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作者說
《大學》是《禮記》中的一篇,鄭玄給《禮記》作注的時候,多數篇章都注明了作者,而《大學》并沒有注明作者。《大學》的作者是誰,應該是一樁文化公案,我們討論的目的并非一定要把《大學》的作者給確定下來,而是為了更深入地研究《大學》。《大學》作者,歷來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多種說法。
1.孔子說
最早把《大學》與孔子聯系在一起的是程顥。張載推測說:“《中庸》《大學》出于圣門,無可疑者。”程顥繼承此提出了《大學》出自孔子的觀點。程子曰:“《大學》乃孔氏之遺書,須從此學則不差。”“《大學》,孔氏之遺言也。學者,由是而學則不迷于入德之門也。”
程顥認為《大學》是“孔氏之遺書”。“孔氏之遺言”之說法并無古籍可考。對于這一說法,程顥也并未說明何據。“孔氏遺書”指的是孔子所作的遺書還是孔子保存的遺書?程子也沒有詳細說明。受此影響,后代大多學人認為《大學》出自孔子之手,并對此深信不疑。《大學》作者究竟為何人,還沒有發現古籍記載,《史記·孔子世家》所云“故書傳禮記自孔氏”一語可能就是現在能夠看見的證據。孔穎達《禮記正義》說:“《禮記》之作,出自孔氏,但正《禮》殘缺,無復能明……至孔子沒后,七十二之徒,共撰所聞,以為此記。或錄舊禮之義、或錄變禮所由、或兼記體履,或雜序得失,故編而錄之,以為記也。”
《大學》中有兩處“子曰”,即:“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從漢語表達習慣看,引用他人之說才說“某曰”,而如果引用自己的著述則直接言說即可,不可能出現“子曰”等說法,因此由“子曰”似乎可以說明《大學》的作者并非孔子。
2.孔曾說
朱熹《大學章句》把《大學》分為“經一章、傳十章”兩部分,且推測說:“經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朱熹《大學或問》推測:“辭約而理備,言正而指遠,非圣人不能及也。”《大學》不合乎“經、傳”體例,而《大學》是孔子、曾子及門人合撰的觀點也不過是朱熹的推測而已,也沒有文獻可以作證。
3.曾子說
《三字經》有“作《大學》,乃曾子”的說法。《三字經》一般認為是王應麟[1]所撰,而《三字經》是中華文化經典之“蒙學”讀物,影響大、流傳廣,因而曾子作《大學》,可謂家喻戶曉、常人皆知。《三字經》不是學術著作,因此曾子作《大學》之說,有此說而已,個別深信深究。
4.子思說
明劉宗周云:“漢儒賈逵[2]云:子思窮居于宋,懼圣道之不明,乃作《大學》以經之、《中庸》以緯之。今抽繹二書,《中庸》原是《大學》注疏,似出一人之手,而篇中又有‘曾子曰’一條,意其遺言多本曾子,而曾子復得仲尼所親授,故程子謂‘孔氏遺書’,而朱子謂‘曾子之意,門人記之’,有以[3]也。”明清學人認為《大學》為子思所作,依據都是漢代賈逵的觀點,而朱熹的“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的說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乃至有此說。賈逵并無古籍為證,跟朱熹的推測相似。現代學者高明[4]曾說:“書中有‘曾子曰’三字,縱使是說曾子門人記的,何以知道曾子門人一定是子思呢?”子思論述過“義利”的關系,《大學》有“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等說法,兩者具有邏輯上的聯系。可這也不能斷定《大學》就必然是子思所作而確定無疑。
5.荀子說
現代學者馮友蘭[5]說:“《中庸》大部分為孟學,而《大學》則大部分為荀學。”其后有學人贊同此說。《大學》“為荀學”的觀點,主要是通過《大學》文本跟《荀子》文本對比而得出的結論。《荀子·解蔽》曰:“學也者,固學止之也。惡乎止之?曰:止諸至足。曷謂至足?曰:圣也。”這跟《大學》“止于至善”相類似。《荀子·不茍》曰:“五寸之矩,盡天下之。”這跟《大學》“絜矩之道”相類似。《荀子·大略》曰:“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大學》“誠于中,形于外”及“慎獨”等均見《荀子》。《大學》跟《荀子》內容有些相同之處,并不能說明《大學》的作者就是荀子。如果以這樣的方法來證明作者,那與朱熹改《大學》的危害相差無幾。
6.董仲舒說
現代學人傅斯年[6]說:“孟子說:‘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見孟子時尚沒有一種完備發育的‘身、家國天下’之系統哲學,孟子只是提到這個思想。換言之,這個思想在孟子時是胎兒,而在《大學》時代已是成人了。”《大學》是專論、《孟子》是散論,孟子時代沒有“身、家國天下之系統”,并不能說明《大學》不能有“身、家國天下之系統”。《老子·第五十四章》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這就是“身家國天下之系統”的哲學。從學術發生發展角度來論證《大學》的作者,這是可以的。從董仲舒的著作中有很多跟《大學》的內容不謀而合而認為《大學》的作者可能是董仲舒,這也不過推測而已,可能是董仲舒引用《大學》。傅斯年認為孟子年代沒有“身、家國天下之系統”之說不成立,“《大學》作者董仲舒”說自然就值得懷疑了。
7.老孔說
民間學者段正元[7]在《七三壽辰法語》《陰陽正宗略引》等中討論《大學》作者的時候,信誓旦旦地說:“其實非曾子所作、亦非孔子所作,是乃天經地義,歷來大圣人遞相傳授之心法。至周時,孔子問禮于老聃,老聃舉以告之,始著為明文。故原文載在禮經。其開首不標‘子曰’或‘孔子曰’,足以證之……孔子……問禮老聃,得聞《大學》至善之道……后游歷列邦,道不行而轍還東魯,刪訂纂修而約以《大學》。”段正元認為,《大學》是上古以來圣人相傳的心法,老子傳給孔子,孔子晚年刪訂整理古代文獻始成文章,原文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共五十八字,而從“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一句到“此謂知之至也”,是孔子“系辭”。民間學者段正元的膽大妄為,由此可見一斑!這種說法,雖然缺乏足夠的依據,似乎言之有理,故立此存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