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腔:陸春祥雜文自選集
- 陸春祥
- 3295字
- 2021-10-28 16:01:40
科學院和如意館(外五則)
一、科學院和如意館
1692年,傳教士白晉寫信向法王路易十四報告說,康熙皇帝將要在宮中建立科學院。這確有其事,不過,《清史稿》中記載這個科學院名叫如意館。
科學院變成了如意館,這個館里會有些什么東西呢?我沒有看到這個館里的清單,但不外乎一些西洋小玩意兒,什么表啦,鐘啦,西洋人的科技,在大清朝看來,只能是些雕蟲小技,或者奇技淫巧。
說說那個至今仍然有名的頑固分子楊光先。順治元年(1644),清政府委任德國天主教傳教士湯若望為欽天監監正,變更歷法,新編歷書。楊光先上書禮部,指摘新歷書封面上不該用“依西洋新法”五字。康熙四年(1665),又上書指摘新歷書推算該年的日蝕有錯誤,湯若望等因此被判罪,由楊光先接任欽天監監正,復用舊歷。康熙七年,楊自己卻因推閏失實入獄,后獲赦。他寫過一本《不得已》的書讓外國人很是頭疼,據說,傳教士曾出重金收購銷毀。
魯迅曾說楊的文章還是很生動的。如何生動?他責問湯若望:如果你說地球是圓的,那么地球上的人站立,側面與下方的怎么辦?難道像蟲爬在墻上那樣橫立壁行,或者倒掛在樓板下?天下之水,高向低流,你是否見過海水浮在壁上而不下淌?中國人都立在地球上,西洋在地球的下方,淹沒在水中,果真如此,西洋只有魚鱉,湯若望先生就不是人了。上帝創造世界等于說天外造天,那么上帝又是誰造的呢?宇宙萬物,虛空眾生,無始無終。如果說耶穌是天主,那么漢哀帝以前的世界就是無天的世界,如果說亞當是人類的始祖,豈不把中國人都變成西洋人的子孫了?
反問還是有力度的。我小時候也有楊光先一樣的疑惑,特別是地球的形狀問題,地球怎么能是圓的呢?怎么想也想不通,問老師,可憐“文化大革命”時候的老師自己也不清楚。
現在想想有些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了,茶余飯后說起來還會一陣好笑,因為賽先生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對待洋人的科技發明上,如意館之類的思維還是有土壤的。
二、獺祭魚
《禮記》中有獺祭魚一詞。說的是獺貪食,捕得魚后不即食,陳列水邊,觀賞移時,猶如祭祀,然后食之。這種現象后常用來比喻羅列或堆砌典故。
獺祭魚使用頻率不高,但類似現象卻是屢見不鮮見怪不怪的。
某地某領導喜作報告,報告時慢條斯理,點特多,往往是大點套分點,分點含小點,小點再列一二三,再分甲乙丙,幾小時下來,點多得讓人記不住,有好事者細數其點,報告完畢,共187點。此后秘書寫報告也樂得省心,多抓點,少發揮。這位領導的喜點實在勝過獺祭魚。不過這點并不完全是他的點,因此也就沒有魚那么珍貴,如果是魚,我想那獺不可能捕百多條再一一食之,除非它想曬魚干。
媒體時代,獺祭魚還有一種新的表現形式。有些諸如義務勞動、上門慰問等新聞讓人看了并不是很舒服。這些新聞的操作步驟往往是:預先通知或力請、堅請媒體記者,然后對著鏡頭起勁地做著某件事,待所需程序完畢,高潮即退,甚至立馬打道回府。我總懷疑記者是怎么發現這些好新聞的,原來是好事者預先搞的獺祭魚。為何要如此祭魚?百姓也有糊涂的時候:某貧困戶對著鏡頭感激涕零,共產黨真好,可送溫暖的主體卻是某民主黨派。這樣做群眾也反感,既是義務勞動還錄什么像?張揚什么?
獺大約也是智慧動物,獺祭魚也許是儲存食物,以備不測之需,然而獺祭魚現象還是少一些為好。
三、信訪接待日
歷代官吏中不乏治理民政、關心百姓疾苦的好官,清朝康熙年間的江西廬陵知縣陸在新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問苦亭深得民心。
陸知縣從小務農,取得生員資格后仍堅持耕作,晨荷鋤出,暮歸讀書。就任知縣時,不帶仆從,并誓于城隍神,不以一錢自污。隨后又親赴各鄉體恤民間疾苦。為使百姓有一個表達心愿的機會,陸知縣又在縣衙的右側修建了一座亭子,名叫問苦亭,每月朔望坐亭中,訪求民隱。百姓經常可與知縣攀談,不僅解決了許多問題,同時也融洽了官民關系。
陸知縣為廬陵百姓做的事枚舉不完,雖在任時間不長便卒于任,但他去世后,廬陵人為罷市三日,哭者上萬人。足見其問苦亭問到了百姓的心坎上。
各地的信訪接待日、領導接待日、12345之類的便民電話,都是溝通百姓的橋梁,是為民辦實事的具體體現。問苦亭是陸知縣為官的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其實也是建立在奉獻的為官原則上的。按說當時,陸知縣完全不用設亭自討苦吃,他仍然是好官。因此,真正體察民情,百姓冷暖才能心頭知,否則,問苦亭就會成擺設。
對照一下問苦亭,我們的接待日、便民電話還遠遠不夠。愛人者,人也愛之,信夫。
四、名譽頭銜
明朱國楨在其《仿洪小品》卷之九中有這樣一段有趣的話語:宰相領使最多者,唐楊國忠,領四十余使,元燕帖木兒,領五十余使,又元人曰:我官銜半版寫不盡。
我不知道楊國忠的四十余個職位,到底是妹夫賜給他的呢,還是一些民間團體拍他馬屁請他兼的。細一甄別,兼的可能性有,但極少,按楊國忠當時的勢頭,他是不會去兼諸如詩歌協會、服裝研究會之類的虛職的,這些組織有否誕生還很難說。那么唯一可能的就是皇帝老兒濫賜官爵,好像唐朝沒有人才似的,事事想著大舅佬。至于元代人說官職半個版寫不下,恐怕也不是夸張,至少是當時濫賜官爵的一個有力印證。
星轉斗移,濫賜官爵發展到現在有了許多新變化,最主要的是實職少了,虛職多了。這個虛職和以前相比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某省一副省長身兼臨時機構組長之類的職務二百多個。有句總結開會的話是這樣說的:98%的會是被2%的人開掉的,這2%的與會者有的名譽頭銜不會少于幾十個。故某領導將A會議上的發言稿在B會議上宣讀之類的笑話就不奇怪了。
由濫賜官爵演變到虛職滿身,形式內容有所變化,但骨子里人浮于事、華而不實的本質卻一點未變。
五、試太子(外一則)
唐天寶年間的某個中午。
唐玄宗和太子李亨(唐肅宗)一同進餐。桌上有一大堆美食,有香噴幾里的烤羊肉,還有烤得非常精制的大餅。李亨這時正在用刀切羊肉,因肉上有許多油沾在了刀口上,他便拿過一張大餅,擦去了油漬。玄宗不動聲色地看著李亨,觀察他的一舉一動,想看看他是如何處理這張餅的。李亨正不知怎樣處理這張餅,他抬頭看了看父親后,便慢慢地把餅送到嘴里,一口一口地吃掉。
玄宗很高興,認為李亨很節儉。
宋高宗時,由于他唯一的兒子夭折,高宗決定選一名太祖的后裔為太子。這個工作量真是浩大,因為太祖的傳孫有1600個,經過層層篩選,只留下一胖一瘦兩個孩子。瘦小的叫伯琮,高宗怕難養,想再淘汰。這個時候,一只貓偶然從兩個孩子身旁走過,伯琮一動不動,而胖孩子卻伸腳踢了一下貓。高宗于是將胖孩子打發走了,但這時他并沒有冊封伯琮為太子,他還要繼續考察。
幾年后,高宗又選了一位太子候選人,名叫伯玖,兩人都封了王。這時,高宗在立誰為太子的問題上還是舉棋不定。苦想之后,他又想出了一個測試的辦法。一天,高宗各賜伯琮和伯玖10名宮女,過了幾天,高宗又突然將宮女全部召回,驗身,結果,賜給伯琮的10名宮女仍然是處女,賜給伯玖的都已不是處女了。
高宗最終立了伯琮為太子,他便是后來的宋孝宗。
六、兩條秦律
建陵墓、筑長城、開靈渠、戍邊塞、修馳道,秦始皇百役并興且曠日持久,依賴的是秦律的嚴刑酷罰。
秦律是我們迄今為止所能找到的最早的成文法律文獻。它雖早已佚失,但從出土的千余支竹簡中,仍可以看出秦法繁于秋荼,而網密于凝脂。仔細翻檢一下秦律的內容,覺得也有化腐朽為神奇值得借鑒的地方,特別是一些治吏的條文。有兩條當重提。
其一:保舉人要為保舉承擔法律責任。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也就是說,自己保舉的官員犯罪,保舉人要因任人不善而連坐同等地受刑。當時秦相范雎保舉鄭安平做將軍打趙國,結果鄭率兵二萬降趙。降敵要滅三族,故范雎也在滅三族之列。他不像諸葛亮,只揮淚斬馬謖做做樣子,而不追究自己。
其二:官吏調任不得任舊僚做下屬。嗇夫之送(徒)見它官者,不得除其故官佐、吏以之新官。也即主管官吏調到另一機構或別的地方任職時,不可以任命自己從前的下屬擔任手下的新職。
秦始皇雖橫征暴斂,卻也深謀遠慮。他深知管好百姓的同時,治吏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時的他已洞悉官吏容易出毛病的癥結所在了,事皆決于法,故而他頒行全國的秦律是相當縝密完善的,雖然,他治吏的目的仍是為了治百姓。
盡管人有認識上的偏差,盡管舉賢可以不避親、不避舊,但我仍然覺得這兩條有些不近情理的秦律卻是很有些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