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資源不是你手上的牌,你卻要打好這張牌

我的一位員工說,隨著他手上需要管控的項目的增加,他需要用一款項目管理軟件來提升項目管控的效率。購買這款軟件需要幾萬元。但我不是十分清楚這位員工是不是非用這款軟件才能管理和控制項目進度,所以不是很有把握是否一定要購買這款軟件。同時我也知道,我的上司在“八字沒有一撇”的情況下批準購買軟件的概率不大。因此,我就只能鼓勵員工先用Excel來管控項目進度。但我后來聽到員工在背后抱怨。我怕如果事情總是這樣,會打擊員工的工作熱情。

“老板要求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讓員工按時按質交付結果,卻無法提供足夠的資源支持”這類話,一聽就知道是來自員工的抱怨。一個普遍的現象是:一方面,企業總是處于人力不足、資金不夠、設備不完善、系統不健全的狀態。但另一方面,企業的業績目標卻制定得毫不含糊。夾在企業要求和員工需求之間的管理者,常會陷入左右為難的情況。

以下是幾位管理者對這類事的看法。

A觀點:我覺得不用顧慮太多,實事求是就好。如果公司有資源,管理者當然可以提出申請,支持員工。但如果公司沒有辦法在資源上幫助到員工,管理者用激勵的方法讓員工克服障礙,完成任務,也沒有什么失職的錯誤吧。如果員工的積極性因此受到了打擊,那也不是管理者的問題,而是企業資源本來就不足的問題。

B觀點:員工工作需要資源支持,管理者應當應分第一時間站出來支持,盡量幫助員工獲得資源。這是一個對員工負責的管理者的職責。

我點評:A觀點沒問題,也沒作為。企業資源,確實不是管理者手中的牌。沒牌打,還能賴管理者?所以沒問題。但管理者的作用是帶領團隊完成業績,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用到資源。站在企業資源(有或者無)和員工執行之間的管理者,如果對資源只起到有就“搬運”,沒有就不作為的作用,那撤掉這個管理者的崗位,讓需要使用資源的員工自己去了解資源情況不就得了,還要管理者在中間起什么作用呢?

至于B觀點,管理者站出來為員工爭取資源沒有錯。但管理者如果只是把自己放在員工一頭的位置上和企業“拔河”,不就意味著放棄了自己的真正位置——站在企業和員工的中間來發揮自己的管理作用,來解決問題了嗎?

我這么說,肯定有很多管理者不服。明明是企業資源不足,怎么就得管理者來承擔責任呢?

那我就舉例說明:諸葛亮唱“空城計”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吧。我在此引用一段:三國時期,魏蜀之戰,魏平西都督司馬懿奪取了要塞街亭。諸葛亮因為用人不當,導致馬謖“大意失荊州”。諸葛亮已將兵馬調遣在外,而就在此時,司馬懿大軍逼近西城,軍士一時難以回來,城中只有一些老弱兵丁。危機之中,諸葛亮居然獨自坐在城頭飲酒撫琴,一副悠閑自在的樣子。司馬懿兵臨城下,見城門大開,幾個老兵在掃地,卻聽見諸葛亮琴聲鎮定不亂,心中起疑,想這其中肯定有詐,不敢貿然進城,自退二十里路觀察。當探子探明實情返回時,趙云已率大軍歸來,司馬懿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

這個故事說明什么問題?說明諸葛亮作為劉備所部最高位的“職業經理人”,能利用最少資源達到讓司馬懿退兵的目的。有人會說,司馬懿是知道諸葛亮沒有兵馬的,但他就是要留著諸葛亮,這樣才能確保自己對曹營的重要價值。他退兵是為求自保,不是諸葛亮設空城計的功勞。可要我說,諸葛亮也得擺出能滿足司馬懿退兵理由的“疑兵陣”是不是?否則司馬懿用什么理由退兵以求自保呢?諸葛亮作為管理者,處于“企業資源”和作戰需求的夾縫中,肩負必須完成任務的責任,就必須對“資源”有所作為。沒有作為,就會變成被動的“怨婦”,無論對劉備的“企業”還是對任務目的的達到,都失去了價值。

這就到了第二層問題,什么才叫對“資源”有所作為呢?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是先談談什么叫資源,我們可以把資源分成兩類。

第一類:有形的、越用越少的資源——人、財、物、時間等。

第二類:無形的、越用越多的資源——信息、品牌、經驗、人脈、政策、機會等。

我們只有深入到資源之中,才能回答:管理者是怎么充分利用和調動資源的?還是舉諸葛亮唱“空城計”這個例子。諸葛亮唱“空城計”有沒有資源可用?他確實沒有“有形資源”可用,但他有“無形資源”可用。他用的是“信息”“經驗”和“品牌”這三個無形資源。諸葛亮利用司馬懿易生疑心這個心理“信息”資源,還利用他和司馬懿多次交手的“經驗”資源,才能夠布“疑兵陣”來引司馬懿起疑心。但這還不夠,諸葛亮還得用自己這個讓司馬懿一見就怵的“品牌”資源——只有他坐在城頭撫琴,才能讓疑兵成為疑兵,才能收到他要的效果。

有人還會說,那諸葛亮本來就是三國最厲害的軍師,他的能力不是常人所能及的。我的問題是:為什么企業里的管理者常常會對可利用的資源視而不見呢?讓我來做以下分析:

1)幾乎凡是人類的組織都會感覺資源有限。就連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美國,都處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否則美國就不需要欠天文數字的國債了。就更別說企業資源多么受限了。

2)幾乎所有創建企業的人,都不是在有了充分資源后才做成事的。創業者都是從無到有、以少換多做大企業的。

成功的人是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做成事的呢?所有成功的人眼中的資源,都不僅僅局限在有形的、越用越少的資源,他們會放眼于無形的、越用越多的資源。他們都明白一個道理:所謂成功,就是用無形的資源換取有形的資源。所謂用無形換有形,就是充分利用和調動資源的通道。諸葛亮唱“空城計”,他手上的有形資源幾乎為零,他用信息、經驗和自己的品牌這些無形的資源達到讓司馬懿退兵的目的。放眼望去,任正非、馬云,凡是自己創業的企業大佬,都是從一無所有開始,用無形資源換取有形資源,獲得成功的。

可能又有人會說,這些是成功人士的范例、成功老板們的故事,我就是企業的一名普通管理者,我需要掌握這些能力嗎?確實,范例是成功人士的,但道理卻是相通的。案例可大可小,從古至今,從戰爭年代到和平年代,但規律是別無二致的:不會利用無形資源,不會開動腦筋在資源調用上有所作為,你在獲得企業和員工對你的價值認可上就會打折扣,更談不上今后在管理者道路的發展中走上高效通途。

這就得到一個結論:抱怨企業資源不足是不起作用的。企業就是資源不足的,所有企業都是資源不足的。

管理者只有提升自己對資源的調動和利用的能力,才能獲得自身能力的提升,同時對企業、對員工有價值。

問題是,我們該怎么做呢?

從這個案例來說,首先管理者自己要弄清楚,員工提出的需求是否真的能夠起到關鍵作用。其次如果員工的需求是真實的,就是弄清楚企業是否有資源可以支持。我們在此假設企業暫時沒有充足的資源可以批準員工購買軟件,管理者可以和上司討論:團隊獲得怎樣的成果,上司就可以給予購買軟件的資源支持。在獲得上司確認后,管理者和員工一起討論如何用其他替代方案,取得一定的工作成果,贏得上司的資源支持。也就是說,管理者可以考慮用不斷交換價值的方式,獲得所需的資源支持。

這只是針對這個案例而言的建議。事實上,獲取資源的方法可以是非常有創意、非常有見地、非常有智慧的。說到底,我們人類不就是從一窮二白發展到今天的發達程度的嗎?我們靠的不是任何人對我們的資源支持,我們靠的不就是用智慧獲得資源和財富嗎?

落實到具體實踐中,管理者在對員工提供資源支持上,可以從掌握以下基本步驟開始。

第一步:向員工陳述任務的意義和目標;

第二步:詢問員工有沒有困難,需要什么樣的資源支持;

第三步:確認對業績達成而言,這是不是最需要解決的資源問題;第四步:尋找解決這個資源問題的方法,起碼給出三個方案;

第五步:如果需要,向上級申請資源支持,給出三個方案供領導選擇;

第六步:落實獲得資源的具體步驟。

擋住自己出路的從來不是資源,而是我們自己。

1.資源不是障礙,自身障礙性思維的局限才是真正的障礙。

2.拿無形的資源換取有形的資源,是成功者的思維模式。

3.在提供資源支持上,管理者的作為在于同時支持企業與員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水县| 建湖县| 长垣县| 义马市| 大足县| 永寿县| 淮南市| 集贤县| 湖南省| 吴川市| 通城县| 遂昌县| 延津县| 万载县| 青龙| 弥渡县| 丰原市| 施秉县| 龙山县| 本溪| 张北县| 东平县| 遵义县| 庄河市| 霍城县| 互助| 延安市| 宿迁市| 连山| 兴海县| 德庆县| 清流县| 鄂尔多斯市| 故城县| 招远市| 灌南县| 理塘县| 萝北县| 增城市| 景洪市| 巴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