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成果報告(下冊)
- 山西省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編著
- 4126字
- 2021-10-22 18:34:55
2.3 普查技術路線與工作流程
2.3.1 土壤侵蝕
2.3.1.1 普查技術路線與工作流程
土壤侵蝕普查綜合應用野外分層抽樣調查、遙感解譯、模型計算等多種技術方法和手段進行。主要工作環節包括資料準備、野外調查、數據處理上報、土壤侵蝕現狀評價四部分。土壤侵蝕普查技術路線見圖2-1,土壤侵蝕普查工作流程見圖2-2。
2.3.1.2 野外調查單元布設
1.布局設計
野外調查單元由國務院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國普辦)統一按網格布局確定,根據網格大小劃分為四層:第一層網格為40km×40km,代表縣級區域;第二層網格在第一層的基礎上劃分為10km×10km,代表鄉級區域;第三層網格在第二層的基礎上劃分為5km×5km,稱為控制區;第四層網格在第三層的基礎上劃分為1km×1km,稱為基本調查單元。以基本調查單元為基礎,按4%密度進行均勻抽樣,即抽取每個第三級控制區(5km×5km)位于中心的1km×1km網格,即為野外調查單元。實際操作時只確定中心網格的中心經緯度,依據該經緯度計算1:1萬地形圖圖幅編號,然后在該圖幅的中心位置勾畫調查單元;如果是山丘區,選擇與地形圖中心網格相連的面積0.2~3km2的小流域;如果是平原區,選擇地形圖中心網格。
依據全國1:400萬土地利用圖,在冰川、永久雪地、沙漠、戈壁、沼澤、大型湖泊、水庫等區域不布設野外調查單元。

圖2-1 土壤侵蝕普查技術路線圖

圖2-2 土壤侵蝕普查工作流程
2.布局原則
水蝕野外調查單元在水蝕區和水蝕、風蝕交錯區布設,在4%抽樣密度設計基礎上再間隔抽樣,縮減為1%密度布設。以縣為單位,如果位于平原區、城區或1%密度抽樣數量超過50個調查單元,按0.25%密度布設;在面積較大的縣,布設的野外調查單元總數不超過50個。風蝕野外調查單元在風蝕和水蝕交錯區以0.25%密度布設野外調查單元,在風蝕區以0.0625%密度布設野外調查單元。
3.野外調查單元數量
按照以上野外調查單元布局設計和原則,根據國普辦下發的《關于下達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況普查土壤侵蝕野外調查單元數量與分布的通知》(國水普辦〔2010〕105號),山西省共布設水蝕野外調查單元1168個,風蝕野外調查單元36個。
2.3.1.3 主要工作環節
1.資料準備
普查資料包括:土地利用圖、遙感影像、土壤圖、1∶5萬數字線劃圖 (DLG)、1∶1萬地形圖、氣象數據、全國土壤侵蝕普查野外調查單元分布地形圖圖幅號和野外調查單元工作底圖等。
國普辦負責收集土地利用圖、遙感影像、土壤圖、1∶5萬數字線劃圖 (DLG),布設全國土壤侵蝕普查野外調查單元,確定全國土壤侵蝕普查野外調查單元分布地形圖圖幅號。
省級普查機構負責收集涉及縣 (市、區)的日降水量和風速、風向數據,以及野外調查單元所在的1∶1萬地形圖,建立普查數據存儲目錄、制作野外調查單元工作底圖。
2.野外調查
野外調查工作由縣級普查機構負責完成。主要包括:實地到達野外調查單元、在省級普查機構下發的調查單元工作底圖上勾繪地塊邊界、填寫野外調查表、拍攝景觀照片、回室內整理野外調查成果等。
3.數據處理上報
數據處理上報是對野外調查單元調查數據進行處理與上報,由省、縣兩級普查機構完成。縣級普查機構負責整理上報水蝕和風蝕野外調查表(紙質和電子)、水蝕野外調查清繪圖、景觀照片等。省級普查機構負責審核縣級普查機構上報的數據、匯總野外調查單元水土保持措施、數字化野外調查成果圖、建立地塊屬性表,并按照規定格式上報國普辦。
4.土壤侵蝕現狀評價
土壤侵蝕現狀評價由國普辦負責完成。通過國普辦收集到的土地利用圖、遙感影像、土壤圖、1∶5萬數字線劃圖 (DLG)和省、縣兩級普查機構獲得的氣象數據、水蝕和風蝕野外調查指標,分別計算水力和風力侵蝕模型因子,根據模型計算土壤侵蝕量,并對侵蝕量匯總,進行土壤侵蝕現狀評價。
水力侵蝕和風力侵蝕根據模型計算的土壤侵蝕模數,依據《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判斷侵蝕強度,按照縣(市、區)、市、省、流域匯總侵蝕強度分級面積和流失量。
2.3.2 侵蝕溝道
2.3.2.1 普查技術路線與工作流程
侵蝕溝道普查以國普辦下發的2.5m分辨率遙感影像和1:5萬數字線劃圖(DLG)為主要信息源。省級普查機構負責完成侵蝕溝道提取,縣級普查機構承擔野外核查工作,流域普查機構負責組織完成流域內各省普查成果的審核、接邊、匯總工作。主要工作環節包括資料準備、溝道提取、野外核查、普查表填寫、數據匯總五部分。侵蝕溝道普查工作流程見圖2-3。
2.3.2.2 主要工作環節
1.資料準備
國普辦負責收集2.5m分辨率遙感影像和1∶5萬數字線劃圖 (DLG)并下發各侵蝕溝道調查省份。
2.溝道提取
省級普查機構以2.5m分辨率遙感影像和1∶5萬數字線劃圖 (DLG)為數據源,在完成溝道辨識的基礎上嚴格按照提取要求進行溝道面積、溝道長度、溝道縱比、起訖經緯度等指標的提取工作,生成侵蝕溝道解譯矢量圖,建立侵蝕溝道GIS空間信息數據庫。流域普查機構負責完成對省級普查機構侵蝕溝道解譯矢量圖的抽查工作。
3.野外核查
省級普查機構打印套有侵蝕溝道解譯矢量圖的紙質影像圖,并標注相應野外核查指標數值,交由縣級普查機構進行現場驗證。根據實際情況,縣級普查機構對侵蝕溝道的真實性、長度或起訖經緯度指標進行驗證。
4.普查表填寫
侵蝕溝道內業提取結果經流域普查機構抽查和縣級普查機構野外核查驗證合格后,省級普查機構嚴格按照侵蝕溝道普查表P505填表要求填寫普查成果。
5.數據匯總
省級普查機構將普查成果上報流域普查機構,提交成果包括省級侵蝕溝道普查報告、侵蝕溝道解譯矢量圖和侵蝕溝道普查匯總表。流域普查機構在完成省際解譯矢量圖接邊的基礎上對流域內各省普查成果進行匯總,向國普辦提交流域普查成果,包括侵蝕溝道普查報告、侵蝕溝道解譯矢量圖和侵蝕溝道普查匯總表。國普辦組織相關專家對普查成果進行審查。

圖2-3 侵蝕溝道普查工作流程
2.3.3 水土保持措施
2.3.3.1 普查技術路線與工作流程
水土保持措施普查(不含水土保持治溝骨干工程普查)工作,以縣級行政區劃單位為單元(即將分布在一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的各類水土保持措施分別打捆匯總得到整個縣級行政單位的各類水土保持措施數據),由縣級普查機構組織實施各個指標數據的采集,經地市級、省級普查機構對數據的合理性進行復核論證后上報國普辦。主要工作環節包括資料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審核、成果匯總四部分。水土保持普查技術路線與工作流程見圖2-4。
水土保持治溝骨干工程普查工作,由縣級行政區劃單位組織開展,采取資料查閱和現場調查的方法獲取各項普查指標的數據,經地市級、省級普查機構對數據的合理性進行復核論證后上報國普辦。
2.3.3.2 主要工作環節
1.資料收集
縣級普查機構全面收集2010年的水利及林業、農業等部門的年鑒,2011年水利工作 (水土保持工作)及林業、農業等部門的統計資料,專題調查資料,水土保持工程及相關行業工程的設計、建設和驗收資料。

圖2-4 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技術路線與工作流程
[注:圖中(1)、(2)、(3)、(4)分別為水土保持措施普查的資料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審核、數據匯總4個工作環節,其中(2)中也包含縣級數據復核]
2.數據分析
按照水土保持措施與治溝骨干工程分別進行數據分析。
(1)水土保持措施。以查閱水利年鑒水土保持資料為主,參考林業、農業等部門的年鑒以及統計資料、專題調查資料、工程設計與驗收資料,對水利年鑒中水土保持措施的數量、分布進行分析,并結合野外實際考察等方式核實水土保持措施數據,即縣級普查機構通過對水利、林業、農業的年鑒、年度統計報表、工程設計與驗收資料等綜合分析,獲取各項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指標的數量、分布。其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包括梯田、壩地、其他基本農田、淤地壩、坡面水系工程和小型蓄水保土工程)數據主要來自水利(水土保持)、農業部門的資料,植物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林、經濟林和種草)數據主要來自水利、林業、農業等部門的資料。
(2)水土保持治溝骨干工程。采取查閱資料和現場調查的方法獲取水土保持治溝骨干工程各項普查指標的數據。其中,治溝骨干工程名稱、所屬項目名稱兩項指標,通過查閱工程設計審批文件和工程所屬項目立項審批文件獲取(如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批文);控制面積、總庫容、壩高、壩頂長度四項指標,通過查閱工程設計和驗收資料獲取;已淤庫容通過實測治溝骨干工程壩前淤泥厚度,并結合工程設計時的“水位—庫容關系曲線”獲得;地理位置(經度、緯度)采用手持GPS現場測定(或通過大比例尺地形圖、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查找得到);照片采用數碼照相機現場拍攝。對于建設較早、沒有設計審批文件和驗收文件的治溝骨干工程,主要通過實地測量得到壩高、壩頂長度和控制面積三項指標,通過實地調查獲得工程名稱指標,通過同類地區典型治溝骨干工程類比推算得到總庫容,所屬項目名稱可以填寫“其他”。
3.數據審核
數據審核分為地市級審核和省級審核,分別由地市級普查機構和省級普查機構負責完成。
(1)地市級審核。地市級普查機構采取會審的方式對縣級普查機構復核后上報的普查數據進行全面論證。會審由地市級普查機構組織,成立由水利、林業、農業等相關行業的管理人員和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各類水土保持措施的數量與分布的真實性、合理性進行審查。會審可以采用將普查數據與已經掌握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核對,或根據已有的實測數據進行分析,或通過野外考察驗證等方式來論證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數據的合理性。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數據經論證通過后,方可進行數據匯總。
(2)省級審核。省級普查機構采取會審的方式對地市級普查機構核查后上報的普查數據進行全面論證審核。會審由省級普查機構組織,成立由水利、林業、農業等相關行業的管理人員和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各類水土保持措施的數量與分布的真實性、合理性進行審查。會審可以采用將普查數據與已經掌握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核對,或根據已有的實測數據進行分析,或通過野外考察驗證等方式來論證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數據的合理性。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數據經論證通過后,方可進行數據匯總。
4.成果匯總
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數據匯總包括省級匯總和全國匯總,分別由省級普查機構和國普辦負責完成。省級普查機構負責匯總本轄區各縣級行政單位的普查數據,編制省級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匯總表,上報國普辦,同時按照普查要求錄入數據庫進行上報;國普辦匯總全國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數據,建立全國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數據庫。
為反映各類水土保持措施在行政區劃單位和大江大河流域的分布與數量,在數據匯總時,省級和全國均從行政區劃和大江大河流域兩個方面分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