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灌區基本情況普查報告
- 《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成果叢書》編委會
- 3539字
- 2021-11-05 17:04:30
第二節 普查對象與內容
一、灌溉面積
(一)普查范圍
普查范圍為全國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土地上所有的灌溉面積。灌溉面積是指在現有水源、工程等條件下,在一般年份能夠進行正常灌溉的面積。通過肩挑、人抬、車拉等方式將水送至田間進行旱作點種的面積,采用水窖(池)等雨水人工匯集方式為作物抗旱補水的面積、城市綠化帶及鐵路、公路、公用設施等征地范圍內的林木灌溉面積以及葦田面積均不屬于普查范圍。
(二)普查內容
普查內容主要包括灌溉面積、不同水源工程灌溉面積、井渠結合灌溉面積、2011年實際灌溉面積等。
(三)灌溉面積相關概念
1.耕地灌溉面積與園林草地等非耕地灌溉面積
灌溉面積分為耕地灌溉面積和園林草地等非耕地灌溉面積。耕地灌溉面積是指在現有水源、工程等條件下,在一般年份能夠進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積。園林草地等非耕地灌溉面積是指在現有水源、工程等條件下,在一般年份能夠進行正常灌溉的園地、林地、草地及設施農用地上的灌溉面積。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主要根據《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標準》(GB/T21010—2007)中的土地類型劃分方法確定。
2.不同水源工程灌溉面積
按照水源工程類型,灌溉面積分為水庫、塘壩、河湖引水閘(壩、堰)、河湖泵站、機電井和其他等6類水源工程灌溉面積。
(1)水庫灌溉面積是指以水庫為灌溉水源的灌溉面積,包括水庫自流引水灌溉面積和通過泵站以水庫為水源提水的灌溉面積。
(2)塘壩灌溉面積是指以塘壩為灌溉水源的灌溉面積,包括塘壩自流引水灌溉面積和通過泵站以塘壩為水源提水的灌溉面積。
(3)河湖引水閘(壩、堰)灌溉面積是指通過修建閘、壩、堰等引水建筑物引用河川、湖泊等地表水進行灌溉的面積。
(4)河湖泵站灌溉面積是指利用抽水設備提取河川、湖泊等地表水進行灌溉的面積,包括固定站灌溉面積與流動機灌溉面積。
(5)機電井灌溉面積是指用機電井抽水進行灌溉的面積。
(6)其他水源工程灌溉面積是指利用截潛流、引泉、再生水等水源進行灌溉的面積,也包括以水窖(池)為水源且在一般年份能進行正常灌溉的面積。如果水窖(池)僅作為抗旱補水而不能滿足一般年份正常灌溉的,則不應該計入。
本次普查為了反映出不同水源工程的效益,按水源工程類型填報灌溉面積時,要求只要是從某種類型水源工程取水進行了灌溉的面積就統計為該類型水源工程的灌溉面積,允許交叉重復。如某區域灌溉面積,既從水庫取水灌溉,又從機井取水灌溉,則應分別計入水庫灌溉面積和機電井灌溉面積。灌溉面積普查中還專門統計了井渠結合灌溉面積,它是指同一地域既利用機井抽取地下水灌溉又利用地表水進行灌溉的面積。
3.2011年實際灌溉面積
2011年實際灌溉面積是指灌溉面積范圍內普查年度(2011年)實際灌溉的面積,包括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的實際灌溉面積。實際灌溉面積受當年降水量與分布、灌溉水源供水情況、農作物種植等多種因素影響,一般會小于該區域的灌溉面積。在同一畝土地上,2011年內無論灌水幾次,都按一畝計算,而不是按灌溉畝次累加計算。
同樣,2011年實際灌溉面積可分為耕地實際灌溉面積和園林草地等非耕地實際灌溉面積。耕地實際灌溉面積是指在耕地灌溉面積上普查年度(2011年)實際灌溉的耕地面積,如有糧田則應同時普查糧田實際灌溉面積。糧田是指以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為主的耕地。園林草地等非耕地實際灌溉面積是指在園地、林地、草地等非耕地灌溉面積上普查年度(2011年)實際灌溉的面積。
二、灌區
(一)普查范圍
普查范圍為2011年12月31日之前所有已建成(含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灌區)灌溉面積50畝及以上的灌區,包括國家、集體、個人、企業等所建灌區。灌區是指單一水源或多水源聯合調度且水源有保障,有統一的管理主體,由灌溉排水工程系統控制的區域。
灌區和灌區內的渠(溝)系工程普查范圍特別規定如下。
(1)灌區普查不包括由于水源不足、灌溉系統損毀或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灌溉功能喪失或連續超過5年沒有運行的灌區;不包括正在建設施工中的新建灌區。
(2)以灌溉輸水為主、且作為渠道進行管理的河道,可作為渠道統計,但避免與河湖普查重復。
(3)灌區內的輸水管道,按過流能力分級(分級標準同渠道),作為渠道進行普查,該管道同時計入襯砌渠道。
(二)普查內容
灌區普查以2000畝為規模界限,劃分為50(含)~2000畝、2000畝及以上灌區兩種規模類型。
1.50(含)~2000畝灌區
普查內容主要包括灌區名稱、灌溉水源工程類型、灌溉面積和灌區管理單位名稱等指標。
2.2000畝及以上灌區
普查內容主要包括灌區基本情況和灌排工程設施狀況。其中,1.0m3/s及以上的灌溉渠道與灌排結合渠道及建筑物、3.0m3/s及以上的排水溝及建筑物,以灌區為單元逐條進行普查;0.2(含)~1.0m3/s的灌溉渠道、灌排結合渠道及建筑物,0.6(含)~3.0m3/s的排水溝及建筑物,以灌區為單元分級匯總普查。
(1)基本情況。普查內容包括:灌區名稱,灌區范圍及是否跨縣,水源工程類型,普查年降水情況,耕地面積,設計灌溉面積,灌溉面積,2011年實際灌溉面積,用水戶協會數量及管理面積,管理單位名稱及編碼,管理單位類型、專管人員數量及隸屬關系,水價與水費等。
(2)流量1.0m3/s及以上灌溉渠道、灌排結合渠道及建筑物。普查內容包括:渠道名稱,渠道功能,過水能力,襯砌狀況,渠系建筑物(包括水閘、涵洞、渡槽、倒虹吸、隧洞、農橋、量水建筑物、跌水或陡坡等)和渠道上的泵站數量等。
(3)流量3.0m3/s及以上排水溝及建筑物。普查內容包括:排水溝名稱,過水能力,總長度,排水溝系建筑物(包括水閘、涵洞、農橋)和排水溝上的泵站數量等。
(4)流量0.2(含)~1.0m3/s及以上灌溉、灌排結合渠道及建筑物、0.6(含)~3.0m3/s的排水溝及建筑物。普查內容包括:渠(溝)道數量,長度,襯砌長度,建筑物(包括水閘、涵洞、渡槽、農橋)及渠(溝)道上的泵站數量等。
(三)與灌區有關的幾個名詞釋義
1.灌區
灌區是指單一水源或多水源聯合調度且水源有保障,有統一的管理主體,由灌溉排水工程系統控制的區域。“灌區”需同時具備3個條件:
(1)具有單一水源或多水源聯合調度且水源有保障。灌區如果具有多種水源類型,則多種水源類型應能夠進行聯合調度、相互補充。
(2)具有統一的管理主體。統一的管理主體既可以是專門的管理機構,如灌區管理局等,也可以是村委會、鄉水管所、用水者協會等群管組織,也可以是企業或個人等。
對于設計灌溉面積30萬畝及以上的灌區,“統一的管理主體”特指為灌區管理而專門成立的專業管理機構。
(3)由灌溉排水工程系統控制。要求灌區內有相應的灌溉排水系統,對于無灌溉工程設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種植水稻、蓮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區域,不能作為灌區填報。
2.設計灌溉面積、灌區灌溉面積和2011年實際灌溉面積
設計灌溉面積是指按一定的設計灌溉保證率規劃設計的灌區面積。
灌區灌溉面積是指在灌區現有水源、工程等條件下,一般年份能夠進行正常灌溉的灌溉面積,包括耕地以及園地、林地、草地等非耕地的灌溉面積。
2011年實際灌溉面積是指普查年度(2011年)在灌區灌溉面積上實際灌溉的面積,包括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的實際灌溉面積。
3.灌區灌排渠(溝)系及建筑物
(1)灌排渠(溝)系。灌區內灌溉渠道和排水溝通常是并存的,兩者互相配合,協調運行,共同構成完整的灌區水利工程系統。
灌溉渠道是指將水從水源地輸送到田間的各級固定渠道。不包括毛渠及以下的非固定渠道,也不包括渠首排沙渠、中途泄水渠和渠尾退水渠等退(泄)水渠。
灌排結合渠道是指在灌溉季節承擔向田間輸送水任務、汛期又承擔農田排水任務的固定渠道。
排水溝是指將多余地表水或地下水由農田輸送到容泄區的各級固定排水溝。
(2)渠(溝)道上的建筑物。渠(溝)道上的建筑物是指各級渠(溝)道上的建筑物。渠(溝)系建筑物種類繁多,其型式和功能各不相同。本次灌區普查中只統計主要建筑物數量。按建筑物型式進行分類,主要有水閘、涵洞、渡槽、倒虹吸、隧洞、農橋、量水建筑物、跌水和陡坡。此外,還對為滿足灌排要求而設置在灌區渠(溝)道上的泵站進行了普查。
水閘是指由閘墩支撐的閘門,控制流量、調節水位的中、低水頭水工建筑物。普查時渠道上的水閘數量包括本級渠道渠首的進水閘和渠道上的節制閘、退水閘等,分水閘作為下一級渠道的進水閘統計。
涵洞是指埋設在填土下面具有封閉形斷面的過水建筑物,包括涵洞、涵管等形式。
渡槽是指跨越山沖、谷口、河流、渠道及交通道路等的橋式交叉輸水建筑物。
倒虹吸是指以倒虹形式敷設于地面或地下,用以輸送渠道水流穿過其他水道、洼地、道路的壓力管道式交叉建筑物。
隧洞是指在山體中開挖的、具有封閉斷面的過水通道。
農橋是指跨越渠道,供行人、牲畜、拖拉機與小型車輛通行的小型橋梁。本次僅普查由灌區建設并且維修管理的農橋。
量水建筑物是指專為量水修建的水工建筑物,包括測流橋。
跌水是指連接兩段不同高程的渠道,使水流直接跌落的階梯式落差建筑物。
陡坡是指連接兩段不同高程的渠道,縱坡大于臨界坡度的槽式落差建筑物。
泵站是指由抽水裝置、輔助設備及配套建筑物組成的工程設施,亦稱抽水站、揚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