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詩人小傳(品中國古代文人)
- 馬寧川
- 670字
- 2021-11-02 16:30:59
四 人生的第一個跟頭就栽下了云端
作為沛王府的修撰,王勃經常參加眾位王爺之間的聚會。在當時,非常流行斗雞。而沛王李賢和他的弟弟英王李哲,更是這項活動最熱情的擁躉。
乾封三年(668年)的一天,李賢邀請李哲斗雞取樂,為了湊趣,王勃更是幫李賢寫了一篇《檄英王雞》的駢文,然后以此為戰書,派人將這篇駢文送給李哲。
結果,王勃的這篇文章一傳過去,因其文字華麗瑰美,引得英王宮內爭相抄錄傳閱。很快,連唐高宗都知道了此事。但是,讀到這篇文章的他,不是欣賞,而是盛怒。
后來有人分析,說唐高宗本來就對手下斗雞十分反感又苦于難禁,王勃作為沛王的侍讀,不教小王爺好好讀書,反而在旁慫恿,為斗雞立文,還寫得如此像模像樣,怎能不惹得龍顏大怒。
當然,也有人分析出這樣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唐高宗出身于帝王世家,因為經歷了父輩兄弟相殘的痛楚,所以對幾個兒子之間的感情非常敏感。當他看到王勃“斗雞”駢文中出現“血戰功成,快睹鷹鹯之逐”“雌伏而敗類者必殺,定當割以牛刀”等很暴力且充滿血腥味的句子時,立即激發神經中最敏感的部分,他認為此文有挑撥離間皇子關系之嫌,下令立即將王勃轟出沛王府,并不準李賢等再任用此人。
那一年,王勃只有20歲。
真是成也為文,敗也為文。或許有人會說,這只是一個意外,但是,這絕對和王大才子平時的為人處世不無關系,如果平時不是那么倨傲,或者,對周遭的環境再多一點摸索,或許,在這關鍵的一刻,有人會幫他說上那么一句半句,命運就不會急轉直下。但很可惜,誰也沒有,連平素十分愛惜他才華的人,此刻也沒有伸出手來幫忙。于是,王勃的命運就按照既定的步驟,按部就班地一級級開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