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水文化教育
- 李水弟 高週全主編
- 2308字
- 2021-10-22 23:19:20
序
“以 水 為 師”
我國大思想家老子的師父常樅,在他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眾弟子環侍左右。老子問師父:“老師!你還有最后的教示嗎?”常樅用極微細的聲音說:“你看牙齒和舌頭,哪個剛強?哪個柔弱?”老子說:“牙齒剛強!舌頭柔弱。”常樅緩緩打開嘴巴:“你看,我的嘴里還有什么?”原來常樅的牙齒已經完全掉光了,然而柔弱的舌頭依然存在。常樅用深邃無比的眼睛,最后看了老子一眼:“以水為師。上善若水,好好悟水,對你人生大有啟示!”
水是宇宙星際中神奇的物質,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水是哺育人類的母親,人類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與水息息相關。從一定意義上說,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認識水、順應水和治理開發水資源,從而推進文明進步的歷史。我們每天都離不開水,對水的珍惜與保護就是對生命、文化的珍惜和保護,水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因此,了解地球上水的來源、形態、位置、分類、循環、數量、開發、治理以及水與人類社會文明、國家民族的關系等,從而樹立科學的水觀念,人水和諧共處,是每一個地球人的必修課。
我們生活的陸地江河湖泊密布,陸地之外又有浩瀚無垠的海洋,大氣層中也漂浮著水汽云層,土壤中蘊含著地下水。那么,地球之水最初從何處而來?一種說法認為,宇宙大爆炸,星云演化形成了地球上的原生水,這被認為是地球之水的主要來源之一。地球的另一部分水應該來自無以數計的天外來客:隕石給地球帶來了水。而地球上無數生物體的氧化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水(稱為代謝水)也是地球之水的補充,破解水的來源之謎是人類對宇宙、地球和生物奧秘不斷探索過程。
人們對水的認識永無止境。純水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在自然界,水通常多是酸、堿、鹽等物質的溶液。水是一種可以在液態、氣態和固態之間轉化的物質,水的密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水的熱穩定性很強,具有很大的黏聚力和表面張力,普通的水因含有少量電解質而有較強的導電能力……人們對水的特性的研究,從微觀的分子結構分析,到洪流巨能的宏觀把握,使人類掌握水、利用水的能力得到發展,也促進了人類自身的發展。
遠古時代,人們擇水而居。縱觀世界歷史古代文明的發祥地無不與水息息相關。文化源地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化發生地,即古文明中心。一般認為,人類四大古文明中心分別是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西北部的古印度、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中心、黃河中下游的中華古文明。四大文明中心均位于亞熱帶和溫帶的大河流域,文化沿河流傳播和擴大影響。這些文明中心的形成和發展,足以證明文明的產生和傳播與水域以及水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華夏民族視黃河為母親河,它與長江等大江大河一起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我國人民在對江河湖泊的不懈治理與開發保護的過程中,所創造的水文明史是人類古代文明水平的重要標志。中國的水文明史內容十分豐富,建設了一流的工程,如都江堰、黃河大堤、京杭大運河、洪澤湖、海塘等等,無不是當時最早、規模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有些工程至今還在造福人類。創造了一流的技術,如壩工技術、埽工技術、船閘技術、水碓、水磨、水排、水硙、水轉大紡車、轆轤等水力機械,有些至今仍在世界各地沿用。形成了一流的理論,如《管子·度地》、賈讓三策、泥沙理論、水循環理論,水文測驗、降雨觀測、泥沙測驗以及流速、流量概念等,可以說從古至今中國在世界上都保持著領先地位。擁有一流的治水專家,如大禹、孫叔敖、西門豹、李冰父子、王景、范仲淹、王安石、郭守敬、潘季馴、李儀址等均是當時世界水利先進水平的杰出代表。治水活動不僅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也為中華民族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21世紀人類生存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是嚴重的水資源危機。我國的“水”存在兩大主要問題:一是水資源短缺,二是水污染嚴重。我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而日趨嚴重的水污染,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嚴重威脅到城鄉居民的飲水安全和健康。可以說,水資源危機將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水利建設,大力實施治水工程。淮河、黃河、長江、運河、遼河、松花江、珠江等七大流域都先后進行規劃治理。不論筑壩防洪發電,修堰引水灌溉,水土保持治理、水污染防治、水利經營管理等,國家參與程度、群眾動員人數和總投資額,都遠遠超過了歷代,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建設了一批世界級的水利工程,如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在新形勢下,我國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治水思路,建設以人為本的民生水利,人水和諧的生態水利,突出節約保護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水利,統籌兼顧的協調發展水利,改革體制機制和法制建設的創新水利,堅持現代化方向的現代水利。現代治水思路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發展觀在中國水利事業中的具體體現,是有效解決我國水資源問題,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涵蓋了水利發展和改革的各個方面,具有堅實的實踐基礎、鮮明的時代特征和豐富的科學內涵,必將指導我國水利事業又好又快地向前發展。
中華民族長期的治水活動,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塑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水文化。水文化是中華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水文明是生態文明的基礎,深入理解水文明的內涵,大力開展水文化教育,積極推進水文明建設,以波瀾壯闊的水利實踐為載體,弘揚優秀文化傳統,豐富和提升水文明水平,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需要,也是推進我國水利事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014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