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章 庫區移民

為解決滹沱河洪水問題,水利部北京設計院先于1956年即對滹沱河流域進行踏勘,并提出規劃設計任務書。1957年7月,全國人大正式審議了修建崗南水庫的議案。因為有革命圣地西柏坡的淹沒問題,去請示周恩來總理,周總理又去請示毛澤東主席。毛主席說:“人民大眾樂意犧牲自己的利益,我毛澤東有什么權力不尊重他們的意愿呢?根治水患,造福后代,其樂無窮么!”毛主席當場拍板:“就在平山縣西崗南村筑壩建水庫。”

1958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1958年3月10日崗南水庫工程正式開工。當時的石家莊地區決定,用修建崗南水庫的工程款增修黃壁莊水庫。1958年7月,石家莊地區決定以崗南1個水庫的經費建成崗南、黃壁莊、七畝、清水口4座水庫,而且都要在1959年汛期攔洪,移民任務由原來崗南水庫29635人也增加到4個水庫共約8萬人。

1957年11月28日,石家莊專署組建崗南水庫遷建委員會,地委常委、副專員崔民生兼遷建委員會主任,制定了崗南水庫淹沒區賠償方案。1958年5月中旬,崗黃水庫移民遷建委員會在平山縣洪子店召開會議,崔民生主任要求本著移民不出縣的原則,7月底前確定移民地點。1958年5月成立建屏縣移民辦公室和平山縣移民辦公室,同年9月兩縣合并為平山縣,移民委員會也合并,工作人員有80多名。有移民任務的公社和大隊在縣委直接領導下也分別成立移民委員會,由一名副職主抓移民工作。

一、平山縣移民

專區和縣遷建委成立后,立即組成聯合工作組,進駐位居崗南水庫大壩右岸輸水洞開挖工作區的霍賓臺公社木山崖、良河峪村,與村黨支部一起組織黨團員討論修建崗南水庫重大意義。在統一認識和黨團員干部帶動下,兩村541間房屋等拆遷順利,準備用一個月時間將兩村遷至5千米外的大吾公社邾坊村,由此拉開了平山縣8萬人大搬遷的帷幕。

移民搬遷

1959年1月10日,平山縣委根據地委 “崗黃兩庫均在4月底攔洪蓄水”的緊急指示,下達了兩個庫區立即行動,大搞搬遷的緊急通知,要求庫區移民在3月底全部完成搬遷。1月11日,縣委黨委、書記、縣長一齊出動,分包公社,12日在有任務的公社同時召開動員大會。行署副專員崔民生在洪子店鎮大禮堂、縣委第一書記梁雨晴在縣城大禮堂、縣委常委許桂林在郭蘇鎮萬金隆大院,分別向群眾講解了毛主席批準修建崗南水庫、造福萬代的重大意義,號召大家要發揚共產主義風格,迅速拆房搬遷,以實際行動支援社會主義建設。

當時,縣移民工作的總原則是社辦國助,安置好移民不出縣,發展多種經濟。在生產、建房統一安排的情況下,采取義務工方式,以公社為單位包干到底,凡出義務工的由本社記工分。有些村群眾顧慮重重,一是不相信這么大一條滹沱河用人工能把水攔住;二是存有僥幸心理,說水庫里的水再大也淹不到咱們村里,持觀望態度,遲遲不搬遷,能拖一天是一天。黃壁莊庫區蒲吾、永樂兩村有些人不積極拆遷,結果有200多間房子的木料被水淹沒,造成一定損失。

平山縣的移民重遷涉及平山、欒城、元氏、獲鹿4個縣,重點是選點調工作,任務重,難度大。在各級黨委大力支持下,移民工作部門不辭勞苦,經過兩年時間才基本完成。平山縣涉及黃壁莊水庫的移民遷建村有5個鄉鎮47個村莊,移民33092人。大吾鄉有東小齊村;兩河鄉有新水碾、西李坡、東李坡、西岳村、東岳村、西廟頭、胡村、郭村;南甸鎮有水碾村;平山鎮有西水碾、西村莊、南石橋、西石橋、東義羊、西義羊、河村、川坊、鄭家莊、東水碾、勝伏、北石橋、北莊頭、蒲吾、西曲堤、北義羊、中義羊、東曲堤、沿莊、南義羊;三汲鄉有川坊、上三汲、坡底、北白岸、趙家岸、郎家、康家、張家廟、田營、后街、東白岸、大康街、河曲、東廟頭、單楊村、劉楊村、下三汲 (平山縣夾峪、木棗園等8個村137戶556名老移民遷到欒城縣柳林屯公社建立新建村,川坊村111戶451人遷到元氏縣姬村公社建立紅旗村。水碾村68戶394人遷往獲鹿縣黃壁莊公社建立東升村)。仍在平山縣內安置的涉及川坊、郭蘇、東黃泥、西黃泥、西溝、下寨等33個重新移民村2125戶9175人,原計劃按人均1.5畝耕地調地,其中水澆地0.5畝,旱地1畝,實際調8000多畝,重遷移民人均0.75畝。

二、獲鹿縣移民

黃壁莊水庫的修建,涉及獲鹿縣5個鄉21個村莊,計有5000戶2萬余人需搬遷移居。

在黃壁莊水庫修建過程中,移民搬遷分三期進行。1958年建庫時,第一次確定從庫內搬遷的村莊有莊頭、西邱陵、永樂、古賢、黃壁莊、中王角、西王角7個村。第二次搬遷在1963年洪水后,水庫蓄水位加高至118米,確定搬遷的有孟嶺、北鮑莊、南鮑莊、牛城、東鮑莊5個村莊。因水庫蓄水位加高,庫底滲漏嚴重,使秦莊鄉各村下濕,影響群眾生活、生產,同年9月,上級確定秦莊鄉孟莊、小壁、灰壁、鄧村、秦莊、鄭村、前東毗、后東毗、鄧莊9個村全部搬遷。第三次在1969年,水庫蓄水位加高到120線,上級確定在125線以下的西鮑莊、南鮑莊、中王角3個村搬遷,同時確定莊頭村重遷。以上三期實際搬遷21個村莊。遷出后新建26個村莊,新增加的5個村是向陽、東邱陵、新莊頭、鄧村、東王角。三次搬遷共涉及馬山、黃壁莊、王角、李村、秦莊5個鄉21個村莊,共計4988戶,21328人。

1967年,平山縣水碾村部分移民遷入境內黃壁莊鄉東部,建東升村。1975年,東王角、中王角、西王角、牛城4個村劃歸靈壽縣管轄。1981年,由于水庫蓄水位逐年增高,庫底滲漏,馬山村內下濕嚴重,為此也進行了南移搬遷。隨之秦莊小壁村又分為東小壁、西小壁兩個新村。1982年以后,獲鹿縣水庫遷建村實有25個。

當時移民搬遷工作首要解決的問題是住房。根據當時有關政策規定,分別確定了移民住房標準和建房費標準。第一期搬遷戶,按國家政策規定,每間房發給拆遷費145元 (包括期票在內),由集體統一建房分配到戶。由于當時處于困難時期,個別村莊房屋沒有建夠,部分群眾沒有房住。1962年,國家為了將移民群眾住房安置好,重新規定:凡屬1961年前用拆遷費建房的鄉村,每人平均住房按一間安置,并發給每間修蓋費30元。對1961年前搬遷蓋房問題進行清理結算,停止再用拆遷費建房,所余下的拆遷建房費國家收回。對沒有房住的移民群眾,按新的住房標準和建房費標準進行安置,同時每發一間建房費相應收回期票145元。屬于第二、第三期搬遷和重遷的鄉村,住房標準和建房費標準,都按上級新規定執行。

1958—1969年,移民村三次搬遷共建房18939間,人均住房0.9間 (包括公占房)。

三、總體情況

截至1969年年底,崗黃水庫移民歷經10載,平山縣搬遷91個行政村 (大隊),其中20個較大的村每村分成2~5個小村,所以縣內移民村形成128個,加上到石市郊區、元氏、獲鹿、欒城縣建村各1個,合計132個村。屬黃壁莊水庫的移民村,在平山縣境內后靠39個村,縣內遠遷8個村,共47個村;在獲鹿境內后靠14個村 (包括劃歸靈壽縣的4個村),遠遷15個村 (包括由平山縣莊頭遷至獲鹿縣東升村),共29個村;加上遠遷到石市郊區和元氏縣的兩個紅旗村,黃壁莊水庫共遷出移民村78個村。崗黃兩庫共遷出移民村160個。

黃壁莊水庫共遷移人口40397人,使用移民資金1394.38萬元。對移民高程125米以下的房屋66698間,120米征地高程以下耕地35990畝,其中水澆地31521畝,以及石崗公路、通信線路和計三渠改線等費用均給予補償,并調給移民村土地13069畝。黃壁莊水庫庫區位于平原丘陵交接地帶,庫區淹沒和移民遷建任務較大,賠償費在水庫投資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建庫到1962年年底以前,遷移120米高程以下居民33214人,征收112米高程以下耕地總計21613畝,共遷移48個村莊,其中42個村莊就近后靠,6個村莊集體外遷。移民遷建費用1040.57萬元。

擴建工程建設中,水庫移民遷建分兩期進行。第一期于1966年完成,移民高程122米,征地高程118米,賠償費用278.34萬元。擴建第二期移民高程由122米提高到125米,征地高程由118米提高到120米。遷平山、獲鹿兩縣27個村莊、1495戶、6220人,房屋10706間,耕地4940畝。賠償費用統一撥石家莊地區,由地區負責移民遷建,賠償986.62萬元。水庫總共賠償費用2381萬元。

1958年9月至1969年,國家對水庫移民的扶持主要表現在住房問題上。根據當時相關政策,分別確定了移民住房標準和建房補助標準。當時規定,每間房發給拆遷費145元 (包括期票在內),然后由集體統一建房分配到戶。1961年,又發給每間修改費30元。截至1969年年底,移民村三次搬遷共建房18939間,人均住房0.9間 (包括公占房)。黃壁莊水庫庫區淹沒及遷建情況及擴建工程庫區淹沒、遷建賠償情況見表21和表22。

表2 1黃壁莊水庫庫區淹沒及遷建情況表

表2 2黃壁莊水庫庫區淹沒及遷建賠償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勒克县| 县级市| 林周县| 耒阳市| 宁德市| 石泉县| 尉氏县| 定南县| 阳原县| 泽普县| 垫江县| 河北省| 吉安县| 丹江口市| 景泰县| 沅陵县| 孝感市| 秦安县| 尼勒克县| 苗栗县| 讷河市| 庆元县| 苍溪县| 图木舒克市| 林西县| 抚远县| 鹤壁市| 高青县| 沛县| 溧阳市| 英吉沙县| 古丈县| 宁海县| 竹溪县| 北宁市| 体育| 鹤庆县| 宁阳县| 平潭县| 军事| 长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