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文地質學原理
- 喬長錄 程建軍等編著
- 2403字
- 2021-10-22 18:40:56
2.4 水文循環的水量平衡
2.4.1 水量平衡的概念
地球上的水不會輕易散失到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間去,宇宙空間的水分也很少能夠來到地球上,地球上水的總量可以看成一個不變的常量。但對于任意一區域或任意一水體而言,任意一時段的水量則可以是不同的,有增加或減少的變化。水在循環過程中,遵循宇宙間普遍存在的物質不滅定律和質量守恒定律,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滅失,總量保持不變。由此即可得到水量平衡的概念,或稱水量平衡原理[26]。
水量平衡是指任意區域在任意時段內,其收入水量與支出水量的差額,必然等于其蓄水量的變化量。
2.4.2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根據水量平衡原理,對于任意區域在任意時段內,有

式中 I——時段內的收入水量;
O——時段內的支出水量;
ΔS——時段內區域蓄水量的變化量。
式(2.1)為水量平衡方程的最基本形式。對于具體區域,可以細化式(2.1)中I和O項,列出具體的水量平衡方程式。假定一任意選定區域,沿該區域邊界取垂直柱體,其上界為地表,下界為位于某一深度的與更下層無水分交換的底面。設該柱體在時段t1~t2內水量收入項有:時段內降水量P,時段內水汽凝結量E1,時段內地表徑流流入量Rs1,時段內地下徑流流入量Rg1和時段內人工補水量q1。水量支出項有:時段內的蒸散量E2,時段內地表徑流流出量Rs2,時段內地下徑流流出量Rg2和時段內人工取水量q2。時段開始t1時的蓄水量為S1,時段結束t2時的蓄水量為S2。據此可列出該柱體在時段t1~t2內的水量平衡方程:

因為推導式(2.2)時,劃定的區域和選定的時段均是任意的,所以其具有普遍意義,故稱為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隨著觀測手段和試驗方法的不斷發展,水量平衡研究也愈加詳盡。如對上述閉合柱體分為若干個層次,分層研究水量的收支情況,建立各層的水量平衡方程,則研究成果將會更加細致和精確。
2.4.3 流域水量平衡方程
假定任意一流域為一閉合流域,即流域的地面分水線和地下分水線相重合,該流域與相鄰流域無水量交換,即地表徑流流入量Rs1=0,地下徑流流入量Rg1=0,則通用水量平衡方程(2.2)可改寫為

若流域內的河流切割足夠深,地下水流入河流并與地表水一起流出流域出口斷面,則地表徑流流出量和地下徑流流出量之和(Rs2+Rg2)可以用流域總徑流量R表示,即R=Rs2+Rg2;水分蒸散E2與水汽凝結E1為一相反的過程,兩者水量之差(E2-E1)可用有效蒸散量E表示,即E=(E2-E1);人工補水量和取水量之差(q2-q1)可用人工凈取水量q表示,即q=q2-q1;時段內的流域蓄水變化量可用ΔS表示,即ΔS=S2-S1。據此,則式(2.3)可寫為

這就是流域水量平衡方程。
若研究時段為多水期,則ΔS為正值,表示流域內的降水P消耗于徑流R、蒸散E和人工取水q外,還有水量盈余,增加了流域內的蓄水量;若為少水期,ΔS為負值,表示徑流R、蒸散E和人工取水q不僅消耗了全部的降水量P,而且還消耗了部分流域蓄水量。
當研究時段相當長時,必然包含多水期和少水期。如果研究區域是純自然流域,即不存在人工取水,則q接近于0。這種情況下,在多年期間,ΔS有正有負,而多年平均情況下ΔS則趨近于0。因此,流域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式為

式中 ——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
——流域多年平均蒸散量;
——流域多年平均徑流量。
若式(2.5)兩邊同時除以,則得

令α=,β=
,則

式中 α——多年平均徑流系數,表示降水量中轉化為徑流量的比例;
β——多年平均蒸散系數,表示降水量中消耗于蒸散而轉化為水汽的比例。
式(2.7)表明,流域多年平均條件下,徑流系數與蒸發系數之和等于1。當兩個變量之和為定值1時,一個變量的值大必然伴隨著另一個變量的值小。因此,α和β綜合反映了一個地區氣候的干濕狀況。干燥地區蒸散系數大,徑流系數小,說明降水多數消耗于蒸散而產生徑流少,水分不足。濕潤地區蒸散系數小而徑流系數大,說明降水多數產生徑流,而消耗于蒸散的量少,水分豐沛。由此可見,α和β可以用來作為地區干濕程度的衡量指標。例如,我國黃河流域α=0.15,長江流域α=0.51,表明長江流域比黃河流域濕潤,水資源豐富。
應說明的是,如果流域的地上分水線和地下分水線不重合,即流域為非閉合流域,則存在與相鄰流域的地下水交換。與外流域的這種地下水交換量,對于大流域的水量平衡影響不大,而對于小流域和特殊流域,如喀斯特地區的影響不容忽視。在建立水量平衡方程時,應考慮在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式中增加相應的項,以反映該流域與相鄰流域的地下水交換量。當流域內存在跨流域調水時,也應考慮在水量平衡方程式中增加相關項,予以反映。
2.4.4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
地球表面有大陸和海洋兩大基本單元,可以依據通用水量平衡方程,首先分別建立海洋和陸地的水量平衡方程,然后再將它們合并為全球水量平衡方程。
對于任意時段的全球海洋,有

式中 Po——海洋上的降水量;
R——陸地流入海洋徑流量;
Eo——海洋上的蒸發量;
ΔSo——海洋蓄水量的變化量。
式(2.8)即為任意時段海洋水量平衡方程。
若是多年平均情況,則海洋水量平衡方程式為

對于任意時段的全球陸地,有

式中 Pc——陸地上的降水量;
Ec——陸地上的蒸散量;
ΔSc——陸地蓄水量的變化量。
式(2.10)即為任意時段的陸地水量平衡方程。
若是多年平均情況,則陸地水量平衡方程式為

式(2.8)~式(2.11)中,R均是指由全球陸地流入海洋的徑流量;Po和Pc之和為全球降水量P,即P=Po+Pc;Eo和Ec之和為全球蒸散量E,即E=Eo+Ec。若考慮全球多年平均情況,將式(2.9)和式(2.11)相加,則得到多年平均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為

此式表明,全球的降水全部用于全球的蒸散。
在式(2.12)中,沒有體現徑流R,原因在于從全球角度看,R是全球水文系統內部水量的轉換,它的發生并未引起全球水量的變化。從全球水文系統整體來看,R既不是水量的收入項,也不是水量的支出項,對全球的水量平衡無任何影響,故不會在全球水量平衡方程中體現出來。
據估算,全球海洋平均每年有505萬億m3的水蒸發到大氣中,而降水量約為458萬億m3,海洋區域降水量比蒸發量少47萬億m3,這與陸地注入海洋的徑流量相等(表2.5),說明全球的總水量是保持平衡的。
表2.5 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資料來源:管華,2010年,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