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鶴老師說經濟:揭開財富自由的底層邏輯
- 鶴老師
- 1042字
- 2021-10-26 10:13:19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你孩子有的,我孩子也得有。
可問題是,這么拼下去的話,不就變成軍備競賽了?
你學奧數,我也學奧數;你學英語,我也學英語;你周末補課,我也周末補課……這樣下去,什么時候是個頭啊?參加,怕孩子太辛苦;不參加,又怕孩子落后了。
到底該怎么辦?
不要問我,問問那些拼命給孩子補課的家長。就問他一個問題:“你孩子要是15歲就把博士給讀完了,下一步該干嗎呢?”“不知道,還沒想過呢。”
很多家長的問題在于他們的思維是線性的,認知也是線性的。他們一輩子只見過步兵,從來沒有見過更高級別的兵種,從來不知道有更高級別的武力壓制,從來不知道兩國交戰不是靠拼步兵數量的。
在家長的世界里,“打仗”就是靠人多。你派出一萬人,那我就派出兩萬人;你派出兩萬人,那我就派出三萬人。
你問,人都招完了該怎么辦?他不知道。
你問,遇到更高級別的兵種怎么辦?他也不知道。
這叫什么?這叫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家長用孩子的辛苦去給自己的焦慮買單,他看著孩子在埋頭補習,看著滿滿的時間表,會有一種莫名的安全感。
至于學會了之后干嗎,他不知道,他也從來沒想過。
在這樣的家長的概念里,從來沒有激光制導這么一說,他所有的拼命、所有的操練,都是在冷兵器的級別徘徊。他不知道還有更大的世界,也一輩子沒有見過更大的世界。
你問,這樣的競賽,要不要參加?
人生是個長途比賽,輸贏從來都不在于搶跑的那零點幾秒,而是在最關鍵的時候,在最重要的十字路口,搭上汽車、坐上高鐵、換乘飛機。只有模式的切換,只有策略的升級,只有層級的碾壓,才能讓孩子脫穎而出,絕對不是靠補課。
能批量傳授的知識,都沒有什么價值。
學會外語不重要,學會鋼琴不重要,這些統統是一項技能,它只是“術”的級別,是只要你肯花時間、花精力就能提升的。你只要花時間學鋼琴,琴技就能提高;你只要花時間學外語,外語就能提高,一點都不難。
真正難的是選擇、是判斷、是知道應該學什么,知道應該去哪個城市,知道應該做什么行業,知道應該抓住什么紅利。
那些站在財富頂端的人,從來都不是靠小時候搶跑了幾步,而是靠足夠的積淀、足夠的見識、足夠的想象力、足夠的分析和思考,才把握了人生最關鍵的幾次換乘。
認清這個世界,才是人生一等一的大事。
如果你有能力,那就言傳身教;如果你沒有能力,那就不要束縛孩子的想象力。不要用你的認知去引導他認識這個世界。最關鍵的那幾步,一定是要他自己去完成的。
你越是讓他補課,他就越沒有時間思考;你越是讓他搶跑,他就越容易錯過列車;你越是覺得為他好,他活得就可能越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