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壁莊水庫志
- 河北省黃壁莊水庫管理局
- 2553字
- 2021-10-29 20:17:00
第二章 水庫初建
黃壁莊水庫工程建設的特點是邊籌備、邊設計、邊施工,流水作業法。1958年5月開始籌備,秋末零星動工。1958年5月5日成立黃壁莊水庫工程局,張健任局長,魏華任副局長。隨即由張健帶領少數職工進駐工地,進行施工前的壩址勘探、地形測量、土砂場調查、建工棚及技術設計等工作。1958年8月8日成立黃壁莊水庫工程指揮部,崔民生任黨委書記,王文清任副書記,張健任指揮,魏華任副指揮。同年10月7日利用古運糧河完成導流工程。
黃壁莊水庫于1958年10月正式開工后,先后有26個縣市、十幾萬民工、幾千名工人和技術人員參加水庫建設。廣大干部、工人、技術人員及解放軍官兵,在自力更生、勤儉建國治水方針指引下,發揚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披星戴月,度過五個嚴寒酷暑而建成黃壁莊水庫。由于滹沱河流域規劃的變更、水文分析計算成果的修訂以及設計標準的不同等原因,在修建規模上經歷了數次較大的變動。
水庫建設者奔赴工地
主壩施工場面
一、主體工程建設
黃壁莊水庫主壩、副壩、靈正渠涵管、正常溢洪道、電站等工程分別于10月、11月相繼開工。黃壁莊水庫黨委為了貫徹執行省委提出的 “大干一冬一春,基本根治海河”的決議,在沒有機械、勞力不足,氣候逐漸寒冷的情況下,提出 “大干一冬完成主副壩,明春掃尾”的口號,后根據情況發展,又提出 “大干60天,爭取50天,完成主副壩土方工程”的口號。經過艱苦努力,于1959年汛前,水庫主副壩分別加高到120米攔洪高程,1965年后實施擴建工程,到1968年前工程建設基本完成,并完成了靈正渠涵管施工,正常溢洪道完成了堰體閘墩及一級消力池以上底板混凝土。
副壩施工場面
在兩庫未正式擴建前,1960年汛前,為了防洪需要,黃壁莊水庫壩頂加筑子埝至124米高程,并擴建黃壁莊水庫正常溢洪道,增加6孔;1960年汛前,正常溢洪道一級消力池工程和電站重力壩按128米高程施工完成;1961年汛前,完成了正常溢洪道二級挑坎消能工程。
1961年2—3月間,水庫試行蓄水至115米高程時,副壩下游壩腳以外發生管涌流土及局部滑坡現象,隨即采取壓坡處理措施,問題未致擴大。1962年8月原水利電力部指示:黃壁莊水庫工程1962年度汛應以防御1956年洪水為標準進行加固,3年內完成水庫擴建工程,以保證工程安全,充分發揮水庫攔洪蓄水的作用。同年10月原水利電力部審查副壩基礎處理方案時指示:基礎處理應做到雙保險,從長遠講以垂直處理為主,但工程量大,工期長,1962年度汛要靠水平處理,不僅壓坡,對已有鋪蓋還要加固,做好減壓井。1962年10月至1963年春,于水庫工地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垂直處理施工試樣。1962年2月由原水利電力部北京勘測設計院完成了 《1962年度汛工程設計說明書》,工程設施主要為副壩上游填筑鋪蓋及夯板處理,壩后增設減壓井,壩體加固及壓坡填筑,以及在正常溢洪道一級消力池拋物線段以錨筋樁加固。以上各項工程于同年汛前完成。
正常溢洪道施工
二、水庫擴建前加固工程建設
1962年7月原水利電力部指示,黃壁莊水庫工程1963年度汛工程按修訂水文資料500年一遇洪水標準進行加固,根據原水利電力部北京勘測設計院提出的 《1963年度汛工程設計》規定,工程內容主要有副壩壩頂高程加高至125.3米,壩前繼續填筑鋪蓋,壩后續打減壓井,正常溢洪道一級消力池新建排水溝并增設錨筋樁等多項工程。
艱苦創業
(1)副壩壩前鋪蓋工程。副壩建筑在第四紀覆蓋層二級階地的前緣,壩基透水砂層及砂礫、砂卵石層厚約40米左右,并在砂礫與砂卵石接觸處有集中滲漏帶存在,為副壩主要滲漏地段。為了壩體和壩基的安全,除在壩上游利用天然土進行防滲外,在1959年汛前完成了古運糧河壩段160米長的鋪蓋填筑,1960年在樁號0+663.4~4+360范圍內進行鋪蓋填筑,1961年6—8月完成樁號0+500~4+520壩段的60米長鋪蓋補強加厚。1962—1963年汛前繼續對鋪蓋進行補強加厚加長,有些地段還進行夯板處理。鋪蓋長度最長達400余米,鋪蓋厚度一般為1米。1958—1963年完成副壩壩前鋪蓋工程量219.9萬立方米。鋪蓋工程施工方法,一般采用羊角碾壓實。
(2)排水溝工程。副壩壩后排水溝主要排除壩體壩基 (減壓井)滲壓水和壩面雨水,壩后排水溝在1960年前僅挖成臨時排水溝,到1961年3月排水溝正式開工,同年9月完成樁號0+420~4+780縱向排水溝及古運糧河以東和以西橫向排水溝,古運糧河東岸、西岸兩個跌水工程。1962年3—11月完成樁號4+780~5+330.94延長排水溝的開挖與鋪墊層,干砌塊石在1962年11月基本完成。樁號5+330.94~5+750排水暗管于1963年9月竣工,5+330~5+874.8排水溝于11月竣工。1959—1963年壩后排水溝 (包括暗管)工程量共計土石方44.68萬立方米,鋪管570米。
(3)減壓井工程。1960年汛前開始在副壩下游用人工鑿井的方法打減壓井,截至1961年年底完成286眼。1962—1963年用烏克斯鑿井完成255眼。四年時間共打減壓井541眼,舊井處理216眼。
(4)副壩壩體填筑和壩后壓坡工程。副壩壩體填筑先從永樂溝以西開始,1959年筑到高程121.5米,1960年汛前又加筑子埝到高程124米,頂寬2.5米。1961年汛前進行部分壓貼坡填筑,以保證汛期安全。1962年汛前按照125米高程的設計斷面加固下游壩坡至121.5米,汛后將壩頂子埝1∶1.5上游坡削成1∶2.75,下游壩坡填至124米高程,同時進行部分壓坡填筑。1963年汛前除樁號6+400~6+762間壩頂有的尚差0.2米左右不到設計高程以外,其他部位都填筑到125.4米。
副壩壩后壓坡貼坡是壩體填筑的一部分,副壩采用鋪蓋及減壓井等防滲措施之后,壩基壓力線仍高于地面,不能完全避免管涌流土之危險,且已成斷面下游壩坡較陡,故仍需進行壓坡貼坡加固工程,放緩壩坡增加蓋重,以保壩體安全穩定。1958—1963年壩體填筑635.72萬立方米,其中壩坡壓貼129.68萬立方米。
(5)正常溢洪道一級消力池底板錨筋樁加固工程。正常溢洪道于1959年開工,1961年基本完成,包括進口段、陡槽段、消力池及二級消能工程總長891米。在設計施工過程中,設計洪水曾修正增大,設計洪水位亦有提高,按1956年典型洪水,水庫水位121.5米運行條件進行校核,不能滿足安全要求,需進行加固處理。加固措施采取增加排水系統與錨筋樁錨固相結合的方法,特別是錨筋樁加固。1962—1963年進行了兩期度汛施工加固,第一、第二段護坦及右岸護坡等混凝土板27塊,總面積8600平方米,共打錨筋樁363根。
(6)靈正渠涵管加固工程。涵管工程完成后,1960年汛前檢查時,發現在中部頂側有發絲狀裂縫,1961年7月及1962年1月間曾再次檢查,裂縫略有增加,其寬度無發展,頂部裂縫最長的達20米,約在樁號0+915~1+015范圍內。經幾次研究后,最終決定按北京設計院于1962年2月提出的鋼板襯砌方案進行處理,于1962年汛前開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