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管仲幫助齊桓公暴富
書名: 春秋齊國風云作者名: 千里草人本章字數: 1729字更新時間: 2021-10-01 22:38:23
改,就是改變和改正,革就是變革。所謂改革,就是改進不好的,改正錯誤的、不合理的東西,最終達到終極目的。
齊國的終極目標是稱霸天下,而直接目標便是富國強兵。
公元前685年,在管仲為主的賢臣們的擁護下,齊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這是一次以稱霸天下為最終目標、以富國強兵為直接目標的改革,也是春秋時期諸侯國中最具有完整意義的一次改革。
這個功勞,首先得記在齊桓公同志的名下,畢竟,沒有他這樣的老大坐鎮,誰敢搞改革?
要富國,得賺錢。錢哪里來?
管仲很會賺錢。
措施一,調整賦稅。這是一項重要的對內經濟政策,具體辦法是實施“相地而衰征”制度,就是把田地按土質好壞,產量多少分為若干等級,按等級高低,征取數量不等的實物稅。
同時,管仲還考慮到了自然年景情況,將年景分為四等,風調雨順上好年景則抽稅30%,中等抽20%,下等抽10%,饑荒之年則不征稅。
百姓舉雙手擁護啊,繳納公糧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從而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
從另外一個效果看,這一措施客觀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并在實際上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
那保護耕地、開墾荒地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田地多了,賦稅自然也增加了。
措施二,開放搞活。
這是一項重要的對外經濟政策,具體辦法是“關市幾而不征”。什么意思?
關,海關關稅;市,市場貨物稅;幾,就是稽查。
關市幾而不征,就是對于來往齊國的貨物,不管是出口還是進口,只稽查,不征關稅和市稅。
咦,這不是導致損失了么?
是的,但那是表面上,國家收入減少了。實際效果卻不是的。
各國商人聽說齊國不征關稅,于是大家都往齊國跑,流通貿易因此大大發展,齊國本地貨物尤其是齊國魚鹽暢銷天下,又從天下商販中及時獲得所需物資,從而大大刺激了齊國的經濟發展。
這不就是最早的自由貿易嗎?
措施三,壟斷貨幣發行。
由國家鑄造錢幣,通過控制貨幣的量來調控社會供求關系,平抑物價,并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齊國的錢幣叫刀幣,象一把小刀那樣。此外,鑄造這玩意兒,那得需要開采相關銅、鋁、鐵等礦業,于是礦業發展起來了。
在齊國境內的貿易,規定得用齊幣。于是,齊刀幣就成了很多國家商人的世界通用貨幣。
哇,刀幣經濟啊。
措施四,實行官山海和鹽鐵專賣的制度。
國家哪個最賺錢?
鹽和鐵。加強對“山海”自然資源的管理,提出對鹽鐵等經濟事業實行國家專營。
鹽是最重要的生活調味品,而鐵是制造生產工具最重要的金屬材料,社會需求廣泛,獲利豐厚,事關國計民生的大計。
齊國實行鹽鐵國家專營,不僅可以獲得巨大的利益收入,而且也是管理調控國家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手段。
所謂“鹽鐵專賣”,不是將鹽鐵的生產全部收歸官府經營,而是人民依然有生產的權利,只是產品不能私自出售,而由官府收購,統一運轉調劑銷售,銷售價格由國家確定,從中獲得豐厚的收入。
措施五,贖罪制度。
這主要是為了解決軍隊的武器問題而設立的,規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來贖罪。
犯重罪,可用甲與車戟贖罪。犯輕罪,可以用值與車戟贖罪。犯小罪,可以用銅鐵贖罪。這樣可補充軍隊的裝備不足。
好吧,齊國的人民們,歡迎你們多多犯罪,犯一次罪,國家賺一次錢哦。
措施六,賺取利差。
即國家借款給農民,什么時候貸?農民種糧時。農民張三就貸了100刀幣,相當于那個時候100斤糧食。
什么時候還?農民秋收時,這個時候的糧食便宜么。張三的120斤糧食才換來100刀幣。
一來一去,齊桓公就賺了20斤糧食的利差。
糧食貴的季節里,政府出公告,要求百姓繳納應繳的武器,政府給予相應的糧食補助。管仲在時,齊桓公絕對不會在糧食便宜的季節去換武器的。
這不又賺了?
措施七,擴大內需。
年景好時,大家多花時間去種田打糧,出產的糧食每年三分之一必須貯存于國家糧倉。
遇到年景不好時,老百姓歉收,糧食不夠了,齊桓公免費發糧么?
不,搞基本建設,讓農民來當農民工,修建政府公辦大樓、道路以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然后打開糧倉,將糧食當工資發給百姓。
這不是擴大內需、增加就業么?
看著堆積如山的財富,齊桓公笑了,自己居然是一個真正的富得流油的國家的老板。
好吧,有了錢,好辦事嘛。
“仲父,你是不是可以考慮軍事改革了?”齊桓公對管仲很滿意,但要稱霸,沒有軍事上的實力提升,那稱毛啊。
“主公,軍事改革已經在進行了,先不急,臣帶你去一個地方,保管你大開眼界啊。”管仲嘿嘿一笑。
然后,君臣兩人便出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