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文地質學原理
- 喬長錄 程建軍等編著
- 878字
- 2021-10-22 18:40:55
2.1 地球中水的分布
地球是一個富水的行星。地球各個層圈,從地球淺部層圈(大氣圈至地下數千米范圍)直到地球深部層圈(地殼下部、地幔和地核),都存在水。
地球淺部層圈的水大多以集合體的形式存在,例如,大氣中的水汽,地表的河流、湖泊、海洋、沼澤、冰川和地下水。這種水的集合體稱為水體。地球淺部層圈各種水體組成的具有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稱為地球水圈。
關于地球中水的起源曾有多種假說,目前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地球形成時便有大量的水,地球淺部層圈的水(包括大氣、海洋、河湖中水以及地下水)是原始地殼形成以后,在整個地質時期從地球內部不斷逸出而形成的[1,2,5]。
2.1.1 地球淺部層圈中水的分布
地球淺部層圈中賦存有大氣水、地表水、地下水、生物體及礦物中的水。這些水均以自由態H2O分子形式存在,以液態為主,也呈氣態與固態存在。地球淺部層圈中水量總計為138.6×1016m3。其中,咸水占97%以上,淡水不到3%。淡水中,固態水(冰川、永久積雪等)約占70%,其余30%是液態水。液態淡水中,地下水量約占99%。具體見表2.1~表2.3。
表2.1 地球淺部層圈中水的數量及分布(一)

續表

注 表中未包括巖石圈礦物結合水。
表2.2 地球淺部層圈中水的數量及分布(二)

注 表中未包括巖石圈礦物結合水。
表2.3 地球淺部層圈中淡水的數量及分布

注 表中未包括巖石圈礦物結合水。
2.1.2 地球深部層圈中水的分布
地球深部層圈中,水的存在形式與地殼淺表不同,水量也遠遠超過淺表。地球深部層圈中的水主要以兩種形式存在:礦物中的水(以H2O形式存在的結晶水,以H+、OH-及O2-形式存在的結構水)以及超臨界狀態水。高溫和高壓使水達到超臨界狀態時(tc=374℃,pe=22.1MPa),氫鍵裂解,水以H+、OH-及O2-形式存在。超臨界狀態水,熱容高,溶解能力強,與超臨界狀態CO2共同構成超臨界流體,對深部地質作用(成巖、成礦、地質構造演化、地震與火山噴發等)有重要影響,是當代水文地質學的研究前沿[19-21]。當軟流層的巖漿沿通道上升,溫壓降低時,氫、氧離子將結合為自由態的水而析出[21]。
不同學者對地幔中的水量估計差別很大:有的得出,下地幔水量為海水的50倍[22];有的估算,地幔水量約為海水的15倍[20,23],根據實驗結果判斷,地幔所含水量遠較一般估計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