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資源學教程(第二版)
- 鄭州大學 左其亭 竇明 馬軍霞
- 1589字
- 2021-11-05 20:04:18
第二節 中國水資源狀況
我國地域遼闊,國土面積960多萬km2,地處歐亞大陸東南部,瀕臨太平洋,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脈、丘陵、盆地、平原相互交錯,構成眾多江河湖泊。根據2010年至2012年開展的全國水利普查數據統計,流域面積50km2及以上河流45203條,流域面積100km2及以上河流22909條,流域面積1000km2及以上河流2221條,流域面積1萬km2及以上河流228條;常年水面面積1km2及以上湖泊2865個,其中淡水湖1594個,咸水湖945個,鹽湖166個,其他湖泊160個。
由于我國處在季風氣候區域,受熱帶、太平洋低緯度溫暖而潮濕氣團的影響以及西南印度洋和東北鄂霍茨克海水蒸氣的影響,使得我國東南地區、西南地區以及東北地區有充足的水汽補充,降水量豐沛,成為世界上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之一。
據統計,我國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27115億m3,折合年徑流深為284mm。在河川徑流總量上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印度尼西亞。另外,我國地下水資源總量年平均為8840億m3。由于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存在相互轉化,扣除其中重復計算部分,我國水資源總量大約為28124億m3。1997—2013年全國水資源一級分區水資源總量見表2-2。從數量上來看,1997—2013年期間我國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7434.3億m3,比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8124億m3偏小。
雖然我國水資源總量較大,但人均占有量、平均降水深度較小。據計算,我國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6190km3,折合降水深度為648mm,與全球陸地平均降水深798mm相比約低20%。我國人均占有河川徑流量約為2100m3,僅相當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1/3,美國人均占有量的1/6,我國畝均水量約為世界畝均水量的2/3。這些統計數據均說明:從總量上看,我國水資源較為豐富,屬于豐水國,但我國的人口基數和面積基數大,人均和畝均水資源量都較小,如果按照這一參數比較,我國仍屬于貧水國。
我國廣闊的地域和特殊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決定了它的水資源特點,主要表現如下。
1.水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少
如前所述,我國水資源總量較大,居世界第6位,但國土面積遼闊,需要養育的人口眾多,這就導致了畝均和人均水資源量均較小。人均水資源量居世界第85位,說明仍屬于世界上的貧水國。這是我國水資源的基本國情。
2.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勻
由于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導致水資源豐枯在地區之間差異比較大,總體狀況是南多北少,水量與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適應。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東南諸河、西南諸河等四片,面積占全國的36.5%,耕地占全國的36%,水資源量卻占全國總量的81%,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4180m3,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倍;畝均占有水資源量為4130m3,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3倍。遼河、海河、黃河、淮河四個流域片,總面積占全國的18.7%,接近南方四片的一半,耕地占全國的45.2%,人口占全國的38.4%,但水資源總量僅相當于南方四片水資源總量的10%。不相匹配的水土資源組合必將影響國民經濟發展和水土資源的合理利用。
表2-2 中國分區水資源總量變化表單位:億m3

資料來源:《中國水資源公報》。
3.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勻
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不僅表現在地域分布上,還表現在時間分配上。無論是年內還是年際,我國降水量和徑流量的變化幅度都很大,這主要是受我國所處的區域氣候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季風影響明顯,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勻,年際變化較大,并有枯水年和豐水年連續出現的特點。這種變化一般是北方大于南方。從全國來看,我國大部分地區冬春少雨,夏秋多雨。南方各省汛期一般為5—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2/3的水量以洪水和澇水形式排入海洋;而華北、西北和東北地區,年降水量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的70%~80%。這種集中降水又往往集中在幾次比較大的暴雨中,極易造成洪澇災害。水資源在時間上的分布不均,一方面給正常用水帶來困難,比如正是用水的春季反而少雨,而在用水量相對少的季節有時又大量降水,導致降水與用水時間上的不協調,為開發利用水資源帶來不便;另一方面,由于過分集中的降水或過分的干旱,易形成洪澇災害和干旱災害,都會對人民生產、生活帶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