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普查方式與技術路線

一、普查方式

針對灌區普查對象的不同,采用以行政村為單元和以灌區為單元的兩種普查方式開展普查工作。

(一)灌溉面積普查

灌溉面積普查以行政村為單元進行普查。

(二)灌區普查

以灌溉面積2000畝為規模界限,劃分50(含)~2000畝、2000畝及以上灌區兩種規模類型,以灌區為單元進行普查。

(1)規模在50(含)~2000畝之間的灌區僅普查灌區名稱、灌溉水源工程類型、灌溉面積和灌區管理單位名稱等指標。

(2)規模在2000畝及以上的灌區進行詳細普查,包括灌區名稱、范圍、灌溉水源工程類型、灌區規模、灌區管理狀況和灌排工程設施狀況等內容。

(3)對跨縣或跨更高行政區的灌區(以下簡稱“跨縣灌區”),按照“在地原則”,以縣級普查區為單元進行普查,普查工作由地或省級普查機構組織,跨縣灌區管理單位協助各受益縣普查機構填報普查表。縣級普查機構負責數據錄入和上報,地、省級普查機構組織跨縣灌區管理單位將各縣填報的數據進行歸并、審核、協調,形成完整的灌區成果。

二、技術路線

根據普查總體目標和工作部署,灌區專項普查分為清查登記、數據采集、數據審核、成果匯總4個環節開展工作,各級普查機構對普查數據進行審核、匯總、審查、上報,最終形成全國灌區專項普查成果。技術路線見圖1-3-1。

img

圖1-3-1 灌區專項普查技術路線

(一)清查登記

清查登記是根據普查總體目標要求,按照“在地原則”,對所有灌區進行拉網式調查,填報灌溉面積50畝及以上灌區的名稱、規模、是否跨縣、隸屬關系等基本信息,形成灌區基本名錄底冊。清查登記工作重點在于確定重點普查對象(2000畝及以上灌區),明確跨縣灌區范圍,確定普查表填報單位,完成灌區普查填表前的各項基礎資料收集準備工作。

純井灌區在地下水取水井專項普查中進行了調查,在灌區專項普查中不再進行清查登記,匯總階段直接從地下水取水井專項普查成果中提取相關數據。

灌溉面積普查不進行清查登記。

(二)數據采集

數據采集采取內業與外業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包括實地訪問、檔案查閱、現場測量、遙感影像分析、綜合分析等。實地訪問是通過實地走訪普查對象、查看普查對象實際狀況、現場詢問普查對象管理人員獲取普查數據。檔案查閱是通過查閱普查對象的規劃設計報告、主管部門批復文件、運行管理資料以及其他相關檔案或資料獲取普查數據。現場測量是通過現場測量獲取某些無法通過檔案查閱、實地訪問等方式獲得的重要數據。遙感影像分析是利用普查工作底圖,輔助開展實地訪問和現場測量,分析確定普查對象位置、范圍。綜合分析是通過以上方法依然不能獲取的少數指標數據,結合實地訪問綜合分析確定。

1.灌溉面積

灌溉面積普查以行政村為單元開展工作。數據采集時,村委會首先明確本村耕地、林地、園地、草地等面積,再根據本村土地賬冊、土地承包租賃協議等檔案資料,結合本村近期土地變化、灌溉工程等實際情況確定相關數據。同時要與上級部門登記的土地檔案或土地調查數據、種糧補貼面積、基本農田面積等資料進行對比核實。存在“習慣畝”“上報畝”等數據的地區,要求按標準面積(1畝≈667m2)換算后進行填報。2011年實際灌溉面積,應以村水管員、村民小組等掌握的2011年度灌溉情況為準。如有異議,需召集農戶按地塊進行核實。

2.灌區

灌區普查主要包括灌區名稱、規模、渠(溝)系及建筑物、管理情況等內容,以灌區為單元開展工作,主要普查指標數據采集方法如下:

(1)設計灌溉面積。設計灌溉面積是灌區的設計指標之一。一般以灌區上級主管部門最新批準的規劃設計文件為依據進行填寫。如果沒有規劃設計文件,可查找上級部門批準的其他正式文件,包括上級主管部門批復的工程調度運行文件、工程復核報告、工程改擴建報告、工程補充設計報告等;對于部分小型灌區,如果無上述文件,則填寫灌區過去5年最大的年灌溉面積,但須經過熟悉實際情況的專業技術人員審核。

(2)灌區灌溉面積。灌區灌溉面積應依據工程竣工驗收、歷年灌區運行記錄等檔案資料,結合現實情況,綜合分析確定,并與灌區內行政村的灌溉面積普查數據進行對比復核。

(3)2011年實際灌溉面積。2011年實際灌溉面積應根據灌區用水管理體制,從灌區用水管理最基層單位(如鄉鎮水管站、用水戶協會、渠長等)處獲取,并逐級匯總。應強調的是,同一塊地上無論灌水幾次,都按該地塊的實際畝數計算,不能按灌溉畝次數累計。

(4)專管人員數量。灌區專管人員是指普查時點灌區及下屬機構從事運行、維護、管理的人員數量,包括不在編制長期雇用的專管人員,但不包括離退休人員、村級管水員、用水戶協會人員等。

(5)水價及水費。由灌區管理部門按照有關文件規定及水費收取情況,填報核定的成本水價、執行水價、應收水費、實收水費。水價單位為元/m3。如果灌區按畝收費,應根據畝均灌溉用水量進行折算。

(6)渠(溝)道過流能力。渠(溝)道過流能力包括渠(溝)道設計流量及實際流量。灌溉渠道以渠道進口斷面為基準斷面,排水溝以排水溝出口斷面為基準斷面,通過查閱設計文件、檔案資料、實地調查、現場測量等方法獲得。在普查時,盡可能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法對上述流量進行認定或估算,做到相互驗證,防止出現較大的誤差。

(7)渠(溝)系長度及建筑物數量。渠(溝)系長度及建筑物數量通過采用檔案查閱、實地調查、現場測量等辦法獲取。對于檔案資料數據,須進行必要的核實。

(三)數據審核

由縣、地、省級和國務院普查機構對基層單位的普查數據逐級審核、匯總、分析、整理。各級普查機構在匯總過程中對普查數據應采用計算機審核與人工審核相結合、全面審核與重點審核相結合、內業審核與外業抽查相結合的方式,以保證數據審核過程的科學性、嚴密性。數據審核主要包括基礎數據審核和匯總數據審核。

1.基礎數據審核

基礎數據審核主要對清查數據、普查表數據和關聯關系輔助表數據進行審核,檢查基礎數據是否符合全面性、完整性、規范性、一致性、合理性、準確性。綜合利用計算機審核、電子底圖查證、經驗判斷、資料對比、奇異值分析、抽樣推斷等方法,開展表內審核、表間審核、跨專業關聯審核等。其中,表間審核主要是灌區清查表與普查表之間以及灌溉面積普查表與灌區普查表之間關聯數據的審核;跨專業關聯審核主要是灌區專項普查與“水利工程基本情況普查”中的水庫工程、水閘工程、泵站工程、塘壩工程,“地下水取水井專項普查”中的灌溉機電井,“經濟社會用水調查”中的農業灌溉用水量等相關指標數據以及灌區專項普查數據與電子地圖繪制成果的關聯審核。

2.匯總數據審核

匯總數據審核主要采取經驗判斷、資料對比、平衡分析、地區對比等方法,對普查匯總數據或單位指標數據進行審核分析。灌區專項普查的匯總數據審核重點是對主要普查數據的空間分布合理性進行分析,對跨縣灌區歸并成果進行審核分析,對灌溉面積與灌區進行區域關聯審核分析,對人均耕地灌溉面積、萬畝灌溉面積渠道長度等衍生指標空間分布的合理性進行分析;與水利統計資料、大中型灌區規劃等相關資料進行對比分析等。

(四)成果匯總

在灌溉面積普查表數據的基礎上,分別匯總形成縣、地、省級以及全國的灌溉面積普查成果和水資源三級區、二級區、一級區的灌溉面積成果。

在灌區清查表和普查表數據基礎上,分別匯總形成縣、地、省級以及全國灌區的普查成果。其中,2000畝以下灌區是根據灌區專項普查清查成果與地下水取水井專項普查中灌溉面積50畝及以上純井灌區的相關普查指標成果匯總形成。對于跨縣灌區,由縣級以上普查機構進行歸并匯總,形成完整灌區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腾冲县| 罗田县| 淮南市| 黄冈市| 靖安县| 普安县| 当雄县| 临夏县| 永昌县| 天津市| 扬州市| 湖北省| 霞浦县| 南汇区| 天峻县| 义马市| 黄骅市| 小金县| 中山市| 繁昌县| 陵水| 郸城县| 左贡县| 宜兴市| 湛江市| 横山县| 桦川县| 龙门县| 静宁县| 东平县| 长宁区| 五大连池市| 射洪县| 望都县| 枣阳市| 台湾省| 柳州市| 丹凤县| 当涂县| 临沧市| 海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