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水北調東線穿黃河工程建設理論與實踐
- 羅輝 傅題善 陳瑛 王有志等編著
- 739字
- 2021-10-22 16:16:03
5.2 南干渠工程地質條件和主要地質問題
南干渠地處孤山殘丘山間沖積平原地帶,渠道經過地形平坦開闊,地面高程40.00~41.00m。渠道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現代河流沖積層
、沖積湖積層
)及下河流沖積層
。
5.2.1 初設階段可能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1)開挖邊坡穩定問題。渠道邊坡高5~6m,巖性主要為現代河流沖積層壤土、黏土和砂壤土,土層抗剪強度指標較高,地下水位高出渠底1~2m,邊坡的整體穩定性較好,但邊坡土層分布情況比較復雜,局部渠底砂類土較多的地段,輸水運行期和檢修期應考慮輸水沖刷及水位變化對邊坡穩定的影響。
(2)渠道開挖滲水問題。渠底及邊坡為土層,基坑開挖部分在地下水位以下,估算南干渠開挖基坑滲水量為2193~2662m3/d,施工需考慮基坑排水。
(3)渠道輸水滲漏問題。南干渠段地下水位位于渠底以上,渠道輸水后將以側向滲漏為主,邊坡土層主要為現代河流沖積層壤土,夾少量黏土,根據《中小型水利水電工程地質》渠道滲漏量經驗公式計算,南干渠輸水滲漏量約0.48m3/s。
(4)滲透變形問題。根據室內滲透變形試驗,南干渠地層滲透變形破壞形式主要為流土,個別為管涌。現代河流沖積層建議允許破壞坡降壤土層為0.22~0.30,黏土層為0.20~0.25,砂壤土層為0.20~0.25;沖積湖積層
建議允許破壞坡降壤土層為0.35~0.40,砂壤土層為0.13~0.25,黏土層為0.30~0.35。
(5)浸沒問題。渠道輸水水位距地表僅1m左右,土層的毛細水上升高度一般1m左右,因此輸水可能對渠道兩側村莊及農田造成浸沒影響,并可能產生土壤鹽漬化,因此,對渠道兩側作截滲處理。
5.2.2 施工期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及處理措施
(1)為預防滲漏、滲透變形和浸沒問題發生,渠道開挖后進行土工膜鋪設,之上再做混凝土襯砌。
(2)施工期間樁號1+200~1+320段建基面之上1~2m發生流土破壞,進行了換填夯實補強處理。
(3)渠底及邊坡為土層,基坑開挖部分在地下水位以下,施工考慮基坑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