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他老哥齊襄公以后的時代,果然很快到來了。
公子小白逃到莒國第二年,齊襄公被弒身亡,公孫無知篡位當上了齊國國君。
但齊國的雍廩、高傒等一干公族大夫根本不服公孫無知。齊國公族大夫聯合起來,將僅僅自立國君才一個多月的公孫無知給干掉了。
齊國這么堂堂一個侯爵級別的大諸侯國,一時竟沒了國君,那怎么成?請也得請一個人來當當嘛。
請誰呢?
兩位候選人,一位是齊襄公的三弟公子小白,一位是齊襄公的二弟公子糾。
歷史的機會,冷不丁就如同一個蛋糕,如彗星撞地球般直往這兩人頭上砸。
只不過,一個砸中了便是中了大獎,當上國君,成就霸業。另一個被砸中了,那是倒了血霉,陽壽到頭。
誰中獎,誰倒霉呢?
根據相關規定,應該是公子糾即位,因為他是哥哥。嫡長制啊,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在諸侯繼位事項里,只要哥哥公子糾在,你公子小白再怎么有雄心壯志,按規定只能當個看客。
但命運偏偏是要跟當事人開玩笑的,如股市里你看中的基本面特別好利好消息不斷的那支股票就是不漲,反而是看著很是一般般還虧損的那支股票給你來個連續漲停板。
命運就偏偏跟公子糾開了大玩笑,選擇了公子小白。
當然,一開始對于公子糾來說,形勢是一片大好。
公子糾當時也是出奔至他的外公家魯國,魯國太后可是對齊國影響很大的文姜,文姜支持公子糾。
魯國也算是大國,至少比起莒國來講,魯國不是紙老虎而是母老虎!
扶持齊國國君的事,由我魯國出面當然要強于你莒國出面,而且強了不止一個檔次。
對公子糾更有利的是,齊國國內那幫剛干掉公孫無知及余黨的大臣們,也公開表態歡迎公子糾回齊國接過國君這副擔子。
所有消息顯示,齊國朝堂上下,大街小巷,人們都在焦急地呼喚:公子糾,公子糾,你快回來,你快回來。
公子糾心里那個歡喜啊,哼著小調就想著自己當上國君的樣子,在魯國輕松愉快的等著這個日子的到來。
但歷史無數次地告訴我們,等這個東西最是要不得。
正在莒國無所事事的公子小白本還想著看個熱鬧,鮑叔牙急匆匆跑來對著公子小白就是連珠炮一頓吼:“公子啊,你怎么還悠哉游哉啊,快走啊。”
“走?去哪里玩?”公子小白一臉茫然。
“玩?玩毛線哇!回齊國啊,機會來了,快回齊國,登上國君之位!”鮑叔牙甚至有些氣急敗壞了。
“可是,國人不歡迎我啊,他們都希望兄長公子糾回齊國呢。”公子小白不是不知道齊國情況,只是他分析來分析去,覺得這個齊國國君寶座不是自己的。
“現在公子糾還在魯國,我們如果搶先一步先于他回到齊國,那憑老夫的三寸不爛之舌,定能說服國內高、國等各大家族,擁立公子您為國君!”鮑叔牙道。
“這不可能吧?”公子小白根本沒半絲信心。
鮑叔牙真急了:“國不可一日無君,對國人來講,公子您即位和公子糾即位,又有何區別呢?關鍵在于,要給予那些個大夫們足夠的誘惑,許以足夠的爵位俸?。
這些年,老夫也算是與那些大家族有些往來,知道他們的需求??熳甙?,不能再耽擱了?!?
公子小白這才反應過來,對啊,那么一個熟得快掉了蒂的大瓜就掛在那里,你不摘,還等著人家摘啊。
公子小白這人幾乎什么都不是,但有一點非常好:虛心,并且善于納諫。
于是,公子小白和鮑叔牙向莒侯請辭,并提出借兵。
“好吧,孤給你們三百乘戰車,夠了么?”莒國國君非常大方,三百乘,相當于莒國大部分的兵力了。
“太多了,太多了,我們只需要100乘即可。公子回國繼位,靠的是他的德行,而非兵力?!滨U叔牙感謝不已。
一百乘是多少兵?這便涉及到一個乘的概念。
乘,是我國古代的作戰單位,一乘為四匹馬、一輛戰車,配屬乘車的甲士3人,步卒72人。
也就是說古代所謂的一乘共有75名士卒。那這一次公子小白借了7500兵,便匆匆回國了。
這點兵力,其實是很少的。
莒國國君真的非常非常大方了,要知道,莒國并非什么大國強國。但可惜,莒國人的大方并沒有得到好報,后來當上齊國國君的公子小白并沒有因此而感恩莒國。
到后來,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組建中原列國諸侯聯盟,莒國就被齊桓公以東夷的名義排擠在外。
這是為什么?
因為聯盟內的諸侯國,齊國不好意思征伐。莒國這樣的國家,齊國看來看去,覺得應該是自己嘴邊的肉。這些后話,我們不講了。
公子小白、鮑叔牙當天便率百乘莒兵急急往齊國趕,星夜兼程那種節奏。
魯國那邊,盡管公子糾因為等待浪費過一些寶貴的時間,但他也不是糊涂之人。再說,他也有一位大佬在幫著他。
誰?
比鮑叔牙還要大名鼎鼎的管仲先生。
管仲可不是吃素的。他得知老鮑帶著小白往齊國趕了,立即請求公子糾,從魯國借了數十騎追上去。
當然,管仲并不是要將公子小白和鮑叔牙他們攔下,數十騎攔百乘?找死吧。
管仲他要的是爭取時間。
拖延個幾天就夠了,所以管仲帶的兵很少,但行動很快。
由于是輕裝前行,管仲居然還真追上了公子小白。
管仲當場就質問公子小白:“現在齊國國內是請公子糾回去即位的,你跑那么快做什么啊,講點道理好不好?你這不是明顯地搶公子糾的飯碗嗎?”
那邊鮑叔牙出頭了,對著昔日的好友,嚴肅地說:“搶毛線啊,國君接連死于非命,作臣子的,理應早點回去奔喪。
你們管你們的,我們管我們的,你個小管同志,老三老四,對著公子,怎么可以那么無理啊?”
呵呵,這個道理居然將管仲駁了個啞口無言。
但管仲何許人也?他還不知道鮑叔牙和公子小白的幾根肚腸?算了算了,關鍵時刻,講什么道理啊,下手得了。
下什么手?
毒手。
管仲也不多話,冷不妨抽出箭來,搭上弓,近距離朝公子小白就是一箭!
那正是雙方正在講事實擺道理時,誰都不提防管仲看著文質彬彬的,居然會來這一手。
只見此箭蹦地一聲,正中公子小白胸口。
只見公子小白大叫一聲,倒地不起,隨后口吐鮮血,雙眼圓睜,一副死得很不甘心的樣子。
管仲一看,喲,翹辮子了?
管仲大喜。由于管仲帶的兵少,擔心公子小白的軍隊將自己困殺,所以也不仔細查驗小白是否真死了,撥轉車頭便狂奔回魯國。
管仲認為,公子小白這個樣子基本是活不成了。哪怕是一時受傷,也是挺重的傷。
至少是肯定回不去齊國了,哪怕是回去了也是奄奄一息的鳥樣,對公子糾再也構不成威脅了。
鮑叔牙等人都驚慌失措,哪還有心思去追管仲?
管仲跑了,回去喜滋滋地報告公子糾,后患已絕。
這邊,鮑叔牙幾乎是眼前一片黑暗,真想大哭一場時,剛才還看著死透了的公子小白卻翻身爬起道:“那家伙走了嗎?”
詐尸了?鮑叔牙嚇了一跳。
不過他很快發現,公子小白不是詐尸,而是詐死。
原來,管仲那一箭,本應是要了小白的命的。但公子小白此次回國,是率領著借自莒國的百乘軍隊,所以公子小白全身披掛,一副領兵打仗的模樣。
管仲一箭射來,射向公子小白胸口,卻正中青銅所制的帶鉤中間,正好卡著箭,乍一看去,如同中箭。
公子小白也是影帝級別的人物,當時急中生智,翻身落馬,并咬破舌頭,吐出鮮血,扮演中箭身亡一幕,還真騙過了管仲。
見管仲逃走,公子小白一邊擦著嘴邊的血,一邊蹂著摔疼的屁股,恨恨道:“這一箭之仇,非報不可?!?
于是,中國漢語言文化便多了一個成語,一箭之仇,被引申為深仇大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