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網無功補償實用新技術
- 高東學等編著
- 2096字
- 2021-10-25 20:00:47
第九節 功率因數的測算和補償容量的確定
一、購電點功率因數的測算
測算工作是規劃工作的第一步,必須認真、切實地做好這項工作,才能使規劃工作建立在可靠的基礎之上。
通常農村配電網的購電點分60kV或35kV、10kV兩種。
1.60kV的購電點
60kV購電點,根據電能表的裝設位置可分三種情況:

(1)一次變電所出口計量,如圖291中的計量點a所示。
(2)二次變電所的π接出口計量,如圖29 1中的計量點b所示。
(3)供電部門60kV線路 T接計量點,如圖291中的計量點c所示。
2.10kV的購電點
10kV購電點的計量位置分兩種情況:(1)供電部門二次變電所出口計量,如
圖291 變電所接線圖
圖291中的計量點d所示。
(2)10kV線路上裝計量箱計量,如圖291中的計量點e所示。3.功率因數的測定
(1)10kV購電點功率因數的測定。10kV購電點,由于沒裝無功電能表,故常用有功電能表安·秒值法測定,其計算公式為
P=36N0t0nkTkV
(291)
式中 P———測定的有功功率,kW;
n———有功電能表的轉數;N———有功電能表常數;
t———測定時間,s;
kT———電流互感器變比;kV———電壓互感器變比。
用測定出的有功功率P,通過下式算出cosφ,即
cosφ=P
㊣3UI
式中 U———母線線電壓,kV;
I———測定電流,A。
例如,某10kV購電點,kT=100/5,kV=10/0.1,N=1500,U=10.4kV,I=30A,t=139.96s,n=10,則
P=1503060×01×391.096×20×100=342.96(kW)
cosφ=㊣
3×34120..946×30=0.635(2)60kV購電點cosφ的測定。60kV二次計量變電所,一般二次皆裝有有功和無功電能表,其計算方法是:若在測定的時間t內,測得的有功電量為AP,無功電量為AQ,再計算出主變的有功損耗為ΔAP,無功損耗為ΔAQ,則功率因數可計算為
AP+ΔAP
cosφ=
(292)
㊣(AP+ΔAP)2+(AQ+ΔAQ)2
主變的有功損耗電量為
ΔAP=W0t+kWKA2P
(293)
S2ecos2φ2t
主變的無功損耗電量為
ΔAQ=I0%Set+kUK%A2P
(294)
Secos2φ2t
式中 W0———變壓器空載有功損耗,kW;
WK———變壓器短路有功損耗,kW;
I0%———變壓器空載電流百分值,%;UK%———變壓器短路電壓百分值;
Se———額定容量,kVA;t———測定時間,h;
AP———二次有功電量,kW·h;cosφ2———二次功率因數;
k———可變損失系數,其與負荷曲線有關,一班生產取3.6,二班生產取1.8,三
班生產取1.2。
例如,某變電所測定2、5、8、11四個月的有功電量為AP=1171.2MW ·h,AQ=1376.6Mvar·h,cosφ2=0.65,Se=2000kVA,W0=7.24kW,WK=24.05kW,I0%=2.34%,UK%=8.15%,求cosφ。
ΔAP=7.24×2880+1.8×24.05×1171.22
22×2880×0.652
=33051(kW·h)=33.05(MW·h)
ΔAQ=2.34%×2000×2880+1.8×8.15%×1171.22×103
2×2880×0.652
=217472(kvar·h)=217.5(Mvar·h)
1171.2+33.051
cosφ=
㊣(1171.2+33.051)2+(1376.6+217.5)2=0.6
4.充電功的測算
在計算首端出口功率因數時,應將60kV充電功率考慮在內,充電功率的大小與運行電壓的平方和線路的長度成正比,即
QCD=2πfC0U2L
(295)
式中 QCD———線路的充電功率,kvar;
f———電網頻率,Hz;U———運行線壓,kV;
L———線路長度,102km;
C0———線路的充電電容,F/102km。
線路的充電電容按下式計算:
C0=0.0l2g4D×dj1P0-6(F/km)
(296)
式中 DjP———導線的幾何均距,與導線的排放方式有關。
對三角排列
DjP=㊣3dabdbcdca
對水平排列
DjP=㊣3d1d12d1=1.26d1
式中 dab、dbc、dca、d1———導線線間距離;
d———導線直徑。
為簡化計算,C0可按經驗數據確定,一般取0.00097F/102km。
本來,在分析電力系統無功平衡時,只需計算110kV以上輸電線路的無功功率,而60kV線路的充電功率很小,通常不予考慮。但是,在規劃中應從實際情況出發,農網的線路長,且負荷輕,相對說來充電功率的比例有所增加,往往不容忽視。
例如,某變電所出口計量線路長度為L=24.2km,購電量全年為15942MW·h,變電所
年二次供電量為15195MW·h,變損288.8MW·h,一次cosφ1=0.728。故全年供電量為
AP=15195+288.8=15483.8(MW·h)
年平均負荷為
PPj=AtP=158478630.8=1768(kW)
無功年均負荷為
QPj=PPjtanφ=PPjtan(cos-10.728)=1768×0.942=1665(kvar)
QCD=2πfC0U2L=2×3.14×50×0.00097×602×0.242=265(kvar)
出口功率因數為
PPj
1768
cosφ=
㊣P2Pj+(QPj-QCD)2=
㊣17682+(1665-265)2
=0.784
二、補償容量的確定
在掌握了全區所有購電點的無功電源和無功負荷的基礎上,做好無功的就地平衡,制定無功補償方案,盡力做到各級電網的無功負荷能得到就地補償,使無功潮流的分布更趨合理,在確定無功補償容量時要滿足下列要求。
(1)要滿足負荷增長的需要(按年負荷增長率,負荷增長系數為KZ)。(2)要有足夠的備用容量(備用系數Kb)。
(3)要考慮到投運率(∑%)。
這里的年平均負荷PPj,是取全年用電時間8760h計算的,實際上,全年用電時間不可能是8760h,再考慮到無功補償的負荷應按全年最大負荷月的平均負荷計算,所以,這里的PPj就顯得小了一點。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負荷增長和備用系數取得略大一些,而投運率則略小一些。
KZ取1.05(按年負荷增長率5%計算),Kb取1.20,∑%取80%。需要補償的無功
功率Qbx按式(297)計算,即
Qbx=KZPPj(tanφ1-tanφ2)Kb
∑%
=K∑ZK%bPPj(tanφ1-tanφ2)
(297)
令K=K∑ZK%b,則有
Qbx=KPPj(tanφ1-tanφ2)
(298)
式中 φ1,φ2———補償前、后的功率因數角。
若PPj取最大月平均負荷值,且∑%>95%,則K以不超過1.1為宜。補償后,應使一次計量點和二次計量點的功率因數滿足要求。
三、補償方式的選擇
補償方式多種多樣,但總的原則應該是以移相電容器為主,全面規劃、合理布局、分散補償、就地平衡、自動控制、集中調節。
集中調節和分散補償相結合,以分散補償為主。調節補償與固定補償相結合,以固定補償為主。高壓補償與低壓補償相結合,以低壓補償為主。實現提高力率與降損并重的目的。
在補償過程中,既要滿足全地區農村電網總的無功電力平衡,又要滿足各變電所以及每個變電所的每條配電線路的無功電力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