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水資源

水是人類及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是工農業生產、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極為寶貴的自然資源。隨著時代進步,水資源及其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廣義上的水資源是指能夠直接或間接使用的各種水和水中物質,對人類活動具有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水均可稱為水資源。狹義上的水資源是指在一定經濟技術條件下,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即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以及社會進步息息相關的淡水資源。

一、我國水資源

水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水看似在地球上的儲量非常豐富,可淡水量的全部總和只占總儲水量的2.53%,而能供人類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使用的淡水資源(即水資源)不到淡水儲量的萬分之一。我國屬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13個貧水國家之一,人均擁有水資源量占世界人均量的1/4。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水危機已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1.我國水資源概況

我國水資源總量每年為2.8×1012m3,其中,河川年徑流量(地表水資源)為2.7×1012m3,地下水資源量為8.3×1011m3,我國水資源總量約占全球的8%,居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印度尼西亞之后列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均水資源每年占有量僅約2300m3,在世界上排名109位,屬水資源缺乏國家。隨著人口增長、不合理使用和污染,地球的生命之源被逐漸榨干。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加劇,“環境難民”不斷增加,水資源危機帶來的生態惡化和生物多樣性破壞,也嚴重威脅人類生存。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開始鬧水荒,水荒由局部逐漸蔓延至全國,形勢越來越嚴重,對農業和國民經濟已經帶來了嚴重影響。北方資源性缺水,南方水質性缺水,中西部工程性缺水。全國600多個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供水不足,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在32個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個長期受到缺水困擾。全國實際可利用水資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資源開發難度極大。

2.我國水資源特點

我國水資源有以下特點:一是江河湖泊眾多。中國是河川之國,據統計,河流總長度達42萬km以上,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萬多條,大于1000km2以上的河流有1580條,大于1萬km2的有79條。其中長江和黃河,不僅是亞洲兩條最長的河流,而且是世界著名的巨川。中國天然湖泊也很多,湖面面積在1000km2以上的大湖就有13個。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澤湖等,都是聞名全國的大湖。二是水資源的季節和年際變化大。降水是中國河川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的主要補給來源。由于降水量的季節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河川水量豐、枯相差懸殊。汛期和豐水年水量大,且來水集中,容易泛濫成災;枯水季節和少雨年份水量不足,常常出現供水緊張的局面。因而興修水利,調節水量,防洪抗旱,便成為合理開發利用河川水資源的根本措施。三是水資源的地區分布極不均衡。由于降水量地區分布的不均勻,帶來地表、地下水資源分布的不平衡,由東南部沿海向西北部內陸逐漸減少。長江和珠江流域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1/4,地表徑流量卻占全國的1/2,黃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面積約占全國的1/7,而地表徑流量只占全國的1/25。水資源分布的不平衡,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

3.我國水資源利用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大力開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倡導節水型社會建設,有效減輕和防治洪澇災害,水土保持和生態保護得到加強,發揮水資源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但是,長期以來,我國不但缺水嚴重,水資源利用方式的“粗放、浪費、污染”三大“頑疾”,使水資源利用效率極為低下。例如,農業灌溉大部分地區仍然采取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45左右,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35%;工業用水效率也較低,尤其是水重復利用和再生利用程度比較低,約為60%~65%;日常生活用水常常被不經意地浪費掉,如街頭洗車、維護草坪、美發美容、自來水管道老化漏失等大量水資源因沒有回收處理措施而白白流走;水污染問題已經嚴重威脅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實現我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要大力開展節約用水宣傳教育活動,建立節約用水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切實保護水資源,把水污染防治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科學進行水資源評價,根據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狀況,科學制定水資源利用、配置規劃;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明晰水權,建立水資源的宏觀控制體系和水資源的微觀定額體系;實行城鄉一體化的水務管理體制,實行水資源統一管理、統一調度,合理確定城市發展規模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在可能條件下實現更為科學的調水;建設跨流域調水工程,在調整產業結構和節水的基礎上向人均水資源量短缺和自然水生態不平衡的地區實行跨流域的科學調水;加大水資源利用的科技創新投入,進一步對水資源實行優化配置;依靠市場機制,建立水價形成機制,推進城市供、排水、污水處理及回用的民營化,以形成競爭,解決投入嚴重不足,真正實現我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二、江西水資源

江西省位于我國東南近海內陸,居長江中、下游南岸。全省土地面積16.7萬km2,占國土總面積的1.74%。周邊與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廣東毗鄰。江西省山地丘陵占64%,東、西、南三面為武夷山、羅霄山、南嶺等山嶺環繞,連同中南部紅巖丘陵,向北開口為鄱陽湖平原盆地形勢。江西山清水秀,風景獨好。

1.江西水資源概況

(1)江西省水資源比較豐富。全省地表水資源1546億m3,地下水資源量380億m3,扣除地下水資源量與地表水資源量間重復計算量,全省實際水資源量為1565億m3。江西水資源總量約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5.2%,居全國第7位;人均擁有水資源量為3500m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單位土地面積水量為85萬m3,居全國第5位。江西省內水系縱橫、河流密布、交互成網,全省流域面積100km2以上的河流450余條,1000km2以上的45條,10000km2以上的5條。河流總長約18400km,其中常年有水的有160多條,贛江是境內主川,自南向北縱貫全省,與撫河、信江、饒河、修河構成江西五大河流,源于東、南、西三面山地,匯入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構成一個以鄱陽湖為中心的向心水系,在湖口縣注入長江。可以說,江西是一個河流密布,并以鄱陽湖為中心的比較完整的鄱陽湖流域生態系統。

(2)江西的水質良好。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流及主要支流枯水期符合飲用水標準的河段占56.35%(評價長度為3188 km),符合漁業水標準的占86.8%,符合農灌水的占98.3%,嚴重污染河段約占1.7%。而豐水期的水質還要好于枯水期水質。鄱陽湖水質的優劣不僅中國人、江西人十分關心,世界上許多國家或國際組織的專家也都對湖區生態環境及質的變化極為關注。根據連續測評結果,從總體上來說,鄱陽湖水質是良好的或至少是較好的,在全國大型淡水湖泊中,水質名列第一。但近年來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現有“富營養化”的趨勢,或者說有“中營養化”的發展趨勢,這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3)江西的水資源分布。江西省水資源量雖然豐富,但存在時空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和年內不同季節變幅較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其主要表現為:資源與熱量資源分布不完全同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作物的生長和生產潛力的發揮;4~7月的徑流占全年的 60%~7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易釀成洪澇災害;降水的分布和變化趨向,總體上是贛東大于贛西,中部小于東部,山區大于平原、盆地。這就需要我們江西水利人掌握水的規律,除害興利,讓豐富的水資源為江西兒女服務。

2.江西水資源存在的問題

(1)江西可利用水資源并不富裕。江西省人均擁有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3,屬于少水地區。其中,特別缺水的萍鄉市人均水資源量僅2000m3,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5,屬于重度缺水地區。從全年水資源問題上看,雖然不會出現嚴重缺水的現象,但由于水資源量不僅在年際間變化較大,同時年內的分配也極不均勻,汛期大量洪水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就白白流走,枯水期又無水可用,所以,總體屬于缺水狀態。

(2)江西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一是由于節水宣傳教育工作做得不夠好,廉價水作為社會公共產品又未引起人們對節水的足夠重視,從而導致公民節水意識薄,造成水資源浪費嚴重;二是水利工程建設相對滯后,渠系年久失修,漏水滲水現象比較嚴重,農業大多采取大水漫灌,農田實灌畝均用水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節水器具使用率普遍偏低,水利工程轉化為水利資源的能力低下;三是再生水利用水平和水資源重復利用率較低,萬元工業產值耗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等指標均較大的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使有限的水資源不能發揮最大作用,說明江西的水資源利用比較低下,浪費較為嚴重。隨著經濟的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日益突出。

(3)江西水體污染日益嚴重。隨著江西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長,工業和生活廢、污水量的增加,部分企業未按要求運行污水處理設施,大量排放污染物未經處理或處理不達標進入水體,偷排污水,農田施用化肥、農藥等,使水質總體呈下降趨勢。從“十五”期間來看,污染河長增加了10個百分點,并且平均每年以2個百分點速度增加,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3.江西的水資源開發利用

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促進江西經濟發展是江西水利人的光榮使命。小康社會的標準是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要滿足小康社會的用水需求,就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做到人與自然、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對水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合理確定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構,使之與水資源條件相適應。實施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統籌解決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一是要抓緊實施水資源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二是按水功能區劃實施水資源管理,控制各水域的納污總量;三是要建設完善的水源工程,保障用水安全;四是建設節水型城市和節水型社會,充分發揮價格對促進節水的杠桿作用;五是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對地方領導實行生態環境質量和經濟發展相結合的考核體制,用綠色GDP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硬指標。

三、江西的“五河一湖”簡介

江西河湖密布,水系發達,呈現千河萬水以鄱陽湖為匯集中心的輻聚水系。其中,流控制流域面積大于1萬km2的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流占鄱陽湖水系控制流域總面積90.6%,各河來水匯聚鄱陽湖后,經調蓄于江西省湖口注入長江,號稱江西的“五河一湖”。

1.贛江

贛江是鄱陽湖水系中最大河流,長江八大支流之一,縱貫江西省南部和中部。贛江的正源為東源—貢水,源自武夷山瑞金市與長汀縣的贛源崠下的上石寮之南溪,經石城、于都匯入貢水,繼續西流,至贛州市;贛江的西源—章水,源自贛、粵交界處的大庾嶺,北流經大余、南康兩縣境,至贛州市。章、貢二水均在贛州市的八鏡臺會合始稱贛江。主河道長823km,控制流域面積82809km2,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1580mm,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686億m3。贛江河網密布,水系發育,主要一級支流有湘水、濂水、梅江、平江、桃江、章水、遂川江、蜀水、孤江、禾水、烏江、袁水、肖江、錦江等。干流自南向北流經贛州、吉安、宜春、南昌、九江5市,至南昌市八一橋以下揚子洲頭,尾閭分南、中、北、西四支匯入鄱陽湖。

(1)水利資源。贛江水資源豐富,流域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267萬kW,占鄱陽湖水系60.5%。其中干流111萬kW,占流域水力資源總量41.6%,支流156萬kW,占58.4%。技術可開發量為280萬kW,相應年發電量101億kW時。經濟可開發量223萬kW,相應年發電量83.3億kW時。

(2)蓄水灌溉工程。流域已建成蓄水工程4052座,其中萬安、上猶江、江口等大型水庫13座,總庫容54.9億m3;中型水庫117座,總庫容24.9億m3;小型水庫3913座,總庫容45.8億m3。興建引水工程6.24萬座,各類排灌站萬余座,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積87.2萬hm2,占流域耕地總面積的88.7%。

(3)防洪圩堤工程。總長1234.7km,經過多年整修加高加固,大部分堤頂超過歷史最高洪水位1~2m,贛東大堤、富大有堤已達到抗御50~100年一遇洪水標準。

(4)水能開發。流域已開發裝機容量98.5萬kW,年發電量33.4億kW·h。其中萬安大型水電站裝機容量53.3萬kW,年發電量15.16億kW·h。上猶江、江口、龍潭3座中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3.52萬kW,年發電量5.18億kW·h。

(5)水土保持。贛江上游是江西省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興國縣是全國八片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之一。贛江流域是江西省開展水土保持最早的地區。1997年編制《贛江流域水土保持重點治理規劃》,至2004年,流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4萬km2,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6)航運。贛江是江西的黃金水道,也是全國水運主通道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多次對主航道實施較大規模治理,通航條件得到改善。贛江水系航道里程2 480km,贛州、吉安、樟樹、豐城、南昌5個主要港口年貨運量1 130萬t,客運量4.22萬人次。

2.撫河

撫河是鄱陽湖水系中第二大河流,位于江西省東部。因隋朝廢郡立州,臨川郡改為撫州,故名撫河。發源于廣昌、石城、寧都三縣交界處的廣昌縣驛前鎮靈華峰(血木嶺)東側里木莊,干流自南向北流,經廣昌、南豐、南城、金溪縣、臨川區、豐城市、南昌縣、進賢縣,在迸賢縣三陽集鄉三陽村匯入鄱陽湖。主河道長348km,降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732mm,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65.8億m3,流域面積200km2以上一級支流10條,其中500km2以上一級支流4條分別為黎灘河、蘆河、臨水和東鄉水。

(1)水利資源。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57.9萬kW(其中干流21.69萬kW),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43.12萬kW(其中干流19.16萬kW),經濟可開發量24.1萬kW(其中干流16.7萬kW)。

(2)蓄水灌溉工程。清代之前就已修建較大陂堰2624座,典型的陂堰有崇仁寶水渠、宜黃博梓陂和永豐陂、廣昌文下里官陂、臨川千金陂等水利工程。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建成金臨渠、宜惠渠、蘆河渠、贛撫平原灌區以及眾多山塘、陂壩等灌溉工程。建成洪門、廖坊等2座大型水庫,燎源、麻源等20座中型水庫,以及929座各類小型水庫,總庫容28.97億m3,灌溉面積16.89萬hm2

(3)防洪圩堤工程。建有撫西、撫東、唱凱等3條保護6667hm2以上耕地的圩堤,中州、蒿湖等17條保護667hm2耕地的圩堤。

(4)水能開發。流域內建成洪門、廖坊等大小水電站共計1061座,總裝機容量22.8萬kW,年平均發電量7.41億kW·h。

(5)水土保持。流域內水土流失面積2000年統計約4602.79km2,占流域面積27.9%,較1997年減少317.94km2。采取營造水保林、經濟林、生態自我修復、封育治理、種草等生物措施;修建坡面水系、塘壩、蓄水池、谷坊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進行綜合治理,至2006年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833.73km2

(6)航運。南城以上河段已斷航,南城以下至廖坊水庫壩址可通100t位以下船舶,廖坊水庫壩址以下河道可通10t位以下船舶。

3.信江

信江是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古稱余水,又稱信河,因流經江西省古信州府故名信江。位于江西省東北部。發源于浙贛邊界江西省玉山縣三清鄉平家源,干流流經玉山、上饒縣、上饒市信州區、鉛山、橫峰、弋陽縣、貴溪市、鷹潭市月湖區、余江、余干縣,在余干縣潼口灘分為東西兩大河,東大河匯同饒河在龍口匯入鄱陽湖,西大河在瑞洪鎮下風洲注入鄱陽湖。主河道長359km,流域面積500km2以上支流8條(其中一級支流7條),較大一級支流有豐溪河、鉛山河、白塔河。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860mm,多年平均年徑流209.1億m3

(1)水利資源。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67.35萬kW(干流18.68萬kW),技術可開發量58.46萬kW(干流16.72萬kW),經濟可開發量37.56萬kW(干流4.42萬kW)。水能蘊藏主要集中在鉛山河、石溪水、玉琊溪等支流。水域總面積21.3萬hm2,其中可開發水域面積8萬hm2

(2)蓄水灌溉工程。利用信江天然徑流灌溉,始于唐、宋而興于明、清,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較典型的工程為弋陽縣上葛壩,始建于清代,攔截葛溪河引水灌溉。現流域內建成蓄水灌溉工程主要有七一、大坳、界牌大型水庫3座,七星、茗洋關等中型水庫32座,各類小型水庫1146座,以及眾多山塘、陂壩、水井、提水等萬余座灌溉工程。總庫容17.5億m3,總有效灌溉面積14.3萬hm2

(3)防洪圩堤工程。信江洪水災害頻繁,為了抗御洪水侵襲,筑堤防洪歷史悠久。建設防洪堤總長約730km,總保護耕地6.5萬hm2,保護人口70萬人;除澇工程的除澇面積2.4萬hm2

(4)水能開發。流域已建水電站965座,總裝機容量20.35萬kW(其中干流3.42萬kW),2003年發電量7.05億kW·h。

(5)水土保持。流域內水土流失面積4325km2,占流域總面積24.5%。采取以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等生物措施為主,修建水平梯田、水平溝、水平條帶、谷坊、攔沙壩、擋土墻等工程措施為輔的方式治理,至2005年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00km2,占流域總面積10.23%,占水土流失總面積41.6%。

(6)航運。按《江西省信江流域規劃報告》,信江流口以上設有嶺底、青沙溪、流口3個梯級,各梯級樞紐建成后該河段達到通航300噸級船舶的Ⅴ級航道;流口以下設有界牌、貊皮嶺2個梯級。另加上饒河的雙港梯級,各梯級樞紐建成后該河段達到通航l000噸級船舶的Ⅲ級航道,1000噸級船舶可直鄱陽湖。

4.饒河

饒河是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古稱鄱江,其中,樂安河為其納昌江之前干流名稱。因流經古饒州府治故名饒河,位于江西省東北部。發源于皖贛交界江西省婺源縣段莘鄉五龍山,干流流經婺源縣、德興市、樂平市、萬年縣、鄱陽縣,在鄱陽縣雙港鎮堯山注入鄱陽湖。主河道長299km。流域面積500km2以上支流9條(其中一級支流8條),較大一級支流有昌江、建節水和安殷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850mm,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65.6億m3

(1)水利資源。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65.6億m3。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23.71萬kW(其中干流8.60萬kW),技術可開發量24.63萬kW(其中干流10.65萬kW),經濟可開發量19.70萬kW(其中干流8.65萬kW),年發電量1.76億kW·h。水能蘊藏主要在昌江、長樂水等支流。水域總面積18.6萬hm2,其中可開發水域面積6.7萬hm2

(2)蓄水灌溉工程。利用饒河天然徑流灌溉,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l400多年歷史。景德鎮市昌江區寧家陂始建于南北朝,攔截昌江引水灌溉。現已建有濱田、共產主義大型水庫2座,段莘、雙溪、大港橋等中型16座水庫,各類小型水庫986座,以及眾多山塘、陂壩、水井、提水等灌溉工程,總庫容10.5億m3,有效灌溉面積達7.2萬hm2;興建各類引水、提水工程5410座,有效灌溉面積達5萬多hm2

(3)防洪圩堤工程。饒河洪水災害年年發生,為抗御洪水侵襲,筑堤防洪歷史悠久。流域內有防洪堤總長300km,總計保護耕地4.11萬hm2,保護人口30萬人。干流河道經多年整治,沿河城市的防洪能力大大提高。1998年后饒河河段按規劃設計的平垸行洪、退田還湖工程可增加蓄滯洪水總量1億m3

(4)水能開發。流域己建水電站總裝機5.34萬kW(其中干流1.8萬kW),2003年發電量1.76億kW·h。

(5)水土保持。水土流失面積達1362km2,占流域總面積8.8%。采取以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等生物措施為主,修建水平梯田、水平溝、水平條帶、谷坊、攔沙壩、擋土墻等工程措施為輔的方式治理,至2005年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00km2,占流域總面積的5.23%,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58.7%。

(6)航運。饒河干流嗚山以上設有銅埠、黃柏垣、鸕鷥埠、壩口、嗚山五個梯級,各梯級樞紐建成后該河段達到通航300噸級船舶的Ⅴ級航道;嗚山河段在《江西省信江流域規劃報告》中已按三級航道作出規劃;昌江按浯溪口、樟樹坑、景德鎮、鲇魚山、凰岡梯級開發成為Ⅴ級航道,現已建成鲇魚山、凰岡船閘,300噸級的輪駁船隊可由景德鎮經昌江、饒河、鄱陽湖直航長江。

5.修河

修河是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古稱建昌江、于延水,又名修河、修江,得名于修遠悠長之意。位于江西省西北部。發源于銅鼓縣高橋鄉葉家山,即九嶺山脈大圍山西北麓。干流流經銅鼓、修水、武寧、永修縣,全長419km。八百里修水流至吳城鎮,經吳城水位站與贛江匯合于望湖亭下注入鄱陽湖。流域面積500~1000km2一級支流3條(渣津水、安溪水、巾口水),1000~3000km2支流1條(武寧水),3000km2以上支流1條(潦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663mm,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35.05億m3

(1)水利資源。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35.05億m3。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44.72萬kW(其中干流19.88萬kW),技術可開發量83.16萬kW(其中干流58.31萬kW),經濟可開發量76.78萬kW(其中干流55.91萬kW)。技術可開發年發電量20.93億kW·h(其中干流11.71億kW·h)。

(2)蓄水灌溉工程。流域筑堤防洪歷史悠久。唐代筑何公堤,清朝筑孫公堤。此后修水中下游陸續修建一些疏防結合的水利工程。現流域已建成柘林、東津、大塅等大型水庫3座,郭家灘、抱子石、盤溪等中型水庫13座,各類小型水庫610余座,以及以及眾多山塘、陂壩、引水、提水等工程。

(3)防洪圩堤工程。建起保護耕地667hm2以上圩堤總長150余km,其中永修縣有7座保護耕地667hm2以上圩堤,18座保護耕地66.7hm2以上圩堤。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積達11萬hm2,旱澇保收面積9.3萬hm2,分別占總耕地面積的68%和58%。

(4)水能開發。柘林水電站裝機42萬kW;東津電站裝機6萬kW的,抱子石電站裝機4萬kW,流域還先后建成各類小水電站630余座,全流域水電總裝機容量達63.01萬kW,年發電量13.3億kW·h,宜豐、奉新、靖安、銅鼓、武寧、修水6縣已實現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建設目標。

(5)水土保持。流域重點水土流失區的修水縣,1952年起開展水土保持工作以來,通過封山育林育草的措施恢復植被,通過坡面、溝谷工程,修建攔沙壩以抬高和穩定侵蝕基點,年治理面積由1980年的0.933km2發展到1991年的38.53km2。至1991年全縣綜合治理小流域27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23km2,營造水保林130km2,修造水保攔蓄工程1407座。治理后植被覆蓋率提高21.2%,治理區泥沙沖刷量減少70%。2000—2006年又治理小流域22條,治理面積152km2,每年減少水土流失量4.93萬t。

(6)航運。修水歷史上通航條件較好,木帆船曾上溯到上游段的渣津。后來由于公路交通日趨發達,沿河攔壩引水,航道淤淺堵塞,力口之港口設備落后,使修水于流水道沒有得到充分利用。2002年修水中上游交匯處再次攔河建起抱子石水庫大壩,使續航能力到此終止。修水下游永修河段航道基本保持不變,貨物運輸可經鄱陽湖進入長江。永修縣城至吳城河口30km的航道經1991年初整治后,已由ⅤI級提升至Ⅴ級。水上客運也是永修縣重要交通方式,2005年全縣水上客運量為14.6萬人次。

6.鄱陽湖

鄱陽湖古稱彭蠡澤、彭澤、彭湖。位于長江中下游右岸,江西省北部,為中國最大淡水湖。公元6世紀末7世紀初,因水域擴展到鄱陽縣境內,隋代稱為鄱陽湖,沿襲至今。湖泊成因系中生代末期燕山運動斷裂而形成地塹性湖盆,屬新構造斷陷湖泊。鄱陽湖水域遼闊,其水域、湖灘洲地,分別隸屬于沿湖11個縣(區),東為湖口、都昌、鄱陽3縣,南為余干、進賢、南昌、新建4縣,西為永修、德安、星子3縣,西北為九江市廬山區。鄱陽湖匯納江西省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以及博陽河、漳田河、清豐山溪、潼津河等河流來水,各河來水經鄱陽湖調蓄后,于湖口注入長江。

鄱陽湖是吞吐型、季節性淡水湖泊,高水湖相,低水河相,具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線”的獨特形態。進入汛期,五河洪水入湖,湖水漫灘,湖面擴大,碧波蕩漾,茫茫無際;冬春枯水季節,湖水落槽,湖灘顯露湖面縮小,比降增大,流速加快,與河道無異。洪、枯水期的湖泊面積、容積相差極大,最大湖泊面積與最大容積比最小時高出幾十倍。湖面似葫蘆形,以松門山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寬淺,為主湖體;北部窄深,為入江水道區。湖南北最長173km,東西最寬74km,最窄處2.8km,平均寬18.6km,平均水深7.38m,岸線長l200km。湖盆自東向西。由南向北傾斜,湖底高程由10m降至湖口黃海基面以下1m。湖中有25處共41個島嶼,總面積103km2,島嶼率為2.5%。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1542mm,多年平均經湖口匯入長江的年徑流量為1468億m3

(1)水力資源。湖區地勢平坦落差小,為鄱陽湖水系地表徑流的集散地,蘊藏水力資源按鄱陽湖區38個縣(市、區)統計,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36.0萬kW,占全流域7.01%;相應年發電量7.47億kW·h,占全流域4.39%。

(2)風能資源。湖區風力資源豐富,年平均風速2.4~4.8m/s。從星子向鄱陽湖水域延伸,成為高值區,年平均風速3.5m/s以上,廬山、星子、棠蔭、康山全年各月平均風速都在3.0m/s以上,其中廬山有11個月大于4.0m/s,為風能資源豐富區。有效風能密度大于160W/m2,年平均有效風能達500kW·h/m2以上,適宜小型風力發電。

(3)水生物資源。一是浮游植物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有利于漁業生產。二是浮游動物主要有原生動物、輪蟲類、枝角類和橈足類。三是水生維管束植物是鄱陽湖水生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四是底棲動物主要有軟體動物門的腹足類(螺類)和瓣鰓類。分布廣,數量大。五是魚類是鄱陽湖最重要的經濟水生動物,多年產魚量0.96萬~3.16萬t。魚類的優勢種群是鯉科的鯉魚和鯽魚,約占魚量的50%。六是湖中分布有江豚,也曾發現白鰭豚,是國家二類和一類保護動物。

(4)鳥類資源。源湖區鳥類資源豐富,在水面、湖灘、草洲及湖濱分布的鳥類有37科l50種。鳥類因棲息條件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生態地帶性分布水面分布的鳥類代表種為游禽類的潛鴨、秋沙鴨、鸕、鷗類等。湖灘草鳥類主要為涉禽、游禽,如鶴類、鸛類、鷺類、小天鵝、雁鴨類、大鴇、董雞、白骨頂、斑魚狗等。每年冬季至次年春季枯水期,為候鳥越冬期。從10月份開始,各鳥陸續遷徙至鄱陽湖越冬,在洪水到來前的次年3月,又飛離鄱陽湖。1983年該地建立候鳥保護區,由于保護措施得力,鳥類數量逐年上升。

(5)治理開發。長期以來,由于大量圍墾,湖水面積、容積急劇減少。1998年特大洪災過后,江西省實施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的治水方略,高程20.09m時面積恢復到4078km2,相應容積達300.89億m3。由于對鄱陽湖實施綜合治理開發,湖區已建各類水庫1080座,總庫容12.6億m3。其中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23座,小型水庫1054座。防洪抗旱、航運養殖、血吸蟲防治等方面,取得巨大的綜合效益。

浩瀚的“五河一湖”,孕育了“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神奇紅土地上的人民,滿載了江西老表千百萬年的發展與遷變,奔騰向前,贛鄱之水翻騰著難以盡數的故事。如果說,五大河流源頭的第一滴水,就是母親河唱響的第一個音符;那么,五大河流沿途容納百川的氣度,則宛如一組優美的民樂合奏,婉轉悠揚;而當她白浪滔天、驚濤裂岸時,又猶同一曲雄壯的交響樂,震撼人心;最終,五大河流以一往無前的浩大氣勢,匯入無邊的鄱陽湖懷抱,則恰似一曲完美演繹的頌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寨县| 庆云县| 齐齐哈尔市| 彭州市| 延吉市| 阳曲县| 喀喇沁旗| 河西区| 南溪县| 渑池县| 六安市| 永平县| 邹平县| 乾安县| 台东市| 溆浦县| 深州市| 溆浦县| 南宁市| 大港区| 松原市| 山东省| 紫金县| 项城市| 光山县| 红河县| 怀仁县| 通化市| 土默特左旗| 治县。| 城固县| 松滋市| 六安市| 拜泉县| 安宁市| 镇巴县| 仁怀市| 桂林市| 石阡县| 安阳市| 西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