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文地質學原理
- 喬長錄 程建軍等編著
- 2105字
- 2021-10-22 18:40:56
2.2 地球中水的循環
地球各部位(層圈)的水是相互聯系的,處于不斷相互轉換之中。各層圈水分不斷交換的過程,稱為水循環(Water Cycle)。
根據水循環所涉及圈層的不同,可將地球中的水循環分為地質循環(Geologic Cycle)和水文循環(Hydrologic Cycle)兩種類型。
2.2.1 地質循環
地質循環(Geologic Cycle)是指地球深部層圈的水與淺部層圈的水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圖2.1)。

圖2.1 水的地質循環示意圖
(資料來源:張人權,2011年;沈照理,1985年)
Ⅰ—海洋水;Ⅱ—沉積蓋層;Ⅲ—地殼的結晶巖;Ⅳ—地幔;Ⅴ—巖漿源;Ⅵ—大陸冰蓋;1—來自地幔源的初生水;2—返回地幔的水;3—巖體重結晶脫出水(再生水);4—沉積成巖時排出的水;5—封存于沉積物中的埋藏水;6—熱重力和化學對流有關的地殼內循環;7—海陸內部的蒸散和降水(小循環);8—海陸之間的蒸散和降水(大循環);9—地下徑流;10—地表徑流
火山噴發及洋脊熱液“煙囪”將水從地幔帶到地殼淺表、地表、大氣和海洋(圖2.1中的1),地殼淺表的水通過板塊俯沖帶進地幔(圖2.1中的2),是最直觀的水分地質循環。來自地幔的水稱為初生水,據估計,每年逸出的初生水量約為2×108m3[21]。
另一種水的地質循環發生在成巖、變質和風化作用過程中。礦物中的水脫出,轉化為自由水(圖2.1中的3),稱為再生水;自由水可轉化為礦物結晶水或結構水。沉積成巖時,也將排出水(圖2.1中的4),或埋存在沉積物中(圖2.1中的5),后者稱為埋藏水[21,24]。
查明水的地質循環,有助于分析地殼淺表和深部各種地質作用,對于尋找礦產資源、預測大尺度環境變化和深部地質災害等,均有重大意義。
2.2.2 水文循環
水文循環(Hydrologic Cycle)是指地球淺部層圈中的水在淺部層圈內的相互轉化過程,即大氣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
太陽輻射和地球引力是水文循環的一對驅動力。地球淺部層圈中的各種水體,在太陽輻射作用下,不斷地蒸散(蒸發和散發或蒸騰)變成水汽進入大氣圈,并隨氣流的運移輸送到全球各地,在一定的條件下氣態水凝結,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形成降水。降落到陸地的降水,部分被植被、地表低洼帶和包氣帶截留,最終以蒸散的形式再進入大氣圈,繼續上述過程;部分轉換為地表和地下徑流沿江河回歸大海或湖泊,再重復上述過程。降落海洋的降水,通過蒸發轉換再返回大氣(圖2.2)。

圖2.2 水文循環示意圖
水文循環的上限大致可達地面以上16km的高度,即大氣的對流層;下限可達地面以下平均2km左右的深度,即地殼中空隙比較發育的部分。
地球淺部層圈的水之所以能夠形成水文循環而循環往復,這是因為,一方面地球淺部層圈的水,在常溫下能夠實現液、氣和固三態的轉化;另一方面,太陽輻射和地球引力為水文循環提供了一對驅動力。太陽輻射促使水分蒸散、空氣流動、冰雪融化等,它是水文循環的能源;地球引力則是形成降水、水分下滲和徑流回歸海洋的動力。
根據水文循環的整體性與局部性(或循環路徑),可以將水文循環分為大循環(外循環)和小循環(內循環)。小循環又可分為陸陸小循環和海海小循環。所謂大循環(外循環)是指在海陸之間的水分交換過程;而小循環(內循環)則指陸地或海洋本身范圍內的水分交換過程。
依據水文循環的研究尺度,又可將水文循環分為全球水文循環、流域(區域)水文循環和“水-土-植系統”水文循環。
參與水文循環的各種水體,交替更新的速度差別很大。大氣水的循環更新周期僅為8天,每年平均更新約45次。河水循環更新周期平均為16天,每年更新約23次。湖水循環更新周期平均為17年。海洋水循環更生周期為2500年[2,25]。地下水的循環再生周期大于河湖水;土壤水為1年到數年;交替迅速的淺部地下水為數年,交替緩慢的深部地下水,從數百年到數萬年不等。表2.4給出了各種水體循環更新的周期。
表2.4 各種水體循環更新的周期

水文循環對于保障生態環境以及人類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其意義如下。
(1)水通過不斷地循環轉化,使水質得以凈化、水量得以更新再生,形成巨大的、可以重復使用的水資源,使人類獲得永不枯竭的水資源。
(2)水文循環是眾多物質循環中最重要、最活躍的物質循環,不僅是水資源可再生的根本原因,而且是地球上生命生生不息,能千秋萬代延續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3)形成一切水文現象,調節氣候,維持生態平衡。
通過蒸散進入大氣的水汽,是產生云、雨和閃電等現象的主要物質基礎。蒸散產生水汽,水汽凝結成固態或液態的水(雨、雪、霜、露、雹),吸收或放出大量潛熱。空氣中的水汽含量直接影響氣候的濕潤或干燥,調節地面氣候。
(4)形成各種地貌、塑造地球表面。
降水形成的地表徑流,沖刷和侵蝕地面,形成溝溪江河;水流搬運大量泥沙,可堆積成沖積平原;滲入地下的水,溶解巖層中的物質,富集鹽分,輸入大海;易溶解的巖石受到水流強烈侵蝕和溶解作用,可形成巖溶等地貌。
由此可見,水文循環和地質循環是很不同的自然界的水循環。水文循環通常發生于地球淺部層圈中,以自由態H2O分子形式存在和轉化,通常循環更替速度快,對地球的氣候、水資源、生態環境等影響顯著,與人類的生存環境有著直接的密切關系,是水文學與水文地質學的研究重點。而水的地質循環發生于地球淺部層圈與深部層圈之間,循環速度緩慢,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與合成,其對于認識地球的起源、地質演化及地球演化過程中水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 混凝土施工
- CHINA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 2017(中國水資源公報2017英文版)
- 漳衛南運河年鑒(2015)
- 內陸干旱區平原水庫節水及周邊土壤鹽漬化防治
- 福澤荊楚 水潤京華:湖北南水北調工程·綜合管理卷
- 中國水旱災害公報2014
- 工地社會:引洮上山水利工程的革命、集體主義與現代化
- 水資源綜合管理
- CHINA WATER DEVELOPMENT REPORT 2015 (2015中國水利發展報告 英文版)
- 預算員實訓
- 變化環境下流域水資源演變及其歸因研究
- 流域水文循環模擬中蒸散發估算方法研究(中國水科學青年英才專著系列)
- 水資源短缺條件下灌區種植結構調整研究
- 區域水資源水環境保護理論與實踐
- 中國水利水電工程移民安置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