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洪災害分析評價技術
- 李衛平 任娟慧 任波
- 2689字
- 2021-10-22 21:36:54
1.5 山洪災害評價概況
山洪風險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山洪災害評價。所謂評價,就是按照給定的研究目標,根據系統要素在總體上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對其進行分類或排序的過程。它既是系統分析的后期工作,又是系統決策分析的前期工作,再以全面和綜合的觀點判斷系統進行的歷史軌跡、當前狀態和預測系統發展的趨勢。山洪災害風險評估工作是開展災前預防、災后恢復重建、救援物資發放的重要參考依據。
通過山洪災害調查評價,進一步掌握相關信息,理清工作思路,明確工作方向。山洪災害分析評價工作有助于深入理解小流域的暴雨山洪特性,可以提供不同行政級別地區各重要沿河村落山洪災害危險區人口分布情況、現狀防洪能力、危險區分布和預警指標等核心信息,對各級行政單位山洪災害防治預案修正和改進、山洪災害預警系統及山洪監測系統和網絡的改進與完善、未來山洪災害防御重點村落的識別等,都可以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撐。
我國山洪災害風險評估自1981年開始,徐在庸首次研究了山洪及其災情。我國1984年繪制了中國第一張洪水風險圖,1985年中國科學院對三峽庫區泥石流進行了差異性分區研究,為長江上游泥石流危險性綜合區劃研究提供了基礎,并在1991年繪制了1∶600萬全國泥石流危險性區劃圖。劉敏等依據自然災害風險分析原理,結合湖北省雨澇災害風險程度的地域差異和致災因子、承災體密度、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了該地區雨澇災害風險程度,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我國系統性地開展山洪災害防治工作起源于2006年制定的 《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2010—2012年開展了為期3年的非工程措施建設,明確提出了系統開展山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進而在2013—2015年編制了 《山洪災害分析評價技術要求》(下稱 《技術要求》)和 《山洪災害分析評價方法指南》,并在工作中實施。
總的來說,雖然我國對洪水災害風險區劃研究相對國外起步較晚,但隨著我國專家學者的不斷努力與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我國對洪水災害風險區劃研究還是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所得出的研究結果與實際也是比較相符的,這些研究成果對我國這樣一個洪水災害頻發的國家來說,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5.1 山洪災害評價技術方案
我國現階段全國性的山洪災害分析評價,主要針對面積在200km2以下的山丘區小流域,重點分析洪水淹沒對人的威脅,暫時不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納入分析評價范圍,目標是查清山洪災害危險區及各級危險區人口與房屋分布信息,確定沿河村落(城、集鎮)的現狀防洪能力,并綜合提出山洪災害預警指標等關鍵信息,指導山洪災害防御工作,從而減少因小流域山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根據《技術要求》,山洪災害分析評價主要基于山洪災害調查評價基礎數據、工作底圖以及山洪災害現場調查成果3個主要方面的資料進行。其中,基礎數據和工作底圖由全國山洪災害防治項目組統一提取和制作并下發到各縣,而山洪災害現場調查成果則由各縣根據本縣山洪災害發生和防御現狀,制定山洪災害調查評價名錄,并組織力量開展山洪災害調查。山洪災害分析評價的基本思路是:首先,依托各地的暴雨洪水查算手冊或水文手冊,計算小流域設計暴雨,深入分析山洪災害防治區暴雨特性;其次,利用下發的基礎數據和工作底圖,采用恰當的小流域洪水計算方法,計算分析各防災對象的設計洪水;再次,根據調查得到的河道地形數據及社會經濟數據等,分析各種典型頻率洪水的淹沒范圍,劃定危險區分布,評價沿河村落的防洪現狀;最后,根據防災對象的人口分布及確定的成災水位,反推防災對象在不同土壤含水量條件下的臨界雨量,并綜合確定若干典型時段的預警指標。
在山洪災害分析評價中,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計算是分析評價的學科基礎。山洪因強降雨形成,具有短歷時、強降雨、大比降、小面積、陡漲陡落等特點,涉及降雨、產流、匯流以及洪水演進等關鍵環節。在分析評價工作中,需要重點注意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計算在這些環節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其主要解決思路,針對山丘區暴雨山洪的特點,對暴雨洪水計算中的蒸散發量、洼蓄、基流等因素,應進行簡化甚至忽略,但對設計暴雨洪水計算中流域土壤含水量、前期降雨、土壤下滲動態變化等在工程設計中常被概化或均化的因素,又應進行細化或者較為詳細的考慮。因此,山洪災害分析評價對于暴雨洪水的主要考慮,總體上介于傳統的工程設計洪水計算與水文洪水預報之間,故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傳統的推理公式法、經驗公式法、單位線法等集總式流域水文模型法,以及針對降雨洪水事件或連續過程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法。
1.5.2 山洪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山洪災害的發生涉及降水、產流和匯流等多方面因素,這就決定了山洪危險性評價必是一個多指標綜合評價問題。如張行南等從氣象、徑流和地形,田國珍等采用降水、地形坡度和河湖緩沖區,李林濤等考慮氣候、地貌和流域水系,分別對全國洪水災害進行了評價與區劃。本書從山洪災害特點出發,僅考慮山洪發生的自然屬性,構造出如圖1-5所示的小流域山洪災害風險評價指標層次體系圖。通過圖1-5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從致災因子和孕災環境兩方面構造了山洪災害危險性評價指標體系,易損性分析主要針對承災體。在小流域實地考察和特征分析的基礎上,綜合考慮致災因子、孕災環境、承災體等因素,以客觀性、代表性、結構性、可獲性、可操作性為原則,借鑒國內外常用的指標,分別從山洪災害危險性和社會經濟易損性兩個方面對山洪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進行選擇。山洪危險性評價主要從致災因子和孕災環境出發,小流域山洪主要由暴雨引發,下墊面因素以地形因子和土壤類型對山洪危險性影響最大,故主要考慮降雨、高程、坡度、土壤類型四個指標來進行山洪災害危險性評價。社會經濟易損性由于資料的限制,本書僅采用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類型兩個指標作為山洪災害易損性評價指標。

圖1-5 山洪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圖
隨著全國山洪災害分析評價的大面積開展,山洪災害防治縣級平臺、市級平臺、省級平臺和國家中心都在陸續建設,山洪災害分析評價成果有望在這些平臺上得到應用和進一步完善。未來山洪災害防治的發展趨勢,是將這些平臺與全國密布的自動雨量站、水文(位)站、自動預警廣播、雷達測雨站點甚至與衛星等終端連接,組成龐大的山洪災害防治物聯網,實時采集數據,實時計算,實時發布預警信息,從而實現實時計算、精確定位、動態預警,使山洪災害預警更加精細化、準確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全國山洪災害分析評價成果也將飛躍式增加,將在更大尺度上、更深技術與信息層面為山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進一步深入分析山洪災害分析評價成果的區域性分布規律,以及廣泛而深入地比較和吸收國內外山洪災害分析評價與實際應用的成果與經驗,對于切實提高山洪災害防治能力和保障山丘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是非常重要而又迫切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