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瓜木底集”包括《易學卷》《老學卷》《孔學卷》等,此為《孔學卷》之《大學義證》。《大學》是“四書”之一,“四書”的出現(xiàn)逐漸取代了“五經(jīng)”的地位,因此《大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大學》作為孔學五經(jīng)(孔子的《論語》、曾子的《大學》、子思的《中庸》、孟子的《孟子》、樂正克的《學記》)之一,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修身”的經(jīng)典,“三綱”提出“修身”之大綱、“六證”說明“修身”之層次、“兩條”論述“修身”的方法、“六目”提供“修身”之細目,所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基本概念是“三綱、六證、兩條、六目”,其中“三綱”也稱“三綱領”,“兩條”也稱“兩條例”,“六目”也稱“六條目”。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核心觀念在是,民族復興、文化自信、文明自覺的基礎在是,踐行中華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觀,《大學》是一本不得不讀的書,《大學義證》是一本不得不著的書。
一、《大學義證》之版本以《黃侃手批白文十三經(jīng)》之《大學》文本為底本,參考朱熹《大學章句》《大學或問》、黎立武《大學近指》、王陽明《大學》古本等,壹是以《禮記》文本為準,對歷史上的不同觀點給予必要之說明。
二、《大學義證》以精讀以便踐行《大學》為基本目標。“義”即《大學義證》之基本觀點,被概括為《天人誠學銘》:無名無形道為體,有名有形德為用;無善無惡為上德,有善有惡為下德。無誠無偽之謂性,有誠有偽之謂教;盡性窮理曰誠明,窮理盡性曰明誠。此部分內(nèi)容以“大學義證”說明之。“證”即引用歷代學人之經(jīng)典著作闡釋《大學》文本及《大學義證》之基本觀點,包括朱熹、黎立武、湛若水、王陽明、王艮、憨山、孫奇逢等,目的是把握《大學》基礎,明辨往圣得失,特別是程朱理學、陽明心學的得失,提醒今人勿舍本求末、急功近利。
三、歷代學人之研究,對《大學》的主題思想、文本結(jié)構(gòu)等多有爭論,而基本沒有爭論的卻是“三綱八目”的說法。對于“三綱八目”,即令出現(xiàn)不同的詮釋,可也沒有明確否定或具體闡述,而對《大學》的理解之所以不斷出現(xiàn)所謂“圣人之誤”,其原因就是沒有從根本上糾正“三綱八目”之根本缺陷。如不明白“明明德”對應“誠意正心、修身齊家”“親民”對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格物、致知是之于“三綱六目”基本方法,即使爛熟于心也于事無補。只要明白了這一點,就不可能出現(xiàn)程朱理學于《大學》之“經(jīng)傳體”、朱熹陽明“格物、格心”即“格物誠意”之爭。所以閱讀《大學》乃至《大學義證》,務必熟悉有關基本觀點。
四、《大學義證》之基本結(jié)構(gòu)是熟讀背誦理解研究《大學》,因此全書之前為“《大學義證》導讀”,內(nèi)容為《大學禮記本》《大學義證本》,以下內(nèi)容依次是“《大學義證》序篇、三綱篇第一、六證篇第二、兩條篇第三、六目篇第四、《大學義證》附篇”。“三綱篇第一”至“六目篇第四”包括大學文本的闡釋、重點、熱點、難點的專題論述等。《大學義證》附篇是進一步研究《大學》的必需,有心者繼續(xù)深造之。孔子有“共學、適道、與立、與權”等“好學”之次第,因此,有緣“共學”《大學》者,務必靜心耐心細心真心,有望“適道、與立”,久久為功,乃至“與權”,大有裨益!
五、校點原則:原文盡量少用標點符號,以免破碎文脈,而在解讀和注釋中則盡量完整地使用標點符號,以便對照研讀。嚴格區(qū)別頓號、逗號、分號、句號,以突出文句的層次性,這跟其他《大學》版本的標點符號有不少區(qū)別。對《大學》原文沒有翻譯,目的是以免詞不達意、影響閱讀而損害文章的精彩,且很多概念如“明德、至善”等難以翻譯。因此,引證的文獻,也不翻譯,讀者自學、自悟,可以。
六、閱讀方式:《大學義證》的基本邏輯是“三綱、六證、兩條、六目”,此為《大學義證》縱向邏輯結(jié)構(gòu)。其橫向邏輯分別以說明及朱熹《大學章句》、黎立武《大學本旨》等結(jié)構(gòu)而成,其中在有關部分插入王陽明《傳習錄》及《王陽明全集》(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憨山大師《大學綱目決疑題辭》、孫奇逢《大學近指》等有關內(nèi)容,并以“【謹案】”說明之。分別研讀橫向的有關內(nèi)容,可以連貫性地了解各家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