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1章 李靖與王守仁

第二百二十二章 李靖與王守仁

李靖于公元571年出生在一個關隴貴族家庭之中。

李靖他從小就顯露出其與眾不同的地方,少年老成、文武雙全,不但精通書史,而且對于兵法更是有極深的造詣,用天才稱呼他絕不為過。

他那隋朝四大名將之一的舅舅韓擒虎便稱贊他道:“現在能跟我討論孫子、吳起兵法的也只有這個人了。”

在兵法中早早顯露出天賦的李靖在仕途上卻是以文官為起始的。

在當時社會中有著以門閥貴族為主體的官僚體系,貴族子弟在長大成人之后可以依靠父祖的功勞、官位、爵祿可以進入仕途,這種制度在隋代被稱為“門蔭”。

年僅十六歲的李靖便因為家族的“門蔭”早早地坐上了長安縣功曹的位置。長安是隋朝的首都,李靖就等于是首都首區的人事領導,從九品官員。

這種工作要處理的事情紛繁復雜,有非常多的實際事務要處理,跟兵法更是完全不搭界,可是天才畢竟是天才,李靖如“錐處囊中,鋒芒畢露”,很快便得到了朝廷大員們的褒獎。

負責整個隋帝國人事的吏部尚書牛弘就對其大加贊賞,甚至隋朝四大名將之首、朝中大權臣左仆射楊素還拍著床對李靖說:“我這個位置遲早是你的。”

李靖的仕途起初的確一帆風順,從從九品的長安縣功曹開始,歷任正七品的殿內直長,官位一直穩步上升。

如果這樣下去的話,李靖應該一直作為京官穩步上升,最終進入朝廷的最高層,實現楊素的預言。

可惜現實卻跟李靖開了個大大的玩笑,使得李靖的前途一下子變得荊棘密布。

就在李靖仕途得意的時候,他的長兄李藥師卻在對突厥的作戰中遭遇了慘敗,到此李靖受到了牽連,被貶出京城,發配到汲縣當了一個小縣令,此后又歷任安陽和三原縣的縣令。

雖然年年考績都是最佳,但回到中樞的希望卻越來越渺茫。

雖然對一般人來說,干個大縣的父母官已經是非常不錯了,可是對李靖這樣精英中的精英,又有一定家庭背景的人來說,這段經歷可以說是潦倒至極了。

當轉身離開廟門的時候,忽然聽到身后有人大叫:“李仆射慢走。”

李靖回頭看時,并無人說話。這段傳聞雖說杜撰成分比較大,但很是能說明李靖從人生的高峰跌入低谷時的郁悶心情。

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李靖就是這樣一個突出的典型。李靖當上馬邑郡丞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四十六歲的中年人了。

此時的隋帝國因為楊廣的倒行逆施已經變得風雨飄搖,北方突厥實力空前強盛,號稱控弦六十萬,虎視中原,而隋朝卻因四次征伐高麗均告失敗導致國力大損,邊境兵力捉襟見肘,而此時的馬邑便正處于與突厥交鋒的最前線。

隋末郡丞權力很大,張須陀便是以郡丞的身份獲封河南討捕大使,帶兵討伐各路“盜賊”。

李靖的角色等于一下子從一個文官變成了前敵指揮,半輩子的行政內政工作干下來,李靖還能如少時與韓擒虎論兵之時般揮灑方遒么?

隋唐年間講究的是文武合一、允文允武,而不像后世那般重文輕武,因此即便是在落魄之時李靖也未放棄研究兵法,此時終于臻于大成。

他在馬邑干得順風順水,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能力,號稱是“以德安連,長城弛柝;運奇料敵,合境無塵。”在那個中原被突厥壓迫、被各路盜賊襲擾的年月里,李靖能做得如此出色實在是不容易。

李靖的超強能力很快受到了李淵的關注,當然,與其說是李淵關注還不如說是受李世民所關注,當時已經心生叛意的李淵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而負責籠絡各方豪杰的便是李世民,論慧眼識英雄,李世民實在要比他老子強太多,李靖在當時便是李世民重點拉攏的對象之一。

可是這個時候李靖對隋朝并沒有完全失望,依然對朝廷有著忠誠之心。上司心懷異志,此地遲早成是非之地,李靖明白馬邑是待不下去了,因此找了個機會不辭而別,回到了長安家里。

李靖出身貴族,在長安熟人不少,一見他突然回來了自然紛紛詢問緣故。李靖也不隱瞞,就說:“李淵這老小子恐怕要造反,我怎么還能繼續待在那里啊?”

于是李淵要造反的消息不脛而走。

李靖實在沒有想到,這一說可給自己惹下了多大的禍。李淵成功攻下長安之后,自然有人出首告密,李靖在家被逮個正著。

李靖的罪過非常大,他走漏的消息使得李淵的企圖被官府提前知曉,結果導致李淵的第五個兒子李智云被殺,李建成、李元吉、李神通、柴紹等李氏家族成員也差點被包了餃子,當然消息的走漏并不一定完全是因為李靖,但是當時所能夠抓到的現行就李靖一人,李淵對其恨之入骨,立馬就要將李靖斬首示眾。

李靖當然也不甘坐以待斃,于是大喝一聲:“公興義兵,欲平暴亂,乃以私怨殺壯士乎!

可能上天也不愿意這樣一個百年難遇的天才人物就這樣喪命,這一聲正好被李世民聽到,深知李靖能力的李世民于是拼命為李靖求情,希望李淵留下這么一個難得的人才,這樣才堪堪救了李靖一命。

當然李淵此時不殺李靖只是給自己寵愛的兒子李世民一個面子,并不代表真的不記恨李靖了。

后來李靖跟著李世民討伐王世充,其間并沒有顯山露水,估計是李世民身邊的優秀將帥太多,李靖覺得自己是戴罪之身,不好鋒芒太露招人嫉恨,因此也就中規中矩地干自己的分內事,可是這樣恰恰給他自己招來了禍患。

李淵一看李靖沒啥利用價值,把他調離李世民身邊,立刻給了李靖幾個人,讓他去討伐蕭銑。而李世民因為李靖并未立下足夠分量的功勞,也沒法力保。

而王守仁,明代哲學家,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

王守仁一生頗具傳奇,于文學、武學、佛學、道學無不涉獵,35歲始專攻儒 學。他年輕成名,仕途得意,官至兵部尚書,總督兩廣,封新建伯。

他自詡平生所為兩事:”破山中賊”,即鎮壓農民和少數民族起義;

”破心中賊”,即創” 心學”學說。

王守仁說: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

不少人對孔子的人生選擇感到困惑:為了推行自己的道,不辭勞苦,到處奔波。說他想當官發財吧,他卻視功名富貴如塵土;說他想成名成家吧,他卻又安于別人的羞辱冷落。

莊子曾經概括孔子周游列國的情形說:”再逐于吾,削跡于衛,伐樹于宋,窮于商周,圍于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

他一心想造福天 下,卻沒有人理解他,甚至有人放出話來:殺他無罪,羞辱他也不是過錯。而他受盡折辱,一心不改,”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難免讓人產生疑問:他們到底圖個什么?

孔子的行為還比較容易讓人理解,因為他畢竟多次與功名富貴擦身而過,只是他不想要罷了。像曹雪芹、蒲松齡這樣的民間作家更讓人想不通。

他們窮居陋巷,一生潦倒,還有心情寫什么《紅樓夢》、《聊齋志異》,在當時的情況下,無論他們的作品多么優秀,也不會有人給他們付稿酬,他們 想發表作品,還得自己掏銀子印書。他們到底圖個什么?

王陽明的話就是答案:”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一個人立定了追求目標,就像害了心痛病一樣,想拋都拋不下,在實現目標之前,心里只有這件事,其他的事都無關緊要,就連哭窮叫苦的心情都沒有。

一旦達成目標,就有一種大病痊愈的輕松感。孔子之所以能夠忍受顛沛流離之苦,曹雪芹、蒲松齡之所以能夠忍受貧窮之苦,其原因概在于此。

大凡一個人想造就一番事業,必須立定一個目標。

沒有目標就不可能成功,就如沒有空氣人就不能存活一樣。沒有明確的目標、或是目標不專一的人,他再勤勞也是徒勞,就像一艘沒有舵的船,永遠漂泊不定,只會到達失望、失敗和喪氣的海灘。

關于目標與人生成功的關系,有人講過一個有趣的哲理故事:

唐太宗貞觀年間,長安城內的一個磨坊里,有一匹白馬和一頭毛驢。

它們是好朋友,白馬在外面拉東西,毛驢在屋里推磨。后來,白馬被玄奘大師選中,出發去印度取經。

17年后,白馬馱著佛經回到長安。

它重回磨坊會見它的驢子朋友。白馬談起這次旅途的經歷:浩瀚無垠的沙漠、高聳入云的山嶺、莽莽蒼蒼的森林、神奇的國度……

那些神話般的境界讓驢子聽了大為新奇。驢子驚嘆道:”你有這么豐富的見聞呀!那么遙遠的道路,我連想都不敢想。”

“其實,”白馬說,”我們跨過的距離是大體相等的,當我向西域前進的時候,你一步也沒有停止,不同的是我與玄奘大師有一個遙遠的目標,按照始終如一的方向前進,所以我們打開了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圍著磨盤打轉,所以永遠也走不出這個狹隘的天地。”

我們都知道,射箭有靶子,才知道是否射中;賽跑有終點,才知道是否破紀錄。同樣的道理,人生有目標,才知道是否成功。帶著目標生活,是最有效率的人生。

目標為什么對人生的影響如此之大呢?道理其實很簡單:人生好比走路,事先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早早上路,或遲或早,總能到達。如果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漫無目的地尋找所謂幸福,那就只有碰運氣了。

也許誤打誤撞,能走進理想的”桃花源”,但十有八九,還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原地轉圈。

以前對王守仁這個人的印象只限于書本上對他唯心主義哲學的批判,但是讀了《明朝那些事兒》中對王守仁各種事跡的介紹以后,發現以前實在是太低估他了。

“聰明的唯心主義與愚蠢的唯物主義更接近聰明的唯物主義”。其實,我覺得王守仁的理論比“聰明的唯心主義”還要高一個層次。這

王守仁早年和當時的其他書生一樣,是學習朱熹理論的。朱熹的核心思想是“存天理,去人欲”。天理指世界萬事萬物中統一的規律,人欲指人的欲望、感情等感性思維。

用現代的話講,朱熹的思想是認為人欲是導致社會混亂、犯罪等不良現象的源頭,應該加以克制。

而天理符合事物發展規律,按規律辦事能推動社會進步。所以我們要努力認識、掌握天理,用天理來克制人欲中向不良方向發展的趨勢。

王守仁在學習朱熹理論的時候,覺得似乎這種理論和現實不能很好的吻合,但是又找不到具體哪里不對,于是就邁上了漫長的探索之路,最后形成自己的一套哲學,命名為心學。

幾乎影響了往后明朝的所有歷史,并給現代人也帶來無數啟迪。

王守仁在沒有頭緒的日子里,到處游歷。

又一次拜訪了一位遠近聞名的得道高僧——某個寺廟的方丈。兩人聊了很久,交流哲學認識,可是總是談不到一起去,

最后陷入了長時間沉默。然后王守仁問:家里還有人嗎?方丈答:有,老母親尚在。王:想念否?方丈又沉默了很久,長嘆一聲:怎能不想?然后矛盾又痛苦得表示 慚愧,因為他認為這表示自己修行不夠。

王大聲叱之:思念父母是人之常情,你想念母親是天經地義的,為什么要完全克制并感到慚愧呢?結果,那個方丈直接卷鋪蓋,回老家,看母親,不當和尚了。然后王守仁當然是遭到寺廟的反感:居然把方丈給說得還俗了,這還了得!然后被趕出門。

王守仁認為,人的感情和欲望是很基本,很根深蒂固地存在的。要完全抵制,做到去人欲,反而是不合乎客觀規律的。

那么什么是天理呢?

為什么天理不能完全化解人欲呢?王守仁不知道,因為朱熹對天理的解釋也是“道可道,非常道”,含糊其詞,讓人意會。王守仁在經過了長時間的探求,并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不斷思考,終于在他人生很不得志的階段中眼前一亮,哈哈大笑,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天理就是人欲,人欲就是天理,兩者是一回事。

心學由此誕生。

大凡這種說萬事萬物統一規律的理論,表述方式總是似是似無,人們的理解也千差萬別。比如對論語的理解一直有很多分支。真可畏“道可道,非常道”。

“天理就是人欲”的意思是,“天理”是由人來認識到的,所以融入了人的思維,成為了“人欲”的一部分。

通俗點,我們人都有理智和感情。理智就是人對“天理”的認識。但是理智和感情都是人的思考方式,兩者本質上都是人的想法,所以在某種層面上應該是相通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志丹县| 榆树市| 封开县| 景德镇市| 外汇| 高安市| 绵阳市| 富宁县| 库车县| 大化| 汾阳市| 绥宁县| 和田市| 昌黎县| 建湖县| 海丰县| 马鞍山市| 通河县| 黑山县| 通河县| 澳门| 拉孜县| 牡丹江市| 赫章县| 巴东县| 洪洞县| 乐至县| 政和县| 三原县| 博罗县| 兴安盟| 贡嘎县| 丰顺县| 大安市| 绥德县| 长丰县| 陆川县| 延吉市| 读书| 新丰县| 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