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橋涵水文
- 任慶新 劉艷華主編
- 3046字
- 2021-10-22 22:22:50
2.5 水文資料的搜集和整理
水文資料是河流水情變化的記錄,是進行水文分析和計算的基本數據,應按我國《公路工程水文勘測設計規范》(JTG C30—2003)的要求,認真細致地進行搜集和整理。
水文資料的來源主要有3方面,即水文站觀測資料、洪水調查資料和文獻考證資料。水文站觀測資料是在一定時期內連續實測的資料,能較為真實地反映客觀實際。洪水調查是搜集水文資料的基本方法,即使對于有長期觀測資料的河流,洪水調查資料也是重要的補充。所以,不論有無水文站觀測資料,都應該進行洪水調查。另外,我國的歷史文獻中,多有洪水災害的記載,為分析歷史洪水的情況提供了寶貴資料;因此,文獻考證也是搜集水文資料的重要途徑。上述3個方面的資料,可以相互補充、相互核對,使水文資料更加完整可靠。
2.5.1 水文站觀測資料
橋涵水文計算所需的水文資料,1990年以前的大部分可查閱《水文年鑒》,1990年以后的則應向水資源局數據庫查詢,但有時也需要到水文站詳細了解。一般應搜集水文站歷年最大洪峰量(洪水成因)及其相應的洪峰水位、洪水比降、粗糙系數、流速等實測資料,并應了解水文站的設站歷史、測流方法和設備、測流斷面和河段的情況以及水文站所掌握的水文調查資料。
水文站觀測資料,由于天然或人為的原因,往往會存在一些差錯,整編時也可能未加改正,在使用水文站的整編資料時,應進行復核,一般可重點復核水位和流量資料。
1.洪水水位資料的復核
需了解水文站的水準基面和基本水尺的情況,歷年有無變動,如有變動,整編時是否已經修正。了解水位觀測過程中有無水毀、中斷、漏測等情況,漏測資料是如何補救的。若發現異常水位,也應注意檢查。
一般可利用水位過程線或水位與流量關系曲線,檢查洪水位的變化規律。如有條件,也可以利用上下游水文站的觀測資料或洪水調查資料,進行檢查核對。
2.洪峰流量資料的復核
應了解水文站測流河段和測流斷面的情況,洪水時斷面的變化,上下游有無分洪、決堤的情況,以及流量的測算方法和精度。洪峰流量若由觀測的流速計算而得,應了解流速的觀測和計算方法,觀測過程中有無變動,整編時是否經過改正;若由水位與流量關系曲線外延而得,則應注意其外延部分是否合理。
一般可利用水文站歷年水位與流量關系曲線的綜合比較進行檢查,也可以利用上下游水文站觀測資料或洪水調查資料對比檢查。
2.5.2 洪水調查資料
洪水調查是搜集水文資料的一種有效方法,不論有無水文站觀測資料,都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洪水調查,能夠獲得近幾十年或幾百年的歷史洪水資料,能補充水文站觀測資料和文獻考證資料的不足,提高水文分析和計算的精度。
洪水調查主要是在橋位上下游調查歷史上各次較大洪水的水位,確定洪水比降,推算相應的歷史洪水流量,作為水文分析和計算的依據;同時,調查橋位附近河道的沖淤變形及河床演變,作為確定歷史洪水計算斷面和橋梁墩臺天然沖刷深度的依據。
洪水調查應深入群眾,訪問沿岸居民,查明歷史洪水的淹沒位置(或歷史洪水痕跡)、發生的年月和大小順序。洪水痕跡是確定洪水位和計算流量的依據,要注意指認的洪痕標志物是否明顯、固定、可靠和具有代表性。對每個洪水位,均應在現場標記編號,測定位置和高程,并根據調查情況詳細描述,作出可靠性評價,為確定洪水比降提供依據。同時,還應進行洪水時有無河堤決口或分洪現象、洪水漲落及泛濫、河床及流域自然條件的歷年變化、風浪大小以及漂浮物等的詳細調查。
歷史洪水位相應的洪水流量,可按水力學中明渠均勻流復式斷面的方法進行計算。
1.水文斷面的選擇
計算流量所依據的河流橫斷面稱為水文斷面,又稱形態斷面。水文斷面應選在近似于均勻流的河段上,一般要求河道順直,水流通暢,河床穩定,河灘較小,河灘與河槽的洪水流向一致,并且無河灣、河汊、沙洲等阻塞水流的現象。
水文斷面應盡量靠近調查的歷史洪水位,但距橋位也不宜過遠。水文斷面與橋位斷面之間,應既無支流匯入,又無分流或壅水現象。
水文斷面的數量應結合實際需要而定,一般可在橋位上下游各選一個,以便核對計算結果。符合條件的橋位斷面,也可以作為水文斷面使用。選定水文斷面以后,應進行斷面測量,繪制河流橫斷面圖。
水文斷面必須垂直于洪水流向。水文斷面的形狀應盡量符合歷史洪水發生時的實際情況,一般可根據調查資料對河道變遷及河床沖淤做出定量估計,在斷面圖上適當修正。
2.水文斷面的流速和流量計算
水文斷面的斷面平均流速,可用謝才—滿寧公式計算:

式中 v——斷面平均流速,m/s,對于復式斷面,河槽與河灘的斷面平均流速應分別計算;
n——粗糙系數(糙率);
m——n的倒數,;
R——水力半徑,m;
i——洪水比降,以小數計。
對于寬淺河流,當水面寬度大于斷面平均水深的10倍以上時,濕周可近似地用水面寬度代替,則水力半徑等于斷面平均水深。若以此表示斷面平均水深(m),則式(2.11)變化為

水文斷面的流量則為
單式斷面時

復式斷面時

式中 Q——全斷面總流量,m3/s;
A——過水斷面面積,m2;
Ac、At——河槽與河灘過水斷面面積,m2;
vc、vt——河槽與兩側河灘的斷面平均流速,m/s;
Qc、Qt——河槽與河灘的流量,m3/s。
計算歷史洪水流量時,如果調查的歷史洪水位不在水文斷面上,應按洪水比降把歷史洪水位的高程換算到水文斷面上,再進行流量計算。
3.水比降的確定
河流中出現洪峰時的水面比降,稱為洪水比降。由于天然河流中水流并不完全符合均流的條件,其水面比降隨水位而變化,每次洪水的洪水比降各不相同,水文斷面的流速計算,應采用斷面所在河段的洪水比降;根據歷史洪水位計算歷史洪水的流速時,應盡量采用與歷史洪水相對應的洪水比降。
洪水比降可以根據水文站觀測資料確定,也可以根據洪水調查資料推算。先將調查所得歷史洪水位的位置繪于橋位平面圖上,并把它投影在河流的深泓線上,如圖2.24所示;再按各個洪水位的高程及其在深泓線上的距離,點繪于河床縱斷面圖上,如圖2.25所示。然后,利用同一次歷史洪水各水位點的連線,按式(2.1)計算其對應的洪水比降。圖中Ⅰ—Ⅰ斷面是橋位斷面,Ⅱ—Ⅱ斷面是水文斷面,2、3、5各點都是1935年的洪水位,1、4、6各點都是1947年的洪水位。
確定洪水比降時,常水位的水面比降及河底比降均可作為參考,也應繪于河床縱斷面圖上。如果缺少洪水比降的資料,在順直河段上,可以采用河底比降代替洪水比降進行流速計算。

圖2.24 橋位平面示意圖

圖2.25 河床縱斷面示意圖
4.河床粗糙系數的選擇
河床的粗糙系數反映水流所受河床阻力的大小,直接影響流速和流量,應根據河流類型和河床特征綜合考慮,慎重選定。
河床的粗糙系數最好采用水文斷面所在河段的實測值,或根據水文站的觀測資料確定。如無實測資料,則可參照有關規范中的粗糙系數表(糙率表)或手冊中推薦的粗糙系數(糙率)表,結合實際情況選定。
河槽與河灘的粗糙系數應分別確定,必要時,可將河灘再分成幾個部分,采用不同的粗糙系數;河槽與河灘的流速、流量,應按選定的不同粗糙系數分別計算。河槽與河灘的劃分,應結合斷面上下游河段的平面形狀、河床土質、植被情況等,在現場確定,并在河流橫斷面圖上注明。
2.5.3 文獻考證資料
我國很多歷史文獻,如地方志(省志、府志、縣志)、河志及其他歷史檔案等,都有洪水和干旱的災情記載。通過對歷史文獻的考證,一般可查明近百年或更長時期內,洪水發生的年代、次數和災害情況,為洪水調查提供線索;還可以獲知豐水年和枯水年的分布概況,了解歷年來河流的變遷。但這些歷史文獻都不是專門記載洪水資料的,又由于歷史條件和人為的影響,可能有夸大、縮小和漏記的現象。所以,必須結合洪水調查,從多方面對照比較,認真分析,提高資料的可靠性,為水文分析和計算提供一定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