員工改進工作上越顯得弱勢。因為自己業(yè)務能力太強的人很容易傾向于馬上親自解決問題。這確實是最快也是最佳解決問題的途徑。他們認為,讓員工在一邊看自己解決問題,本身就是對員工的一種訓練。管理者在幫助員工解決問題的時候,其實起到的是示范作用。
我發(fā)現(xiàn),這樣的管理者真正關注的是解決問題本身,并不是幫助員工成長。在很多情況下,幫助員工成長是需要時間的,由于任務重、時間緊,管理者等不及員工慢慢成長,再推進工作。這是非常現(xiàn)實的問題。管理者需要用“我示范給員工看如何解決問題,就是對員工能力上的輔導”來安慰自己。事實上,看京劇表演100次的人不一定學會唱京劇,看話劇演員100次表演,未必就能學會話劇表演,這是大概率上的事實。管理者的自我安慰,僅僅只是自我安慰罷了。如果管理者總是發(fā)現(xiàn)問題就直接解決問題,忽略了提升員工能力,通過員工能力提升來改進工作,就會把自己搞得越來越疲憊,同時也把員工變成了遇到問題就找領導解決的弱者。
那是不是管理者每當遇到員工有問題,都不能直接上去,自己解決問題?當然不是。在任務非常緊迫且員工的能力無法企及的情況下,作為業(yè)務骨干的管理者當然需要親自披掛上陣,這沒有什么不可以的。但我想說明的是:管理者在面對業(yè)務問題解決和員工輔導的時候,需要十分清楚,自己這是在解決業(yè)務問題,還是在幫助員工成長,然后鎖定自己的既定目的——可以是前者,也可以是后者,但最好不要給自己模棱兩可的借口。以幫助員工解決問題為導向,還是以輔導員工能力成長為導向,會產(chǎn)生很大的區(qū)別嗎?難道管理者不能做到一石二鳥嗎?我認為很難。一個業(yè)務能力強的管理者,在很大概率上做不到一石二鳥——既解決了業(yè)務問題,又能確信下一次員工能自己解決問題。而業(yè)務達標和員工的成長,是衡量管理者能力的雙重標準。所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區(qū)分清楚自己在這一次的問題解決中,瞄準的究竟是業(yè)務本身,還是員工能力的提升,會指導自己采取不一樣的行動。
當然,我們在這里討論的是,如果管理者的決定是輔導員工成長,那究竟怎樣行動,才能把幫助員工能力成長這件事做得專業(yè)而高效呢?這里牽涉到三個要素:需要解決的業(yè)務問題、需要成長的員工能力、需要保持的員工積極性。
未受過專業(yè)訓練的管理者在面對員工實施輔導的時候,最容易落入的陷阱就是:要么只強調自己的要求,忽略了員工感受,所以沒有被員工順利接受;要么就是只照顧員工情緒而放棄了工作要求,讓自己白白耽誤了任務的完成。更糟糕的情況是,管理者在給員工做完輔導后,自己并不知道輔導效果如何,員工是否真正接受了自己的輔導。太多的管理者把員工點頭和沒有發(fā)生當面爭執(zhí),當作是有效的輔導面談。但是真實的情況是,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類的輔導,不是效果不佳,就是基本無效。
我的建議是:管理者輔導員工之前需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1)你希望員工達到什么樣的工作目標?
2)員工憑什么接受你的要求?
3)你希望通過這次談話提升他的什么能力?
如果領導者設定的目標能同時踩在這三個要點上,并在一開始談話的時候,就能和員工一起清晰地做此定位,這樣的輔導和幫助就已經(jīng)成功一半了。
當然,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開場就不成功,接下來的談話就算基本失敗。但即使有一個好開端,接下來的面談如果不得法,還是會導致面談輔導不是無疾而終,就是一拍兩散。比如,當你告訴員工能力瓶頸在哪里時,對方卻認為這不是他的問題,而是客觀障礙;比如,當你的觀點和員工的立場不能相互認同而產(chǎn)生對峙時,員工不會接受你的立場;比如,當你的要求和員工的心理需求不能互相吻合,不能被他接受時你該怎么處理?
可能很多人學過員工輔導的GROW步驟:
第一步:和員工共同建立目標(goal);
第二步:和員工一起探究難點和原因(reality);
第三步:和員工一起探討改進的方法(options);
第四步:和員工共同制訂改進的行動計劃(wrap-up)。
這個步驟,提供給管理者一步一步達成輔導目的的操作方法。我在此需要提醒的是:輔導時最關鍵的是員工的接受度,而不是管理者自己走完這個過程。也就是說,在多大程度上員工自己意識到了真正的問題所在,在多大程度上員工愿意擔當改進和成長的責任,才是輔導中最重要的要素。輔導的目的,在于促成員工的自我覺察(self-aware)和自我負責(self-responsible)。
在輔導中,管理者需要把自己當成導游,引導員工自我探索、自我覺察,并激發(fā)員工自我負責。
管理者需要關注到以下幾點:一是在開場時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保持員工的良好心態(tài),同時避免落入陷阱;二是探討問題時如何避免對峙,把握事實;三是商談改進的時候如何滿足員工的需求、達到管理的目的。要達到以上目的,管理者可以讓自己抽離出那個要解決的問題,把自己變成一個“導游”,拉著員工的手,引導他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得出結論,自己探索改進的好辦法。以下是實施GROW輔導步驟時需要關注的地方:
1.開場肯定和鼓勵員工做得好的方面,讓員工保持交談的意愿。
2.探討問題時用提問的方式了解產(chǎn)生問題的原因,避免自己下結論,員工不以為然。
3.和員工共同探討改進的方法,促使員工自己拿出方案。
4.提出對員工改進方案的支持,并要求員工承諾改進的結果,避免空談一場。
5.和員工共同制訂改進的行動計劃,確保改進的方案能夠被執(zhí)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