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字林拾趣
  • 瓜田
  • 5665字
  • 2021-11-06 15:12:01

從甲骨文到楷書——漢字形體演變簡史

漢字在四千年左右的歷史發展中,字形發生了多次的大變化。這種變化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筆勢和體態的變化,一般稱之為形體的演變。另一個是筆畫組合的變化,一般稱之為字形的發展。這兩個方面有時候交織在一起,但本質上還是屬于兩個問題。前者是整個字乃至整個文字系統的字體的問題,也就是字的書寫方法問題,觀察角度是全字乃至整個文字系統的形體演變過程。后者是結構問題,也就是解析一個字,看它是由哪些筆畫組成的。因為漢字形體的每一次重大變化都影響著多數字的結構的變化,字的結構變化就不是一個局部的、微觀的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全局的而且與形體變化密切相關的問題。如果宏觀一點觀察,我們還會發現,字的結構還有一個從簡到繁再由繁到簡的發展脈絡。甲骨文時代漢字大多比較簡單,為了適應交際內容日益繁復的需要,漢字越來越復雜,但為了書寫方便,人們又不斷地尋找更簡便的替代方案,異體字、簡體字的嘗試不絕,最后,還出現了社會統一規范的簡化字方案。

漢字的形體為什么會演變呢?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應用范圍的擴大。另一個是書寫工具的改變。漢字在最早的時候,使用的范圍很窄,操弄文字的人很少,是專業的巫祝、祭祀、占卜、寫史或者發布文告人員才能接觸的。這時候的文字的使用,有很大的神秘感。由于使用漢字的人很少,書寫漢字的技能成為一種專利,擺弄文字的時間也不是十分的緊迫。所以對于寫字的速度要求并不高。而文字應用的范圍擴大以后,使用的人多了,人們對于文字的普及性和寫作的速度都有了改變的迫切要求,這就使得漢字變化有了很強大的內驅力。另一方面,書寫工具的改變也會為字體的改變提供方便。誰都知道,用毛筆在帛或紙上書寫,比用刀在龜甲或獸骨上刻字要快得多。漢字應用的廣泛性要求人們能夠快速而又準確地記錄漢語。出于速度上的考慮,漢字的字形就要逐漸簡化。這就形成了大量的異體字和假借字。為了記錄和表達的準確性,就要不斷地分化出多義字,形成一些古今字。順便補充一句,文字也罷,語言也罷,作為一種工具,它們的不斷改進都是與人們追求最大程度的省勁兒、省事兒相聯系的。

漢字形體的演變,一般分為古文字階段和近代文字階段。一般的說法是,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文稱為古文字,而篆書以下,也就是包括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則稱為近代文字。這兩個文字階段之間的過渡時間,是秦末漢初?!皶摹笔求w現國家意志,由秦朝自上而下強力推行的文字政策,因為適應了國家統一后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所以得以在一個不算太長的時間內進展順利,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秦朝旋即滅亡,也沒有影響這個文字政策的成功實施。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也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甲骨文的應用年代,大致是商代中后期和周代前期,距今有三千多年了。到現在為止,出土的帶字的甲骨有十五六萬片,除了少量屬于西周時期的外,十五萬片以上是屬于商代后期的。

甲骨文作為一種成熟的漢字,它的功能當然不應該僅僅限于占卜,書寫工具也不應該僅僅限于刻刀和甲骨。除了占卜,應該還有其他的文字記載方式,實現漢字的其他用途。由于毛筆和書寫用的顏料不易保存,文字的載體,譬如樹皮樹葉等也不易保存,所以我們現在無法見到這些東西,也沒有證據確認其有無了。占卜所用的龜殼和獸骨由于深埋地下,所以能夠保留到幾千年以后。這給我們留下了一個錯覺,似乎甲骨文就是為了占卜而存在的。

當然,雖說占卜不是甲骨文的唯一用途,但肯定是它的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在當時,人們對于大自然的認識、對于社會的認識還是比較蒙昧的,在強大的自然力面前,人類顯得很渺小,左右不了自己的命運。他們常常要進行占卜,向上天和神靈詢問一件事情的結果如何。打獵、作戰、收成、疾病、生育,各種事情都要問問神靈,聽聽神靈的意見?,F代人可能會笑話殷周時代人們的迷信,其實,現代人的迷信表現也好不到哪里去。算命打卦、燒香拜佛的,也多有。電腦算命跟古人用甲骨占卜,設備是更新換代了,其實質并沒有太大的區別。

毫無疑問,甲骨文已經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能夠成功地記錄漢語的文字體系,但是它畢竟是漢字最早的一個階段,還在不斷地豐富和完善中。所以它明顯地表現出一種發展中的文字的特點。首先,它象形程度很高,甲骨文的許多字就像一幅簡化了的圖畫。其次,甲骨文的字形不夠穩定。雖然有相對一致的基本形態,但又容許有多種寫法,筆道的多少、方向往往很是不固定。再次,許多字繁體簡體并存,有些差別甚至還比較大。還有,甲骨文中的合文很多。一字一體、逐字排列的體例基本穩定,但兩三個字擠在一起或者兩個字共用一個筆道的合文現象,還時有所見,這與其他一些正在形成中的文字初期表現是相似的。最后,行文款式還不夠穩定,每行字從上到下的順序是固定的,但行與行之間的方向卻不定,有的龜板上可能是自左而右,有的可能就自右而左。

金文是鑄刻在銅器上的銘文。據地下考古資料證明,我國在夏代就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制造在商代晚期和周代已經十分發達。鐵的冶煉和鐵器的制造已經是戰國末期的事情了。可以想見,青銅時代鑄造的銅器數量一定是相當可觀的,僅后世出土的就有令人驚詫的上萬件。其中很多青銅器是鑄刻了文字的。因為周代以前人們把銅也叫作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金文。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鐘鼎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 1200年。我們看到,金文存續的時間有 1200多年。這種判斷是以大量出土的銅器為根據的。銅器,便于保存,歷朝歷代都有出土發現,積累的資料十分豐富,存續的歷史比較清晰。那么,為什么甲骨文的存續時間似乎只有數百年,要短得多呢?因為在清末以前漫長時間里,并沒有甲骨文出土。商代甲骨文的出土和周代甲骨文的出土,地點也只有很少的幾個,發掘的時間也集中在最近的一百多年之內。出土的甲骨文所顯示的年代也只有幾百年。但這并不能確證甲骨文的存續時間事實上就真的比金文短,也不能確證甲骨文時代除了甲骨、刻刀和銅器之外沒有其他的書寫工具。

還有一點也是值得討論的。我們在談到漢字的演進史的時候,為了敘述上的方便,公認的順序是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草書、楷書等一路寫下來,中間還用一個個路標式的箭頭連接起來。這給人的印象是甲骨文居先,金文是甲骨文之后的一種漢字形態,等等。其實,這并不是一種準確的概括。大量證據表明,甲骨文和金文的存續,應該是有一些交叉、重疊存在的時間和空間的。否則就不能解釋,作為太陽的象形文字“日”,何以在甲骨文中被寫成了方形,而到了金文中又回到了圓形。唯一可能的情況是,甲骨文書寫材料的不同,使字形的呈現受到了許多局限。用刀在甲骨上刻字,難度較大??痰吨荒苤眮碇比ィ愠鲋本€條的劃痕,筆道很細,轉折處多為方形,很難畫出象形字的渾圓線條。而金文的寫法,是先在松軟的泥質范模上刻字,然后利用澆鑄技術,把文字鑄到金屬器皿上去??套终吣軌蜉p而易舉地在泥范上把圖畫一般的象形字準確地刻出來,這就可以更接近當時漢字的原貌。書寫工具和操作方法的不同,使同一個字在同一時間里也有著不同形態的呈現,你似乎不能夠斷言:出現在甲骨上的,就是“甲骨文時代”的字,出現在銅器上的,就是“金文時代”的字。

金文到底有多少個字?根據容庚的《金文編》第四版載,已識的字共2420個,未識的字 1352個,共計 3772個字。這個數字只能說是我們已經見到的金文的字數,我們沒有見過的還有多少,不知道。把甲骨文已經發現的4500字拿來做一個參照,二者相差不到 800字。也就是說,現在已經掌握了的材料,并不影響對金文基本面的考察。

那么,金文的發展脈絡有什么特點呢?第一,早期的金文比甲骨文更象形、更保守。第二,早期金文筆道圓轉肥粗,甚至搞出許多實心的團塊。第三,后期的金文風格大變,逐漸抽象,轉為線條化。這是不是受了甲骨文的影響,就不知道了。第四,后期金文趨于規范化,合體字基本消失,字形大小趨于穩定,形態趨向美化,行列趨向整齊,給人以美感。

在商周的甲骨文、金文之后,秦漢的小篆、隸書之前,是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周朝勢力早期比較強大的時候,各國的文字就會向周天子靠攏,求同的就多一點;到了周朝式微的時候,不光是文字了,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也就紛紛各行其是了,文字變異的就多一點。秦國的文字是籀文,也叫大篆。它的模樣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能見到220多個,在“石鼓文”和“詛楚文”的拓片上,也能見到一點兒。其他六國的文字,出于方便,統稱為“六國古文”。多地陸續出土的一些竹簡,使我們對六國古文增加了較多的感性知識,譬如,六國古文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俗體、簡體的流行。如果不是秦很快統一了中國,實行了“書同文”的文化政策,各國的文字就越離越遠,最后很可能就像今天的歐洲一樣,小國林立,語言文字各搞一套。

小篆是中國古漢字的最后一個階段。小篆來源于對大篆的改革和簡化,通行于秦和西漢的前期。漢字發展到小篆,就已經實現了線條化、符號化和規范化。小篆的工整、規范和完備為全中國文字的統一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而它書寫不便、費時費力的弊病,又為下一場文字改革拉開了序幕,這就是隸書的時代了。

在隸書以前的漢字,人們稱之為古文字。從隸書開始,就叫近代漢字了,盡管隸書的發生距今已經兩千多年,不算是很“近”了。隸書之興,有多種說法。史書《漢書·藝文志》的說法是:隸書“起于官獄多事,茍趨省易,施之于徒隸也”。意思是說,當時政府機構管理事務繁雜,抓人判案子忙不過來,公文來往多而急,機關小干部們圖個簡便,就把字體筆畫給改了。《說文解字》的《敘》中,也沿用了這種說法。晉代衛恒的《四體書勢》則把隸書的發明歸功于一個叫程邈的衙獄吏。說這個程邈得罪了秦始皇,被關在云陽十年。他在獄中對流行的漢字字形作了一番整理,隨后把這套改革方案呈給秦始皇看?;实酆苜澷p,就放他出來做御史,專管漢字規范化這個事?!半`書”的“隸”指的是當時政府的辦事員,級別比較低,因而沒有使用“吏”更不要說“官”了。但到底是指程邈一個人(他當時還是個衙獄吏),還是一個辦理公文往來的小職員群體,就不得而知了。今人文字學家唐蘭先生指出:“說秦代由于官府多事,才建隸書,這是倒果為因,實際是民間已通行的書體,官獄事繁,就不得不采用罷了?!碧铺m的見解是通脫合理的。還有一些有力的實證,譬如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簡,文字的隸化已經十分明顯,而其時離秦統一中國還有 30年。

與小篆相比,隸書有如下的變化:解散篆體,取消弧筆,把彎曲的線條變為比較平直的筆畫;合并形似的偏旁;簡化字形;偏旁變形。漢字由小篆發展為隸書,筆畫平直易寫,部件規整易記,大大提高了書寫的速度,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大進步。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草書。隸書對比小篆而言,書寫效率是提高了,但與社會實際需求相比,其書寫速度仍不能令人滿意,于是草書在西漢時期應運而生。早期的草書稱為“章草”,從東漢后期到魏晉,徹底脫去了隸書筆畫的痕跡,稱為“今草”。到了唐代,出現了更加奔放不羈的“狂草”,書寫速度更快了,但也更不容易辨識了。草書的特點是:打破了隸書的筆法,簡化合并偏旁,大量使用連筆,只存字的輪廓,以求書寫神速。由于草書字形過于簡單,普通人難以辨認,書寫者需要重新記憶一套書寫符號,為其廣泛應用增添了障礙,始終不能代替隸書變成通用字體。但這并不妨礙草書成為人們喜愛的一種書法藝術,傳世的張芝、王羲之、懷素等人的作品,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無比珍貴的文化瑰寶?,F代大書法家于右任,被譽為“當代草圣”。他系統整理歷代草書,集成《標準草書·草圣千文》,并總結提煉出一套有規律性的符號體系,對草書的準確與規范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說到楷書,大家就相當熟悉了??瑫菍﹄`書稍加改造的一種字體,大約形成于東漢末年,到魏晉時代趨于成熟??瑫A袅穗`書的基本結構,去掉了影響書寫速度的波磔,字體端莊,書寫方便,六朝以后就成為人們日常應用的通用字體,直至今日。大概是由于它可做人們學習模仿的楷模的緣故吧,被稱為楷書??瑫奶攸c是:筆畫橫平豎直,結構緊湊,氣勢流暢,形體優美。歷代留下了不少的楷書傳世精品。唐代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和元代的趙孟,被稱為楷書四大家。現在印刷物上和電腦中的楷體、宋體、仿宋體、黑體都是楷體在應用中的不同變化樣式。

行書是介于草書和正體字之間的一種流暢字體。這個“正體字”,在隸書時代就是隸書,現在講就是楷書了。隸書和楷書的書寫,必須一筆一畫地進行,要寫得端端正正才能符合要求,這就要多花不少工夫。這對向朝廷匯報工作是必要的,給好朋友寫一個便條,約時間一起喝酒之類的不太正式的場合,就完全可以寫得隨便一點,草率一點。如果一件事情很急,需要趕時間,你就不妨潦草一點,不能四平八穩地搞正體字了。稍微潦草一點尚可,如果成了草書,未經過專門的訓練就沒有識別的能力,也會誤事。折中的結果,就是行書。書寫速度快了,但正體字的形體又沒有太大的改變,所以很方便實用,便于流行。

行書的特點,就是在保持楷書形體輪廓的前提下,適當運用連筆,省減筆畫。與草書相比,書寫者需要特別記憶的漢字零部件的處理方式也不多。行書,大致又可以分為三小類:楷書成分多、草書成分少的,叫行楷;反過來,楷書成分少而草書成分多的,叫行草;很難判定二者孰多孰少的,也甭費那個勁了,叫行書就行了。傳世的行書精品,有晉代王羲之《蘭亭序帖》的臨摹本,有唐代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宋代米芾和元代趙孟的行書也都有較大的影響。

漢字的歷史演進過程是十分復雜的,并非是一條直線切成幾段,每一段標出一種字體的時代即可大功告成。各個字體之間的關系,也不是你滅我生,像朝代更迭一樣,新來的一伙兒必須把推翻的一伙人殺凈,而是呈現出長期并存、參差發展,彼此重疊、交叉、平行、替代等多種形態,舊書體的退出和新書體的全面覆蓋,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除了秦代利用強制行政手段“書同文”,其他書體的更替,在時間上的界限都比較模糊。如果機械地想象只有甲骨文衰亡了,金文才興起,草書消亡了,楷書才獨步一時,那就遠遠地背離了漢字演化史的史實。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泉市| 阳信县| 昌黎县| 定远县| 旺苍县| 六枝特区| 垣曲县| 乌恰县| 广宁县| 恩施市| 四平市| 开化县| 长治市| 吉水县| 松溪县| 天镇县| 西平县| 嵊泗县| 阿克苏市| 子洲县| 鄯善县| 商城县| 马山县| 固安县| 台北县| 伊吾县| 义乌市| 德安县| 林西县| 德惠市| 宝清县| 肥城市| 玉环县| 米林县| 青川县| 噶尔县| 九江县| 沁源县| 灵寿县| 安溪县| 十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