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消失的西河古街

  • 心靈散步
  • 王益民
  • 2473字
  • 2021-11-17 18:28:22

(2009-01-30)

西河是我童年的夢。安謐寧靜的西河古鎮位于蕪湖縣南,處于宣城、南陵、蕪湖三地交界處,東瀕青弋江水,西北與高興、沈公行政村接壤,呈不規則長方形,面積約0.33平方公里,現在看來它是地處偏僻,人文閉塞。

小時候,每年總是春節前在父母帶領下才能去一趟西河,雖然只有十華里。去那里理個年頭、洗個年澡、買件新衣、下趟館子、去趟書店……回到村子里會有很多小朋友圍過來,要聽我講去西河的新鮮事。我從一路上遇到的小狗、小豬講起,講到西河的澡堂子是如何的大,澡堂子里的花生米是如何香,講到西河的街道上人是如何比肩接踵,講到館子里的菜是如何鮮美……還有從西河買回的方片糕,我們一人一片,坐在土堆上,滋滋有味地品嘗著街上人才能享受到的美味。

后來,四鄉的鎮子多了起來,街上的物品也豐富了,尤其是交通便利后,讓進入縣城甚至到蕪湖都成了抬抬腳的事,西河也從我的視線中漸漸淡去,誰知這一淡就是十幾年。今年回家過年,不知是人到中年,還是離家太久,很是想念家鄉的一事一物,稍有空,便從村子這頭走到村子那頭,還在田野里徘徊良久,似乎在那里我丟棄了什么。正月初三讓兒子陪我步行到10里外的舅舅家,似乎那熟悉而又陌生的田野、水塘里該有我失落的天堂,當我蹲下身子按下快門攝錄下一望無際的只剩下稻茬的田野時,眼里已經噙滿了淚……啊,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

想去西河看看還源于對西河古建筑的一種牽掛。

西河為江南水鄉古鎮,相傳已有600多年悠久歷史,據《漢書·地理志》載:“漢元封三年屬丹陽郡,古地名茶庵。明萬歷年間遭兵毀。”遠在西漢時,小鎮乃是湖灘,雜草叢生,人煙寥寥,水患嚴重,此處俗稱“草頭湖”,當地有一庵堂,人們習稱“茶庵”,屬丹陽郡宛陵縣。隋朝改宛陵為宣城,始屬宣城縣。明洪武年間,挑圩筑堤,百姓開始徙此安居,已成小集鎮,因其坐落青弋江西岸,故得名“西河”,萬歷年間遭兵毀。清嘉慶年間,設立過軍事防務機構,一度曾稱之“西河汛”。另有人說,因靠資福河,又稱過資福鎮。據《宣城古今》載:“民國二十年,定為建制鎮,民國三十八年冠以標準集鎮。屬宣城縣七大集鎮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多次定為建制鎮。集鎮歷為鄉、鎮、區署機構駐地,隨行政機構設置沿革,曾稱過“西河行政村”“西河街道大隊”“西河鎮”等,1971年1月10日劃歸蕪湖縣。

西河歷來商業發達,是四方重鎮,但最讓我心儀的有“西河三寶”:一是青石板街道,二是沿圩埂而建的徽式建筑,三是西河小吃。

街心青石路面,曲折蜿蜒約1200米,街道南北走向,寬窄不勻,一般為2-3米,因歷史悠久,青石路面已磨成凹形,街心是由一兩塊長條形青石鋪展而去,兩邊是一些小青石塊,鄭燮所謂之“亂石鋪街”也。因手頭資料有限,無法考證現存的這條街有多少年的歷史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的祖先是沿著這條青石板街道享受著近代文明走過來的。除了街道,上街頭、下街頭也是用青石板連接的,更令人稱奇的是通往青弋江河邊的巷道的青石板整齊而清冷。

房屋店鋪建于圩堤兩側,因逐年防汛加固堤埂,故屋基低于路面1.5米左右,兩旁店鋪門面飛檐對峙,窗戶比街心低得多。沿河一側舊宅,墻高陡峭,基部麻石駁砌,拔地數丈,削壁聳立,汛期任憑水沖浪擊,外河沿岸青石護,人基本可以通行,內側房屋店鋪多為數進串連,從街心踏青石臺階下,步入室內,可延伸數十米。此外,上街頭外側有章家巷、土地巷,下街頭外側有徐會蘭巷、江東巷,中街內側有芮家巷,均老街橫連。這里的建筑是典型的徽式風格,雖只有遠山洐瑯相望,卻得青弋江親密相伴,房屋依河埂之勢而建,整個街道又蜿蜒曲折,形成徽式建筑群獨特風貌,那由黑瓦白墻構成的點線面、輪廓鮮明的黑白灰有機組合,給人最強烈的視覺感受,猶如一幅鑲嵌在翠山秀水當中的水墨畫卷,層次分明,主體突出,清遠而淡雅。黑白灰色調本身的高雅與兼容,與天地山水的色彩十分協調,山水與建筑相互襯托,相得益彰。

這里的馬頭墻同樣具藝術美感,高高的馬頭,能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著隔斷火源,防止火勢蔓延的作用。馬頭墻高低錯落,“馬頭”有“金印式”或“朝笏式”,顯示出主人對“讀書做官”這一理想的追求。開窗很小,有如點狀,故稱點窗,高聳嚴閉的外墻上鑲嵌著變化活潑的漏窗、點窗,既反映了古西河人對居住安全的需要,也透露了他們希望與外界交流溝通的愿望,使得建筑更具人性化,符合人的各種生理、心理需要。這些點窗常被飾以不同的雕刻,使得風格一致的眾多白墻,因有了多式多樣的點窗而各具特性,獨成一道風景。木雕、磚雕、石雕雖談不上技藝精湛,卻總能從色澤、紋理、形態等各方面非常巧妙地與建筑的室內外構件、裝修相結合,既為建筑增色,又凸顯其自身。建筑上的雕刻從不濫用技藝,總是在點睛之處小心使用,在樸素中顯示出華美,在粗獷中襯托出纖細。建筑的門罩、斗拱、梁頭、窗欞、漏窗、隔扇等多以雕刻修飾,無論是木雕、磚雕還是石雕,層次多樣,物種繁復,各不同形,形不同神,美輪美奐。

這第三寶就是西河的小吃了,蕪湖的小吃全國有名,但地道產地很多源自西河,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集鎮商業發達,據老年人介紹,各種店鋪有一百多家,大的店鋪作坊雇用學徒工匠二三十人。當時有名的糕餅店有王義降、元泰和,加工的糕點花色繁多,尤其是方片糕制作精細,片薄勻整而香甜,還有西河餛飩、羊肉、油炸臭干子、青弋江小魚等。我不知道有多少至今保留,更沒有去考證有多少申請商標等產權保護,西河人其實在物欲社會丟棄得太多。

西河因水路交通發達,歷來是周邊商埠重鎮;但改革開放以后,水路交通逐漸被公路交通替代,西河不再繁茂,成了“小西伯利亞”,古鎮已是人煙稀少,只有一些老弱病殘蹲守在這片曾經給了多少人夢想的西河古街道。這次造訪西河,驚聞建鎮40年的西河鎮建制已經撤銷,歸屬紅楊鎮。最可惜的是一幢幢古建筑在風雨飄搖中消失,雖然電視劇《米市春秋》在這里攝制外景,還有很多有識之士也撰文呼吁保護,但聲音總是那樣微弱,保護文化需要資金,更需要責任意識和歷史意識。

對于“土著”西河人而言,這里很快就只有記憶了,我發現有一副新春對聯,不工整,卻準確表達了“老西河”人的情愫:

老地方是一盞茶,芬芳散發;

老地方是我們家,典雅柔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城县| 锡林浩特市| 邮箱| 淅川县| 神农架林区| 历史| 喀什市| 丹寨县| 广西| 来宾市| 边坝县| 喀喇沁旗| 胶南市| 油尖旺区| 镇康县| 门头沟区| 玉山县| 雷波县| 密云县| 西丰县| 钟祥市| 晋宁县| 定西市| 宁安市| 凌源市| 青冈县| 丰县| 全州县| 浪卡子县| 东乌| 南投县| 历史| 长寿区| 宜良县| 桃江县| 旬阳县| 汉中市| 双牌县| 会同县| 德惠市| 金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