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中國水利發展報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 3206字
- 2021-11-05 19:59:17
防汛抗旱篇
2015年防汛抗旱工作綜述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
一、汛情、旱情、災情
2015年,我國出現多次強降雨過程,西江、太湖、淮河發生超警洪水,一些中小河流發生超歷史記錄洪水,有6個臺風登陸,江南、華南發生罕見冬汛,部分地區暴雨山洪、城市內澇災害嚴重。北方冬麥區及南方部分地區發生冬春旱,華北、東北、西南等地發生夏旱。汛情、旱情和災情主要有五個特點:
一是降雨南多北少,局部暴雨強度大。全國共出現36次強降雨過程,其中南方33次,北方大部降雨偏少。6月南方地區的強降雨過程覆蓋太湖、長江下游和淮河三大流域,面平均降雨量分別達112mm、110mm和48mm。8月7日至10日浙江溫州東坑嶺水庫降雨量871mm,最大24小時降雨量692mm,重現期超100年。
二是三大江河接連超警,南方地區發生罕見冬汛。6月下半月西江、太湖和淮河接連發生超警戒水位洪水。太湖水位連續超警35天,7月14日達4.19m,為1999年以來最高水位。全國有336條中小河流發生超警洪水,74條發生超保洪水,15條發生超歷史記錄洪水。11月江南、華南有30余條河流發生超警戒水位洪水,部分河流發生有記錄以來同期最大洪水。
三是臺風登陸強度大,影響范圍廣。西北太平洋共生成27個臺風,登陸我國大陸的6個臺風中有5個強度達到臺風以上量級,其中“燦鴻”為1949年以來7月登陸浙閩地區最強臺風,“彩虹”為1949年以來10月登陸我國最強臺風,“蘇迪羅”先后影響10個省(直轄市),是2008年“鳳凰”之后影響范圍最廣的臺風。
四是春夏旱連續發生,東北地區旱情重。華北、東北、江南的部分地區發生春旱,5月上旬全國耕地受旱面積達7133萬畝,171萬人因旱飲水困難。華北、東北、西南等地發生夏旱,7月下旬全國耕地受旱面積達4882萬畝,190萬人因旱飲水困難,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耕地受旱面積占全國的6成。干旱共造成1.51億畝農作物受災,糧食損失1444萬t,有836萬人因旱飲水困難,直接經濟損失579億元。與2000年以來均值相比,農作物受災面積、糧食損失和人飲困難數量分別偏少52%、51%和65%。
五是洪澇災害區域集中,死亡人數歷史最低。全國共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7641萬人遭受洪澇災害,死亡319人、失蹤81人,農作物受災9198萬畝,倒塌房屋15.2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661億元。與2000年以來均值相比,死亡人口、受災人口、受災農作物面積、倒塌房屋分別偏少76%、35%、44%、85%,直接經濟損失偏多13%,死亡人數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低。受災地區主要集中在南方強降雨多發區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10省災害損失各項主要指標占全國的6成左右。
二、防汛抗旱工作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防汛抗旱防臺風工作,中央領導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主持召開國家防總全體會議和專題會議,對防汛抗旱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并多次就災害防范和應對提出明確要求。國家防總、各流域防總以及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揮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和部署,加強組織領導,細化落實責任,超前安排部署,科學指揮調度,成功應對了頻繁發生的水旱災害,取得了顯著成效。大中型水庫無一垮壩,重要堤防無一決口,因災死亡人數創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低,城鄉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基本滿足。全年防汛共減少受災人口1565萬人、減淹耕地1701萬畝、避免糧食損失411萬t、避免城市受淹77座次,減災效益422億元;抗旱累計完成灌溉面積2.5億畝,挽回糧食損失2260萬t、挽回經濟作物損失201億元,解決了691萬人、653萬頭大牲畜的因旱臨時飲水困難。
一是全面落實責任,做好防御準備。國家防總召開全國防汛抗旱工作視頻會議、全國水庫安全度汛視頻會議和多次專題會議,全面部署防汛抗旱防臺風工作。汛前,調整了國家防總部分組成成員,通報了全國防汛抗旱行政責任人名單,舉辦了地市級防汛抗旱行政首長培訓班,組織開展了汛前檢查,針對每省(自治區、直轄市)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逐一提出具體整改要求并限期完成,聯合國土、住建、安監、氣象、能源等部門就突發災害防范、汛期安全生產和水庫水電站安全度汛進行了部署。各級防汛抗旱指揮部層層落實責任,及時修復水毀災損水利工程,全面排查、消除度汛隱患,修編方案預案,提前部署應急隊伍和搶險物資,做好防汛抗旱各項準備。
二是及時啟動響應,快速應對災害。國家防總多次與有關?。ㄗ灾螀^、直轄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和流域防總進行異地視頻會商,有針對性地部署災害防范應對工作。先后9次啟動應急響應,其中Ⅱ級響應2次,發出60多個調令和工作通知,派出160多個工作組、專家組和督察組深入一線,商財政部下達度汛應急和特大防汛抗旱補助費29.14億元。各流域防總和各級防汛抗旱指揮部及時啟動應急響應,全力做好水利工程調度、險情巡查搶護、人員轉移安置以及抗旱保供水等各項工作,各地防汛累計投入344萬人次,抗旱投入3005萬人次,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出動兵力和民兵預備役20余萬人,有力支援了防汛搶險和抗旱救災。
三是加強監測預警,及時轉移群眾。國家防總強化應急值守,密切監視天氣變化,聯合中國氣象局首次通過中央電視臺發布山洪災害預警。各級氣象、海洋、水文部門及時作出暴雨、臺風、洪水等災害的滾動預報,為防汛抗旱決策提供有力支撐。各級防汛抗旱指揮部及時發布災害預警,加強受影響地區學校、景區、工礦企業管理,采取停課、停工、停業等非常措施,及時組織轉移臺風影響區、山洪災害易發區、洪澇災害威脅區和發生嚴重險情的水庫下游地區人員628萬人次,解救洪水圍困群眾49萬人次,其中防臺風共轉移376萬人次、船只回港避風39.8萬艘次,有力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
四是科學調度工程,有效減輕損失。各級防汛抗旱指揮部精心調度水利工程,發揮了巨大的防災減災作用。在應對太湖、淮河和長江下游洪水過程中,太湖防總調度太浦閘、望亭水利樞紐和環湖其他口門,在太湖水位超警戒期間累計排水超22億m3;安徽省啟用荒草二圩、荒草三圩蓄滯洪區分蓄洪水5500萬m3,降低滁河水位0.8m。國家防總組織實施了引黃入冀、珠江枯水期水量調度、引江濟太等應急調水,調度三峽、小浪底、丹江口等骨干水庫加強汛末蓄水,三峽連續第6年實現175m蓄水目標;指導長江防總將三峽水庫下泄流量由17200m3/s壓減至7000m3/s,為救援打撈“東方之星”號客輪創造了有利造條件。
五是強化信息報送,做好宣傳引導。國家防總及時向黨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門報送防汛抗旱簡報以及水旱災害防御和工作部署等材料。加強宣傳工作,汛前聯合中央主流媒體深入基層一線開展“防汛備汛”專題系列活動,主汛期啟動了央視直播連線。針對社會關注的防汛抗旱焦點和熱點問題,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和新聞通氣會等形式,向中央各主流媒體通報有關情況。各流域防總、各級防汛抗旱指揮部圍繞防汛抗旱工作部署、重大險情災情應對、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等方面,多形式、多角度及時發布有關情況,為防汛抗旱工作的順利開展營造了良好氛圍。
六是夯實工作基礎,提升防災能力。國家防總報請國務院批復了《長江防御洪水方案》,國家防總批復了《黃河洪水調度方案》《淮河干流水量應急調度預案》《太湖抗旱水量應急調度預案》《城市防洪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等,進一步完善方案預案體系。繼續大力推進山洪災害防治、洪水風險圖編制、抗旱規劃實施、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等項目建設,有效提升基層防災減災能力,2015年各地利用已建山洪災害預警系統發布預警短信855萬條,啟動預警廣播28萬余次,轉移危險區群眾169萬人次,全國因山洪災害死亡失蹤人數為歷史最少;2014年抗旱規劃建成的應急備用井和引調提水工程累計澆灌農田300多萬畝,解決了30多萬人的飲水困難。
三、2016年工作重點
2016年,國家防總將繼續組織指導各地做好江河洪水、臺風、山洪和干旱等災害的防御工作,全力確保人民生命安全和供水安全,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同時,進一步加快建設完善防汛抗旱工程體系,不斷完善法規制度和方案預案體系,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加快推進山洪災害防治、抗旱規劃實施、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建設、應急隊伍和物資建設等基礎工作,加強風險管理,全面提高水旱災害防御能力,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提供防汛抗旱安全保障。
王為 執筆
王翔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