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戰國番外三
書名: 韓信的命名術作者名: 南帝王重陽本章字數: 4898字更新時間: 2021-10-20 18:44:29
伊闕之戰以秦軍大勝而歸做結,秦國橫掃六國之勢已然形成,而這一站也是戰神白起的成名之戰。那么伊闕之戰到底是怎么打的呢?白起又是怎樣一戰成名的呢?伊闕之戰的至關重要在于,拿下了戰場戰役就等于打通了秦國東進中原的通道。先前滅巴蜀之戰,攻韓國的宜陽之戰,以及攻楚的垂沙之戰都或多或少為此戰打了基礎。
公元前293年,秦國以白起為將在伊闕對陣韓、魏、東周的二十四萬聯軍,而秦軍兵力不及一半。盡管如此,但是白起深知對方的聯軍并不緊密。為韓、魏聯軍中,韓國勢單力薄,韓軍自然是希望魏國打先鋒,魏軍主帥公孫喜則覺得韓國雖然戰力不強,但是韓軍兵器好,裝備精良啊,所以他希望韓軍做前鋒。
白起發現了這兩軍互相推諉,誰也不愿意打頭陣的想法,于是決定采取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作戰策略。正式開戰后,白起設少量疑兵擺出主力進攻的樣子,牽制住韓國的兵力。然后白起調精銳部隊繞到后方對魏軍發起進攻。魏軍被打得措手不及,迅速慘敗。
而韓國這時得知盟友慘敗,消息走漏,軍心不穩導致士兵產生嘩變,主帥甚至難以控制局面,于是側翼暴露在秦軍的眼前,遭到秦軍左右夾擊,韓軍潰敗而逃。秦軍乘勝追擊,把韓軍殺得片甲不留。
聯軍二十四萬全殲,主將被殺,秦軍占領了伊闕,奪取了魏國城池數座以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伊闕一戰,韓國精銳盡失,秦國以不可抗御之勢向中原擴張,魏、韓兩國也只得割地求和。
伊闕之戰,秦國可以說是以少勝多,白起戰功卓越,至此一戰成名。
戰國時期,是一個”縱橫家“表演的時代,在各個國家的歷史舞臺上,都涌現出眾多的”縱橫“人才,通過他們令人嘆為觀止的口才表演,上幕了一出出精彩的不亞于真正的軍事戰爭故事。何為“縱橫”?可詳見筆者前幾日文章:蘇秦向秦王獻策“連橫”吞并諸侯被拒,轉身“合縱”抗秦
本文要描述的是一個在戰國中期,“合縱”策略中最輝煌的一個代表,那就是樂毅破齊的故事,請仔細閱讀下面的文章:燕國君主燕昭王即位后,面對著內亂和齊國伐燕留下的廢墟,清醒地認識到,要想使燕國恢復強大,必須招賢納士。因此,燕昭王廣召天下賢士,此時,一位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樂毅前來投奔。
樂毅先祖樂羊為魏文侯(魏國開國君主)手下的將領。曾率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靈壽,樂羊死后,葬于靈壽,從此樂氏子孫便世代定居在這里。中山復國后,又被趙武靈王所滅,樂毅也就成了趙國人。
樂毅自幼聰明,喜好兵法,公元前295年,趙國發生“沙丘宮變”后,他為了避禍就離開趙國到了魏國。并當上了大夫。后來他又受到一代明主燕昭王的賞識,于是又離開魏國前往燕國,被燕昭王委以亞卿之職,掌管燕國的軍政大權。
燕昭王因齊國伐燕,燕國差點亡國,故事詳見筆者昨日文章《此燕國君主真荒唐,竟將王位禪讓給相國,由此差點亡國》,因此,燕昭王對齊國異常怨恨,燕昭王在廣招天下賢士后,并在他們的輔佐下,勵精圖治,燕國被治理的井井有條,國力日盛。但是燕國相對還是個弱小的國家,地處偏遠,國力仍然是不可能與齊國相比的。僅憑燕國一國之力是不可能戰勝齊國的,因此,燕昭王決定采用樂毅提出的建議:“與天下共圖之”。
此時的齊國在齊湣王的治理下,多年來對外四處征戰,許多諸侯國都與齊國有仇恨。與此同時,為了滿足對外戰爭的需要,齊湣王在國內也是橫征暴斂,導致民怨甚重。
當燕昭王定下這一策略后,燕國開始行動起來,在齊國面前,燕國顯得十分的恭順,還屢次向齊湣王進獻珠寶和美女,使得齊湣王覺得燕國對他只有巴結的份,根本構不成威脅。然后燕國又派出使者前往魏、楚、趙、韓等國,與他們一一締結聯合伐齊的盟約。
這樣,五國聯盟建立起來,齊國不知不覺陷入了北、西、南三面被圍的境地,補充一下,齊國東面是大海。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同時,趙惠王也將相印交予樂毅,讓他兼任趙國相國。接著,樂毅又被推舉為五國聯軍的統帥。于是,樂毅率燕、趙、魏、韓、楚五國之軍,浩浩蕩蕩地前去攻打齊國。
大軍壓境,始料未及的齊湣王匆忙應戰。但齊軍此前已征戰多年,將士們均厭戰,士氣不振。齊湣王見狀,發出號令,如有不戰而退者,殺無赦,并誅族。士兵們對齊湣王心懷不滿,軍心更加渙散。
齊湣王過早地出動主力和強大的五國聯軍作戰,結果齊軍不堪一擊,一敗涂地,主力大部被殲,齊湣王領著一幫殘兵敗將逃回國都臨淄。樂毅繼續率領著燕軍攻打臨淄并攻破。齊湣王失去國都,逃亡到莒地(今山東莒縣),最后被謊稱前來援救齊國的楚國大將淖齒所殺。
樂毅有吞并齊國的雄心,在奪取臨淄后,經燕昭王同意,他作了很多安定民心的事情,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從根本上瓦解齊國。樂毅后來又連續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
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所以他對莒城、即墨采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樂資即位,稱燕惠王。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后,齊國的田單了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燕惠王乃召回樂毅,并派騎劫接著攻打莒和即墨。樂毅為此黯然失望,又怕回到燕國被害,因此去往趙國了。后來,騎劫受齊將田單迷惑,假意說要投降,在受降的前一日深夜,田單使用著名的“火牛陣”大破燕軍。騎劫也死于齊軍刀下。田單率齊軍一鼓作氣,一路追擊,又全部恢復齊國原來的國境。
樂毅在明主燕昭王的絕對信任下,安心作戰,僅僅差一點就將當時強大的齊國完全消滅,這樣的豐功偉績表明樂毅有非常出色的軍事才能。五國聯合破齊,是“合縱”策略運用上取得的最輝煌的成就,縱橫家們因此將樂毅看成大英雄。可惜的是燕昭王在關鍵時刻離世,在新任君主的猜忌下,齊國田單又施反間計,最終,樂毅為之努力終生的滅齊大業就這樣功敗垂成。
提起戰神白起,所有人都會想到他在長平殲滅45萬趙軍的光輝戰記,卻少有人提及白起在長平之戰之前與楚國的一場大戰——鄢郢之戰,在這場關乎楚國存亡的戰爭中,白起孤軍深入力克強敵,甚至違反常理的讓河水倒流助其攻勢。
一、振奮與愚蠢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嬴稷在其母羋八子的同母異父弟魏冉的扶持下繼位稱王,并于次年絞殺了以季君公子壯為首的“季君之亂”,比起之前的秦惠文王贏駟,嬴稷雖然在繼位之初被羋太后和魏冉架空,但其雄心壯志卻一點不輸給先王。
公元前293年,秦國為打通東出的道路發兵攻韓,秦將白起在伊闕之戰中大敗魏韓聯軍,解決了家門口的阻礙后,秦國開始將目光投向老鄰居楚國,作為一個大國,楚國曾在楚懷王執政早期時國力達到頂峰直逼齊國,雖然在與秦國的爭斗中吃了虧,卻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秦國東出的步伐。
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受秦昭襄王所邀在武關會面卻被秦國扣留,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割地保命被懷王嚴詞拒絕,令人唏噓的是,楚國朝堂在得知楚王被扣押后不思救援,而是擁立了太子羋橫為王來預防秦國的要挾。
和雄才大略的楚懷王相比,楚頃襄王羋橫無論是在內政還是外交亦或者是軍事上都無法與楚懷王相提并論,繼位后的他不思救父卻整日沉湎酒色且忠奸不分,受他的影響,楚國國勢日衰,城池年久失修甲兵老舊,守備薄弱。
而為了避免與強秦對決開戰,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羋橫都以一種極為“謙卑”的姿態來對待秦國,甚至在公元前292與秦國聯姻,娶秦國公主為妃同時接受秦國的聯盟邀請,但楚國朝堂上的一些有識之士看得出來,秦國對楚國的聯姻不過是為了暫時穩住楚國的緩兵之計,根本無法阻止秦國擴張的野心,連番勸諫不成后,大臣們想到了一個“歪招”。
公元前281年,楚頃襄王聽說在楚國有一個善用微弓細繩射殺北歸大雁的人,立刻召見他入宮向他詢問狩獵的經驗,這個人回答說:“我喜好射殺小鳥小雁,這是我使用微弓小箭的原因,不值得大王詢問,大王作為楚國的國君,擁有廣袤的土地和強大的軍隊,所射殺的絕非是這些小鳥小雁,秦國是一只大鳥,擁有強大的國力同時占據著極佳的地理位置,倘若展翅翱翔兵出函谷,楚國將有滅國的危險。”
而楚國的大臣們則趁勢向楚王分析了當今的天下局勢,秦國雖破韓城但無力據守,征伐魏國得不償失,而如果打擊趙國則必然是勞師遠征損耗極大,在抵抗秦國這件事上面,楚國不會是孤軍而戰。
聽到這樣的一席話,常年消沉的楚頃襄王開始振作起來,一改之前對秦國的卑躬屈膝,決議合縱列國共同伐秦來恢復楚國昔日的榮光,但這個昏聵了很久的楚王卻沒有意識到“用兵一時需要養兵千日”的道理,只靠著一股強國復興的欲望就向各國派出使臣游說,希望他們可以出兵和自己一起討伐秦國。
公元前280年,得知楚國要合縱攻秦的秦王決定先發制人,命大將司馬錯統軍從隴西經由蜀郡出兵,攻打楚國的黔中郡,面對來勢洶洶的秦軍,許久沒打過仗的楚軍一觸即潰,楚王只好割讓上庸和漢江以北的土地來求和。但事情還沒有結束,楚國雖然在此戰中吃了虧,但在這之前出兵攻伐巴蜀之地奪下了枳,嚴重威脅著秦國對巴蜀的控制,剛剛打完勝仗士氣正旺的秦國決定再給楚國一點教訓,既要打碎楚王好不容易鼓起的信心,還要將楚國的整體實力打到不能威脅秦國為止。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贏駟任命大良造白起為主將,率大約7萬秦軍攻伐楚國,作為一代名將,白起在分析了敵我的優勢與劣勢后決定采取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因為秦軍再是驍勇善戰也是在異國作戰,而楚國的崇山峻嶺注定秦軍的后勤補給無法支撐秦軍在楚國的長時間作戰。
確定了戰略方針后,白起立刻率大軍沿漢江東下攻取沿途的重鎮要地,掠奪漢江流域豐饒的糧草物資作為大軍的補給,同時,為了鼓舞秦軍將士與敵人決一死戰,白起在登陸后就將所有的船只燒毀,行軍中則是將所經過的橋梁全部拆除。
面對抱著必死之心而戰的秦軍,在數量上占優勢且在本土作戰的楚軍卻因為太過顧及自己的家人和財產而沒有斗志,無法抵御秦國銳士的兇猛攻勢節節敗退,秦軍如入無人之境般在楚國長驅直入,迅速攻下了楚國在漢水流域的要地鄧,直接威脅到了鄢城。
鄢城是楚國的別都,距離國都郢城只有不足200里,無論從政治意義還是軍事意義上來講對楚國都至關重要,楚頃襄王發覺無法在野戰中打敗秦軍后,就在鄢城集結重兵來防守,希望可以通過長時間的對峙消耗掉秦軍的士氣和糧草,逼迫秦國撤軍。
事實上,楚軍據城堅守的僵持策略是對的,沒有大型攻城軍械只有云梯的秦軍攻不上鄢城城頭,糟糕的后勤補給又注定秦軍不能與楚軍長時間對峙,危機之下,白起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水攻。
以水制敵這種戰法一直就有,一般情況下都是將處在上游的河堤扒開沖擊下游的城市,但這一次,白起所能用的鄢水卻位于鄢城的下方,且鄢水南流而鄢城在東,并不能靠簡單的扒河堤來解決問題。
但白起自有方法,首先是在鄢水中修建堤壩阻止鄢水南流,同時修建長長的導水渠將鄢水導向鄢城方向,之后在鄢城周圍筑起高壩積蓄水量,當水量達到一定程度后毀壩放水。
就這樣,在鄢城內的楚軍還在為打退秦軍而沾沾自喜時,洶涌的洪水已經灌入鄢城,城內的軍民呼號掙扎卻無濟于事,很快,鄢城的東北角出現崩塌毀損,秦軍得以由此進入,一路上根本沒有什么反抗,舉目望去,只見遍地都是橫七豎八的楚人尸體,慘不忍睹,一代名都鄢城就此毀于一旦且不可被修復。
鄢城失守,數十萬楚人喪生的消息很快傳到楚國國都郢城,楚王焦慮萬分卻無計可施,而白起則遷徙大量的刑徒至此同時休整部隊補充軍需,并于次年也就是公元278年再次起兵攻楚國,勢如破竹般的攻陷郢城,一把大火將先王的陵墓燒毀,以示此地以后為秦國的領土,楚人休想再將其奪回去。占領郢城之后,秦軍士氣大增繼續向東推進,一直打到洞庭湖畔才停下步伐,逼得楚頃襄王遷都到陳繼續茍延殘喘,此時的楚國已經丟到了幾乎一半的國土,而秦國對楚國的攻伐還沒有停止。
公元前277年,秦軍又攻下了楚國的巫郡和黔中郡,楚頃襄王不甘失敗急忙召集國內所有的楚軍準備奪回失地,卻發現曾經的百萬雄師如今只剩下十幾萬人,在經過一番慘烈的爭奪戰后,楚王奪回了幾座被秦軍占領的城邑,卻無力收復鄢郢二都和大片的疆土,面對越發強大的秦國只能俯首。
經此一役,主將白起因功被冊封為武安君,曾經強大的楚國從此一蹶不振,再也不能阻止秦國擴張的步伐,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羋橫去世,他的繼承人和后代也同樣無法恢復楚國的昔日雄風,最終在秦王政時期被王翦攻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