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黃壁莊水庫志
  • 河北省黃壁莊水庫管理局
  • 7579字
  • 2021-10-29 20:17:16

第五篇 水源保護、工程保衛與水政執法

第一章 水源保護

黃壁莊水庫是一座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是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的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做好水源保護工作一直受到歷屆水庫管理者的高度重視。特別是近年來,工農業的快速發展對水庫水源保護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課題。

清澈的源水

第一節 水質監測基本情況

黃壁莊水庫水質監測評價工作由河北省水環境監測中心石家莊分中心負責,每月取樣進行分析并評價,依據 《水質監測規范》(SL219—1998)的有關規定,綜合考慮水庫的工程情況、水文及河道地形、支流匯入、植被與水土流失情況以及其他影響水質及其均勻程度等因素,力求以較少的監測斷面和測點獲取最具代表性的樣品,全面、真實、客觀地反映水庫的水環境質量及污染物的時空分布狀況與特征。水質監測站網布設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水庫入庫站,平山水文站 (冶河河道測流斷面);二是近壩區及水源站,分別以水庫重力壩引水渠斷面為軸線左右各1000米、設置3條監測斷面,在中心處取水面下0.5米表層水樣及底層水樣進行檢測,冬季無船時設在引水渠斷面處,取水面下0.5米表層水樣進行檢測;三是水庫出庫站,石津渠下游測流斷面處。

對庫區水質每月各監測1次,上游平山站隔月監測1次,下游石津渠斷面放水時結合監測,北京供水期間每五天監測1次。

監測項目為水溫、pH值、氯化物、電導率、CO2含量、鈣離子、鎂離子、鉀離子、鈉離子、硫酸根、碳酸根、重碳酸根、離子總量、礦化度、總硬度、總堿度、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總磷、總氮、高錳酸鹽指數、溶解度、溶解氧、溶解氧飽和度、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鉛、銅、砷、鎘、總汞、六價鉻、總氰化物、揮發酚、溶解性鐵、氟化物、糞大腸菌群、氨氮、濁度等38個項目,2011年新增透明度、葉綠素、硒、石油類等監測項目,其中濁度、水溫、溶解氧3項為現場監測項目。

2008年9月,由北京奧特美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建設了黃壁莊水庫水質自動在線監測系統。該系統以在線自動分析儀器為核心,運用現代傳感器技術、自動測報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以及相關的專用分析軟件和通信網絡組成一個綜合性的在線自動檢測體系,可以對水質進行自動、準確的監測,實現數據遠程自動傳輸,隨時查詢所測站點的水質數據,實現水質信息的在線查詢、分析、計算、圖表顯示等,實現各部門之間信息的互訪共享。同時,當水源地監測項目超標時,能夠自動報警,實現早預警、早報告。

根據 《石家莊2014年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2014年年底前,石家莊市將建成黃壁莊水庫上游入境水預警監測系統,建成黃壁莊水庫上游綿河來水生物監測站,新建黃壁莊水庫水質自動監測站,并建設相應配套的工程和設備。

第二節 水質變化

水庫投入運用以來,水質變化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建庫初期,水庫上游污染源很少,水的透明度均在3~7米左右,水中溶解氧在10~12毫克每升左右,水質清澈,無污染,屬于天然中性水,水質良好。

第二階段,進入20世紀70年代,水庫上游山區興建了一批企業,主要有建材、選礦、化肥、造紙等,排污量大增,進入80年代,水庫上游鄉鎮企業發展迅速,這些企業排放的污水基本不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河道而流入水庫。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水庫內又大量發展了網箱養魚和旅游,更加重了水體污染,藻體現象不斷出現,水中氮磷營養物質大量增加。

第三階段,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由于各級政府對水庫水源保護工作的重視,特別是1997年石家莊市人大通過的 《崗黃水源水污染防治條例》的實施,市、縣環保部門加強了對污染源的治理,又有部分企業從水庫上游遷出,還有的企業因效益不好而停產,水庫上游排污量有所下降。

雖然存在著一定的污染源,但由于水庫水體的稀釋、自凈作用,加之近幾年對污染防治的高度重視,水庫水質并未出現大的波動。從河北省水環境監測中心石家莊分中心多年來對水庫水質監測的結果表明:2004年以來水庫水質較好,被測為Ⅱ類水質的次數占總監測次數的90%以上,能夠達到區劃水質目標,水體中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總磷、總氮等5項指標濃度基本處于穩定狀態,庫區中汞、鉛、鉻、鎘四項重金屬均屬正常范圍,沒有明顯富集現象,其他各項指標均在正常范圍之內。

上游濕地

根據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監測資料來看,共計采集樣本96個。其中Ⅰ~Ⅱ類水為62次,占64.6%;Ⅲ類水為28次,占29.2%,Ⅳ~Ⅴ類水為6次,占6.25%。Ⅳ~Ⅴ類水之間主要超標物質分別為,總磷超標4次;高錳酸鹽指數超標1次;DO超標各一次。具體見表5 1。

表5 1黃壁莊水庫2004—2011年水質統計表

通過監測資料分析,影響黃壁莊水庫水質的因素有多種。一是上游來水是主要原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上游用水量不斷增大,使得入庫水量不斷減少,降低了水庫水體自凈能力。據統計資料,水庫多年平均入庫水量,20世紀60—70年代為19億立方米,80—90年代為11.92億立方米,21世紀開始的6年里年平均來水量僅為4.39億立方米,而且來水的水質較差。水庫來水主要是冶河,其多年平均來水量占總來水量的67.35%。受上游井陘、平山等縣城生活用水和小造紙、化工工業用水后排放現狀的共同影響,平山水文站監測的水質多為Ⅳ~Ⅴ類。據2000—2005年監測資料分析,每億立方米入庫水中污染物輸入量分別為總磷3.89噸、高錳酸鹽指數264.5噸、總氮543.74噸。入庫水量減少及其水質惡化,勢必對水庫水質造成影響。二是水域自然漁業生態系統未能完全恢復。水庫投入運用以來,圍繞水庫漁業管理權之爭不斷,時間長達數年,水庫水域管理數度混亂甚至癱瘓,嚴重時水域內私圍亂捕、迷魂陣網、絕戶網濫用,水庫漁業資源和生物鏈遭受極大的破壞,水庫水草大量生長,浮游生物大量繁殖,2000年后水質有惡化的趨勢。漁業管理權重新確立后,通過生態放養、實施合理的封庫休漁等措施,近兩年水庫水質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浮游生物如劍水蚤等問題仍比較突出。由此看來,水域自然漁業生態系統破壞起來很容易,而恢復則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沒有完全恢復的水生態系統,對水庫水域水質的恢復調節作用是比較有限的。三是庫區內農業生產的影響。水庫屬于平原丘陵型水庫,水體淺,水面大,加之庫區附近有50多個移民村,農業生產較發達,在庫水位較低時,附近村民耕種灘地,較多地使用氮肥、磷肥、鉀肥及農藥,水位上漲時各類殘留物溶于水體,對水質造成一定的影響。

第三節 上游污染源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庫水質呈總體向好的趨勢,但仍有一些污染物,長期得不到治理和有效解決,主要污染源有以下幾項。

一是上游河道污染嚴重,水體硫酸鹽濃度超標。2010年對水庫上游可能產生污染源的地區進行了重點檢查,并對平山縣某一造紙廠直接排放污水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同時將此問題通報當地政府及環保部門,依法治理。2012年11月,管理局抽取水樣送檢,發現南甸河水體硫酸鹽濃度嚴重超標,是標準值的2.1倍。2013年1月,管理局對敬業集團排污口、冶河、南甸河水樣進行送檢,發現敬業集團排污口水體硫酸鹽濃度高達1330毫克,是標準值的5.3倍,冶河是標準值的1.3倍。以上河道水量全部進入水庫,對水質造成嚴重損害。除了硫酸鹽以外,水體中氨氮含量也大量超標。檢測結果表明,水體中的硫酸鹽主要來自河北敬業集團,氨氮主要來自冶河沿線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二是水庫上游違章建設和違法造地等行為。幾十年來,特別是近十年來,水庫上游違章建設和違法造地等行為時有發生,且屢禁不止。許多違規項目屢次在120米正常蓄水位以下棄渣倒土,進行非法造地,砌筑混凝土塊護墻和壩體,直接影響水庫的水質安全和防洪安全。

三是上游庫區保護范圍內傾倒垃圾危害水質。這種現象屢禁不止,如2012年在庫區上游巡查時發現,在平山縣冶河入庫口傾倒大量生活垃圾和醫療垃圾,附近還堆積大量建筑垃圾,面積約10000平方米,體積約20000立方米。

四是生物鏈破壞導致水質惡化。水庫上游水域內私圍亂捕、迷魂陣網及絕戶網的濫用,使得水庫漁業資源、生物鏈遭受極大的破壞,水庫水草大量生長使水質不斷惡化。

五是庫區內農業面污染。從所調查的水庫污染源情況看,上游冶河是造成水庫最大的污染河流。通過對冶河流域污染源調查分析,該流域內面污染源對水質影響較大,COD污染物主要來源于生活廢水和分散養殖糞便的污染,而氮污染源主要來源于農業化肥施用。農業面污染遠遠大于工業污染。

第四節 污染防治及水源保護

1998年7月15日,經河北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批準,頒布了 《石家莊市崗南、黃壁莊水庫水源污染防治條例》,并于同年10月1日起實施。在此基礎上,2009年經河北省第十一屆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批準,對該條例進行了修改完善,正式確定黃壁莊水庫為一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地,并擴大了一級飲用水保護區的范圍。

水法宣傳

條例修改后,規范統一了概念用語,將“水源”一詞統一規范為 “飲用水水源”,將“兩庫水源保護區”統一為 “兩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該條例共26條,條例規定,兩庫內的水體水質標準按國家 《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的二類標準執行。兩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分為一級、二級保護區,并在兩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邊界設立明確的地理界標和明顯的警示標志。一級保護區為崗南水庫、黃壁莊水庫正常水位線以下的全部水域,崗南水庫、黃壁莊水庫取水口一側正常水位線以上200米范圍內的陸域,以及兩庫之間滹沱河主干流行洪制導線外100米范圍內的區域。二級保護區為一級保護區以外3千米范圍內,冶河、綿河、甘陶河行洪制導線外3千米范圍內。條例的實施,使黃壁莊水庫水源地的保護工作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軌道。

進入新世紀以來,黃壁莊水庫管理局堅持把水質安全視為發揮水庫興利效益的生命線,多措并舉,進行水質保護工作。

一是每年結合 “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宣傳日,采用鑼鼓隊下鄉、大喇叭廣播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到周邊村鎮開展法制宣傳。據不完全統計,自2005年以來,水庫管理局水法規宣傳涉及庫區沿岸鹿泉、靈壽、平山三縣的30多個村鎮,張貼標語萬余條,散發傳單20000余份,受教育群眾30萬人 (次)。同時創新教育形式,拓寬宣傳渠道。如2011年,聯合團省委、省水利廳、河北經貿大學開展了 “保護水資源,青年志愿者在行動”主題實踐活動。

聯合執法,取締非法載客船只

組織職工清除水草

二是針對黃壁莊水庫庫區傾倒垃圾,私圍亂建、游泳垂釣等違法行為時有發生的情況,水庫管理局依托自身力量,建立了三位一體的巡查機制,制定了責任分工和工程巡查制度,庫區以水政監察支隊巡查為主,主副壩工程以工程管理部門巡查為主,溢洪道等重點部位以機電運行部門值守巡查為主。通過加強日常巡查、開展專項執法、查處違章事件等多項措施,制止、查處了水庫工程管理范圍內的違章占地、亂砍濫伐、亂排亂倒、私建魚塘、投肥養殖等違反水法規的行為,制止了侵害水利工程權益和污染水庫水體現象的發生。2010年,為保證向北京供水任務的順利實施,安排人員在供水口24小時值守維護,組織水政人員幾次到水庫周邊排查向水庫傾倒、排污等污染水源事件,做到了認真督導檢查。

三是水庫嚴格按照源頭治理的方針,認真開展排污口前期調查、取證等基礎工作,加大水政執法人員對庫區上游的巡查力度,加強與環保部門的聯系,及時交流、通報信息,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入庫排污口監督管理機制,確保水污染事件及時發現、及時查處。

四是堅持以增殖放流為主要措施,優化水域周邊環境。水庫投入運用以來,管理處 (局)都十分重視水庫漁業對水體的凈化作用。每年籌措資金,進行增殖放流,嚴格實行定期開庫、漁船登記、限制網具等制度,漁政執法人員加大禁漁期的監管查處力度,嚴懲電、炸、毒魚等嚴重破壞漁業資源和水質安全的違法行為,同時,注重庫區周邊環境的綜合治理,逐年投入資金,拆除違章建筑,通過植樹造林等多種措施增加庫區植被覆蓋率,努力改善水庫水源環境。

五是打撈水草,清潔水源。近年來,由于流域內連續干旱少雨,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致使流入上游河道的營養鹽濃度很高,加之企業排污,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此外,盜捕活動未及時得到有效控制,魚類大量減少,致使水庫水生態失衡,造成一些年份經常水草大量繁殖,影響了水庫水質。對此,水庫管理局高度重視,一方面采取措施,治本清源,向上級反映;另一方面,及時清理雜草。如2008年5月18—26日,組織職工清理庫區水草,經過一周的勞動,共清理水草1000余立方米。2012年,局領導親自部署,多次組織全體職工連日進行集中打撈水草,組織出動船只共20余艘次,人員2000余人次,租用吊車、鏟車等機械設備200余車次,人員100余人次,對水庫主壩、副壩、重力壩等處大量水葫蘆和水草進行清除,打撈水草及漂浮物4000余立方米。同時,水庫管理局還加大投入,購置割草船1艘,并于2012年10月11日,安裝調試,試航成功。

第五節 綠化和水土保持

一、上游水土保持情況

西部太行山區,萬山叢立。據舊志記載,本地區原有一片林木蒼蒼、古樹參天的原始森林。廣大山場多為狼潛豹伏之地,植被鮮受人為破壞,唯遇特大暴雨才導致局部水土流失。據史籍記載,原始森林的破壞始于戰國時代。漢初即戰爭迭起,“東晉迄唐,兵革更甚”。明清以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活動,人為破壞植被現象日益加劇。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原始森林破壞殆盡,有林面積僅剩36.1萬畝,森林覆蓋率僅為2.6%,青蔥太行變成了荒山禿嶺,嚴重水土流失面積占丘陵、山區總面積的54.6%。

每年組織職工植樹

新中國成立后開始對水土流失情況進行流域性調查。1953年省組織進行的子牙河流域察勘報告中指出:“平山 (滹沱河)北面各支河,山上植被稀疏,風化水解也甚嚴重。黃土覆蓋層早已大部流失,再有河道坡陡流急,大水時多夾沙石而下,水土流失相當嚴重?!睋趾由嫌^音堂村群眾稱:河道經民國3年 (1914年)大水至今約淤高2~3尺,河寬增加6丈多。1955年,水利部、林業部、農業部會同省、地、縣有關部門組成察勘隊,對子牙河上游進行水土保持及綜合開發調查,按類型分為深山區、一般山區和丘陵區。深山區分布在太行山分水嶺附近,處在各河川的水源地區,雖然坡大溝深,但人口密度小,坡面植被較高,土壤侵蝕輕微,平均侵蝕模數為500噸每年每平方千米;一般山區,次生林砍伐殆盡,除少數陰坡尚有草類覆被外,陽坡植被稀疏,小于60%,土沙流瀉。坡耕地及牧荒地面蝕嚴重,占總流失量的80%,土壤侵蝕模數達每年每平方千米2000噸 (平山縣灣子村典型調查);丘陵區人口密度大,植被低于30%。1984年,當時的石家莊地區組織山區縣進行水土保持基本情況調查,測算出多年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882.2噸每年每平方千米。

山丘區的水土流失主要有面蝕、溝蝕和泥石流三種類型。面蝕范圍最廣,耕地和坡耕地廣泛有片狀面蝕和細溝狀面蝕,疏林草坡多為鱗片狀面蝕。溝蝕主要是溝底下切和溝岸坍塌,懸移物質被上沖下淤,在中下游寬緩處積為砂礫石堆。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的深山狹谷地區。

山丘地區水土流失,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其后果,一是水、土肥資源流失,降低地力,影響農、林、牧業生產的發展。在暴雨情況下,60%左右的雨水從坡面流走,土壤亦被沖刷。據土壤普查資料,流失的土壤中,每噸平均含氮肥1.2公斤,磷肥1.5公斤,鉀肥20公斤。表土和有機質的大量流失,導致巖石裸露,植被稀疏,土壤瘠薄,農、林、牧業長期處于低產水平。二是破壞生態平衡,加劇了水、旱災害。從新中國成立到1963年的14年中,流域內偏旱年出現4次。1964—1981年的18年里,偏旱年出現8次,其中特旱年3次。1955—1963年,累計發生不同程度的干熱風58次,平均每年6.4次,而1964—1982年的19年里,累計發生干熱風137次,平均每年7.2次。三是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每逢暴雨,西部山區的水土流失往往加重,山洪暴發,河水泛濫,殃及水庫下游。四是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淤塞水庫、河、渠,嚴重影響工程設施的經濟效益。

花草相依 水天相長

二、庫區綠化情況

水庫管理處 (局)的歷屆領導都十分重視庫區的綠化工作,做到統一部署、科學規劃,廣泛發動,真抓實干,并在資金上大力支持,綠化工作不斷取得新成績,水庫的面貌也不斷改善。

建庫初到1998年除險加固前,黃壁莊水庫管理處進行了多次大型綠化種植活動。1971年在馬鞍山下原采石場栽植刺槐等。1973年3月,在白沙、馬山、西王角等發動職工栽植毛白楊15萬株,加楊1萬株,柏樹5000棵,岸樹2萬株。1977年春季大搞植樹造林,栽植樹木57000株。這些活動為綠化美化水庫起到較大作用。分區劃界后大多成了地方政府和周邊村民財產。

花園式工程

園林建設加入文化元素

1979年以后,在管好水庫工程的基礎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重點對水庫壩前區的山地、堤壩、道路、辦公區、家屬住宅區進行了綠化美化,使庫容庫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每年3月、4月都組織全局職工植樹造林。截至2013年,已完成整個庫區的綠化。1998—2004年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期間,主要是在水庫管理局大院和馬鞍山周邊綠化建設。1998年3月12至4月10日,出動2500多人次,對大院進行綠化美化,栽植喬木180多棵,花灌木6000多棵。1999年3月12—25日,在馬鞍山主山頭等栽植喬灌木3500多株。2000年3月15日至4月10日,在庭院游覽區栽植喬灌木5000多株。2002年3月11—20日,又栽植喬灌木9000株。2004年3月1日至4月10日,在庫區防汛調度培訓中心周圍栽植喬灌木8000株,草坪300平方米,使庫區面貌和單位庭院環境大大改善,有效保持了水土,得到了上級領導和周邊村鎮群眾的高度評價,榮獲 “2005—2006年省級綠化文明單位”稱號。

除險加固工程后期,建設局對主壩生態園,副壩四季園、副壩外坡等處進行綠化美化。2003年3月24日至6月22日,共建設主壩生態園、副壩四季園、馬鞍山3個主題公園,合計平整土地10.1萬平方米,漿砌石3.27萬立方米,干砌石3.33萬立方米,鋪新磚0.92萬平方米,埋設澆水管道10.104千米,鋪設天然石材5740立方米,卵石路面4040平方米,植喬木2.2萬株,灌木0.8萬株,植三葉草等8.5萬平方米,使庫區內外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

庫岸整治后的新貌

2006年2月20日至4月6日,黃壁莊水庫管理局組織全體職工連續奮戰2個月,在副壩平臺區域大規模綠化,先后出動8000人次,投資20多萬元,種植楊樹10020株,迎春8000株,各種花灌木2734株。2007年,又在副壩平臺種植喬木1337株、灌木630株、刺梅3000多株。2008春季,沿副壩6.2千米鐵護欄的內側栽植花椒樹、黃刺梅10000余株,建設封閉綠籬;同時在副壩平臺補載垂柳400株。2010年在副壩四季園,補種700多株楊樹。2011年和2012年在副壩平臺和主壩生態園的園林空地補植喬木1400余株。

園林小景

花園式庫區一角

從2012年年底開始,積極籌劃對重力壩取水口區域的環境整治,通過工程措施與綠化措施相結合的方法,建設生態游園,到2013年10月基本建成,共計平整土地2萬平方米,種植草皮3千平方米,種植野花組合5000平方米,栽植綠籬2萬多株。鋪設和硬化道路870米,臨水觀光路350米,徹底改變了本區域雜草叢生、臟亂差的狀況。

為保證植樹活動的成效,成立了專門的綠化專業隊伍,做好植樹后的管護工作,做到定成活率、定管護標準、定責任狀,及時除草、打藥、澆水、修剪,使新栽樹木的成活率平均達到90%以上。通過以上綜合措施,基本實現了庫區內綠化、硬化、美化、亮化的 “四化”標準,使可綠化面積達到了98%。水庫管理處 (局)多次榮獲河北省綠化先進單位和園林式單位,受到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林县| 读书| 武宣县| 分宜县| 江川县| 乌什县| 耿马| 南汇区| 泰宁县| 福清市| 历史| 尼勒克县| 理塘县| 沾益县| 南阳市| 安图县| 邵武市| 乾安县| 灵武市| 偃师市| 唐海县| 周至县| 普宁市| 苏尼特右旗| 宁城县| 洛隆县| 崇明县| 东阿县| 留坝县| 乐业县| 苍溪县| 杭锦后旗| 彰化县| 开化县| 延长县| 伊吾县| 文成县| 佛山市| 朝阳区| 蓬莱市| 扶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