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流健康評價與生態環境需水理論及應用研究
- 鄭志宏
- 1213字
- 2021-10-22 16:10:49
第1章 緒論
河流健康問題是關系到人類社會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自從原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提出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理念后,河流健康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近些年來,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越來越受到挑戰,有限的資源與無限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河流作為人類文明的源泉,是生命的支撐系統,人類活動對河流的影響日趨嚴重,長期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大量生產、生活和農業污水的排放,對天然河流的健康構成極大傷害,導致河床抬高、河道萎縮、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河流健康狀況評價也逐漸成為專家學者研究的重點。但是一直以來河流健康的概念仍然處于一個模糊的狀態。文伏波認為健康的河流應該既是生態良好的,又是造福人類的河流,是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河流;韓其為認為河流健康的含義應該隨著河流生命的階段、社會發展、科學進步、人類對其功能的要求而變,不可能用一些固定、通用的指標來要求,不同時期河流的功能是有差別的,因此河流健康的含義也是不一樣的;許炯心認為河流健康的概念是借鑒生態系統健康的概念而提出的,可作為生態系統健康研究的一部分,就其屬性而言河流健康應該包含兩層含義:既有自然意義上的河流健康,即河流自身的健康;也有社會經濟意義上的河流健康,即人—水關系的健康;李國英認為河流健康是指在河流生命存在的前提下,河流社會功能與自然生態功能能夠取得平衡,簡單說就是河流在滿足基本水量的前提下,具有穩定的河道、適度的洪水、清潔的水質、健康的流域生態系統和持續的造物能力等;王光謙認為河流健康的內涵就是體現人水和諧。
研究河流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問題就涉及承載力的探討,承載力一詞最早出自生態學,其特定含義是指在某一環境條件下,某種生物個體可存活的最大數量。承載力概念的演化與發展是人類對自然界改造和發展的必然結果,早期應用范圍也只限于生態領域,但隨著土地退化、環境污染和人口膨脹等原因,人類學家和生物學家將承載力的概念發展并應用到人類生態學中,承載力一詞也總是與環境退化、生態破壞、人口增加、資源減少、經濟發展聯系在一起,承載力概念的意義也發生了相應變化。不同承載力概念之間在意義上有較大轉變,但實際上是一脈相承的,這個“脈”就是“發展”,在不同發展階段,產生了不同的承載力概念和相應的承載力理論,環境承載力、生態承載力、水資源承載力、土地承載力等概念相繼被提出。承載力概念的提出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兩者是相互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某種意義上是相一致的,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可持續發展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而承載力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也是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只是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因此進行河流健康評價研究是保證流域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在構建河流健康評價指標體系時除了要考慮河流自身的健康,還要充分考慮其所承載的社會經濟狀況,即其服務社會功能,這樣才具有現實意義和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