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劉循行刺
- 三國:董卓是我叔
- 卿是佳人
- 2090字
- 2022-11-14 04:33:21
第152章 劉循行刺
董凡神功護體,并未損傷分毫之事,眾人皆不曾知曉。
眼下,瞧見劉循竟這般不識好歹,在場眾人無不心生怒意。
“董公,此人欲行刺董公,萬萬留不得!”
“正是,此人居心叵測,意圖謀害于您,定將其嚴(yán)懲不貸,以儆效尤!”
“依吾拙見,此人意欲行刺董公,理應(yīng)斬首示眾,起殺雞儆猴之用!”
便是連平日里對待百姓尤為細(xì)心的蜀郡太守,眼下也請愿斬殺劉循。
聞言,董凡卻輕笑揮手。
“無需如此,吾未曾受傷,若便因此斬殺劉循,倒當(dāng)真枉顧原益州牧于吾一番恩情。”
在場眾人聞言,無不感嘆董凡心胸寬廣。
若換常人,定然三刀六個洞,當(dāng)場殺了劉循泄憤!
忽而,蜀郡太守跪于董凡面前。
“董公,此人此番出現(xiàn),乃吾監(jiān)管不當(dāng)所致,請董公降罪!”
起身,董凡將蜀郡太守扶起。
“汝無需如此,此人痛恨之人乃是吾,便是今日汝不曾召集眾人至此,他亦必定會想方設(shè)法置吾于死地!”
瞧見董凡對待下屬這般仁慈,蜀郡太守感激涕零。
“劉循,吾今日欲饒汝不死,只是……”
聞言,劉循冷哼一聲。
絲毫不將董凡留他性命一事放于心上。
畢竟,此番前來,他便已然做好喪命于此的準(zhǔn)備。
眼下攻董凡未死,他得以茍活,雖心中恐懼,卻也惱恨自己未曾得手。
“休要這般虛情假意,吾無需汝之悲憫!”
董凡輕笑。
“悲憫?”
“既如此,那便離開兩川,自尋生路去罷。”
聽聞董凡只令其離開兩川,并未下令懲處,劉循心中詫異。
癡癡望向董凡,劉循仍舊不解。
為何董凡不曾惱怒于他。
便如同先前一般,竟然還欲放他離去!
一旁,眾人聞言,皆駭然。
“董公,倘若不曾懲處此人,此人必定賊心不死!”
“正是!董公此舉,與放虎歸山無異!”
……
眾人紛紛進言,希望董凡即便饒劉循不死,也定加以懲處,令其以后不敢心生歹念。
聞言,董凡朗聲笑開。
“倘若有人欲取吾性命,吾便嚴(yán)懲一番,那吾便無需做其他事,整日處理這些瑣事,也怕是累個半死!”
“欲將吾殺之后快之人,不計其數(shù)!”
“多他劉循一人不多,少他劉循一個不少,便放他走罷!”
隨即,董凡看向劉循。
“吾便在此處,若汝有取吾性命之能,盡快來便是。”
瞧見董凡這般大氣,眾人心中無不佩服!
劉循便這樣,被川軍將士丟出蜀郡太守府衙。
將士將其丟出府衙之時,便警告街上百姓。
“此人,乃劉璋之子,巴郡太守劉循!”
“今日,欲行刺董公不成,當(dāng)場被擒,汝等日后見此人,不可與其言語,只需盡快將此人趕出董公治下便是!”
再看向劉循,將士眼中盡是厭惡。
“劉循,休要于此處逗留,速速離開兩川!”
“日后若讓吾等瞧見,吾等可不如董公那般心胸寬闊!”
雖不懂,為何這些人竟對董凡這等奸佞小人這般信服。
但劉循也當(dāng)真從川軍將士眼中,看出了殺意。
不敢耽擱,劉循速速離去。
然而,董凡被劉循行刺一事,卻迅速在兩川之地傳播開來。
聽聞有人居然敢行刺有恩于他們的董凡,百姓們更是對劉循乃至早已入土的劉璋恨之入骨!
每每瞧見劉循,便要抄起手中農(nóng)具,將其驅(qū)趕出去。
更有脾氣火爆者,逮住劉循便是一頓暴打。
劉循雖未曾懼怕死亡,但是卻被這實打?qū)嵉奶弁唇o嚇得幾乎失了智。
他便如同過街老鼠一般,白日里只能找無人之處躲藏,夜里方才趕路。
可即便如此,也有人聽聞劉循行刺董凡之事,四處搜尋董凡下落。
若不是劉循小心翼翼,唯恐早已身死。
他也不得已加快腳程,以最快的速度,離開了兩川之地!
望著身后的兩川之地,劉循心中悲苦不已。
此處,乃是生他養(yǎng)他的地方。
便是父親的墓地,也在這片土地之上。
可眼下,這片土地卻再無他容身之處!
頓時,對董凡的恨意,便在其心頭沸騰。
“董賊,汝定要記住,吾絕不會善罷甘休,終有一日,吾要讓汝為吾父親償命!”
仇恨的種子,已然在劉循的心里生根發(fā)芽。
當(dāng)一個人有了目標(biāo)的時候,他便也擁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思來想去,劉循終于想到了一個人。
此人,定然能助他為父報仇!
劉備與董凡有不共戴天之仇,又三番兩次被董凡擊敗。
與此人聯(lián)手,便是他報仇的機會。
當(dāng)即,劉循便喬裝打扮了一番,將自己打扮成乞丐,詢問劉備下落。
得知劉備如今到了涯州,劉循即刻前往投被劉備!
……
兩川之地。
又到了一年豐收時。
百姓們瞧見滿倉滿谷的糧食,個個都笑的合不攏嘴。
此時,他們也更感激董凡恩情。
“若無董公,吾等定無法過上這般富足的生活,此番,皆應(yīng)感謝董公!”
“正是,董公實乃吾等福星!”
“叩謝董公恩情!”
【叮!收獲聲望值30!】
【叮!收獲聲望值50!】
……
【叮!共收獲聲望值2589850!】
聽著聲望不斷增長的提示音,縱然不用聽聞各州郡縣匯報,董凡也知。
今年定然是個豐收年。
豐收年,便代表老百姓手中有了余糧。
可是,若只有余糧,這些余糧存放在谷倉中,隨可令百姓心中安定。
卻也并無旁的用處。
倘若想真正令百姓過得好,還是應(yīng)當(dāng)將通商之事提上日程!
通商之所,董凡也早已想好。
其治下四州大獲豐收,但魏吳兩地,卻并非如此。
此番,若是利用百姓手中余糧,與魏吳兩地通商,定然能夠收獲頗豐!
此時,董凡尚且不知,此番通商為他帶來的好處,可不僅僅如此。
隨即命各郡守、縣尉發(fā)布公告。
“吾欲令兩川之地與魏吳之地通商,百姓皆可利用手中余糧,前往魏吳兩地以物換物!”
瞧見布告,百姓皆駭然。
魏吳兩地?
那可是曹操于孫權(quán)的地盤。
孫權(quán)倒也還好,未曾展露出曹操一般的野心,這段時日倒也安分。
可曹操可是曾與攻打兩川與雍州的!
此番與魏地通商,曹操當(dāng)真能答應(yīng)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