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成果報告(下冊)
- 山西省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編著
- 1249字
- 2021-10-22 18:34:55
2.2 普查對象與內容
2.2.1 普查對象及范圍
1.土壤侵蝕
山西省的土壤侵蝕普查對象包括水力侵蝕和風力侵蝕兩種類型。按照《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 190—2007)規(guī)定的土壤侵蝕區(qū)劃,水力侵蝕普查范圍為北方土石山區(qū)和西北黃土高原區(qū),涉及全省11個市的119個縣(市、區(qū));風力侵蝕普查范圍為沙地風沙區(qū),涉及朔州市的朔城區(qū)、平魯區(qū)、右玉縣,忻州市的河曲縣、偏關縣、五寨縣、神池縣,大同市的新榮區(qū)、左云縣,共3個市的9個縣(區(qū))。
2.侵蝕溝道
侵蝕溝道的普查對象是指因水土流失尤其是溝蝕而形成的溝道,不包括其他類型的溝道。按照《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規(guī)定的土壤侵蝕區(qū)劃,侵蝕溝道普查范圍為西北黃土高原區(qū)的高塬溝壑區(qū)和丘陵溝壑區(qū),涉及6個市的39個縣(市、區(qū)),其中高塬溝壑區(qū)涉及3個市的16個縣(市),丘陵溝壑區(qū)涉及4個市的23個縣(市、區(qū)),見表2-1。
表2-1 西北黃土高原山西省侵蝕溝道普查范圍

3.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保持措施的普查對象是指為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不包括耕作技術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基本農田(包括梯田、壩地和其他基本農田)、淤地壩、坡面水系工程和小型蓄水保土工程等;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林、經濟林、種草和封禁治理等。水土保持措施的普查范圍為全省11個市的119個縣(市、區(qū))。在普查中,對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中的治溝骨干工程進行重點詳查,其普查范圍為黃河流域,涉及10個市的81個縣(市、區(qū)),見表2-2。
表2-2 山西省水土保持治溝骨干工程普查范圍

2.2.2 普查對象上下限
依據(jù)普查成果形式,對土壤侵蝕、侵蝕溝道和水土保持措施三種普查對象分別設定了上下限,見表2-3。
表2-3 水土保持情況普查對象上下限

2.2.3 普查內容及指標
2.2.3.1 土壤侵蝕
土壤侵蝕普查內容包括調查土壤侵蝕影響因素(主要為氣象要素、地形、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等)的基本狀況,評價土壤侵蝕的分布、面積與強度,分析土壤侵蝕的動態(tài)變化和發(fā)展趨勢。具體普查指標如下:
1.水力侵蝕
水力侵蝕普查指標包括水力侵蝕區(qū)縣級行政區(qū)劃單位轄區(qū)內的典型水文站點的逐日降水量以及區(qū)域坡長坡度、土壤理化性質、土地利用、植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等。
2.風力侵蝕
風力侵蝕普查指標包括風力侵蝕區(qū)典型氣象站的風向與風速以及土地利用、地表濕度、地表粗糙度、地表植被狀況(主要為植被高度、郁閉度或蓋度,地表表土平整狀況、緊實狀況和有無礫石)。
2.2.3.2 侵蝕溝道
侵蝕溝道的普查內容包括溝道的位置、幾何特征等;普查指標包括侵蝕溝道的起訖經度、起訖緯度、溝道面積、溝道長度、溝道縱比等。
2.2.3.3 水土保持措施
1.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保持措施普查的指標包括基本農田(梯田、壩地、其他基本農田)、水土保持林(喬木林、灌木林)、經濟林、種草、封禁治理及其他治理措施的面積,淤地壩的數(shù)量與已淤地面積,坡面水系工程的控制面積和長度,以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點狀、線狀)的數(shù)量和長度。
2.水土保持治溝骨干工程
水土保持治溝骨干工程普查的指標包括治溝骨干工程名稱、代碼、控制面積、總庫容、已淤庫容、壩頂長度、壩高和所屬項目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