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世界聽懂中國
- 王冠
- 5389字
- 2021-09-27 17:06:00
第1章
南海,怎么變成一個“問題”的?
“南海仲裁”的西方媒體造勢
“我所聽說的黃巖島是人世間的一段傳奇。人們傳頌著這片神奇水域的故事,海闊天空,魚躍鳥飛。魚兒如此之多,大概夠一個村子的人永世永代捕撈和享用。然而,4年前某一天,一切都變了。中國人開始占據了黃巖島,并趕走了菲律賓人。我們決定去那里探訪?!?/p>
這段戲劇化的煽動性描述并不是一個神話探險故事的開場白,而是美國駐華記者從南海向全世界發出的報道。當時美國軍艦前腳剛離開南海,頗具“國際主義精神”的美國記者又不遠萬里來到菲律賓,租了一艘當地漁船,開始了自己的報道,配合著美艦的行動上演了一文一武的雙簧戲碼。
2016年7月11日,南海仲裁案“最終裁決”前一天,一篇名為《我們的漁船被中國阻截》(Our Boat Was Intercepted by China)的獨家重磅多媒體報道突然發布,該報道細致刻畫了《紐約時報》記者乘坐菲律賓漁船勇闖黃巖島的“不幸”遭遇,頃刻間在西方輿論界引起轟動。報道技術手段一流,用電影般的主觀視角鏡頭(POV)帶領觀眾“身臨其境”地領略了南海局勢的“劍拔弩張”,再配上實景錄音、字幕和旁白講述,如好萊塢電影一樣精準地調動了不明就里的讀者的感官和情緒。
記者在片中講述道,“經過20個小時的平靜的行駛,我們來到了離黃巖島1英里附近的海域”,此時畫面突然由夕陽西下的和諧海景切換成了一艘氣勢逼人的中國海監船,靜止圖片也變成了活動畫面,記者緊張地描述道,“一艘巨大的中國艦船出現了,它上面配有水槍,離我們距離如此之近,以至于我們強烈感受到大船造成的波浪對我們漁船的沖撞。中國艦船驅趕了我們1個小時,顯然要讓我們立刻離開。我們離開前,他們還拍照記錄”。此時記者出示了一張中方執法人員用相機“瞄準”菲律賓漁船的照片。
沒有被中國艦船撞擊,但被“強烈的波浪漣漪”沖擊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沒有來自魚雷、機關槍,甚至水槍的襲擊,就把中國海監人員用相機對準記者的畫面生生渲染成了武力威懾。
緊接著,故事落幕,評論登場。
“中國正在由一個經濟強國變為一個軍事強國。他們過去兩年一直在南海填海造陸。中國人拿出古代的歷史地圖證明南海屬于他們,但美國和菲律賓都不認同這種說法。美國和菲律賓的擔憂是中國將切斷每天往來南海的貿易航線?!弊詈?,《紐約時報》記者提及了返程路上遇到的幾名菲律賓漁民,“以前他們能捕到價值1000多美元的魚,現在卻只有幾百美元,很多人說,每次去黃巖島附近捕魚,中國人都會騷擾他們?,F在他們的收入都不夠付水電費,也不夠給自己的孩子們買玩具了”。整個報道的最后一幀“亮”了:畫面中是一個面容飽經滄桑的菲律賓漁民,他的神情有些堅毅,眼光意味深長,看罷讓人心生憐憫。故事至此,讓人油然而生一股“正義感”,不禁為菲律賓有這樣一個欺凌弱小的“霸道鄰居”感到義憤,更為國際仲裁即將還菲律賓“清白”而滿懷期待。一系列操縱情緒的描述方法果然奏效了。
在報道下面的留言中,名叫比爾·德拉曼(Bill Delamain)的美國網友說:“中國蹬鼻子上臉。中國想從世界貿易中獲益,自己卻不愿遵守任何承諾。如果你敲打他,他會用侮辱、欺壓和威脅的手段對付你?!倍硗庖粋€網名是保羅(Paul)的讀者說:“(海牙)常設仲裁法院的裁決是國際法的勝利,是公平的勝利,是和平的勝利。它對中國的恐嚇、威脅說不?!?/p>
稍有思辨精神的讀者不禁要問:這名勇敢而正義的記者既然如此關注漁民的生計,為何不從海南島租中國漁船出發,去中國聲索但被菲律賓或越南控制的島嶼感受一下那里的情況?首先,中國漁民作業被騷擾、中國海監船遭遇水槍伺候的場景在過去幾年時有發生;其次,美國把戰略觸角伸到中國家門口、在亞太駐軍十萬威懾,而中國在佛羅里達和得克薩斯南部沒有一兵一卒,誰在搞霸權?最后,《紐約時報》記者在南海問題上的敘事和每天在臺上念稿子的美國政府發言人有沒有本質區別?
《紐約時報》的這篇報道算得上是美媒在國家戰略安全議題上為政府“高級背書”的杰作了。而正是這些報道幫助西方在“南海仲裁”前的國際輿論戰中占得先機。“仲裁案”前后,中國所陷入的國際輿論環境之兇險為10年罕見。中國國家形象遭到西方政客、媒體和學界“組合拳”的輪番重擊?!澳虾W怨乓詠砭蛯儆谥袊薄爸俨镁褪且粡垙U紙”“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的中方表述被西方嘲諷為政治宣傳。我們越義正詞嚴,對方越不屑。一時間,西方輿論場上所謂十八般武藝輪番搬出,采訪報道、數據引用、民生故事,也有權威的專家解讀及政府表態,對中國的污化無所不用其極,如“蔑視國際法”“在南海擴張霸權”等。
美國官方、美國媒體、美國學界儼然組成了“美式外宣”組合拳,捍衛著美方立場,抹黑詆毀了中方立場。三者究竟如何巧妙互動?通過分析和研究,我們觀察到了三大特點。
美國媒體與美國政府立場一致度達90%
首先,我們根據報道所產生的一系列數字去看看西方媒體和政府之間的關系。參照美國知名學者喬姆斯基1988年所著《制造共識》(Manufacturing Consent)一書中的方法,我首先將中美雙方在南海問題上的觀點進行歸納匯總。
美方主要立場包括以下6個:
(1)菲律賓勝訴,中國敗訴。
(2)“南海仲裁”有國際法權威。
(3)中國在南海搞軍事、經濟擴張。
(4)九段線等中國南海主權聲索無效。
(5)中國不接受仲裁因此不守國際法。
(6)中國聲索面積過大,以大欺小。
中方主要立場包括以下6個:
(1)仲裁違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簡稱“《公約》”)精神,因此無效。
(2)中國按照《公約》第298條拒絕參加或承認仲裁。
(3)中國最早發現和管轄南海。
(4)《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法史實須得到尊重。
(5)美國未在《公約》上簽字。
(6)美國對中國的軍事遏制。
我在谷歌新聞搜索里鍵入“South China Sea”(南海)這幾個關鍵詞,并選取了排名前三十的美國媒體報道(見圖1-1)。這些報道集中在2016年7月11—13日這3天,而“南海仲裁”結果在7月12日公布。報道來源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傳統大報,《赫芬頓郵報》和Quartz等網絡媒體,專業新聞臺??怂闺娨暸_(FOX)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綜合電視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時代》和《外交》雜志以及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等智庫旗下媒體。

圖1-1 排名前三十的報道來自20家美國主要媒體
這里需要說明,本書一律使用谷歌新聞搜索作為新聞選取的工具。原因有三。首先,谷歌新聞搜索是全球訪問量最大、新聞庫存最多的新聞搜索之一。其次,根據谷歌官方聲明以及谷歌團隊跟本人的郵件二次確認[1],谷歌新聞和谷歌新聞庫所顯示的搜索內容是非個性化內容(unpersonalized search result),與每個人平時的瀏覽器歷史記錄、閱讀習慣無關。最后,谷歌新聞搜索排名依據至少13項算法,包括新聞平均長度、報道廣度、報道重要性、發行瀏覽量、新聞中獨家采訪實體的數量、新聞機構定期生產的新聞數量、機構的員工數量、機構的記者站點的數量、國際多樣性、突發新聞評分、寫作風格、讀者使用模式、輿論意見[2]。對于要堅持提供非個性化新聞搜索結果,谷歌的解釋是:“進行富有成效的對話和辯論需要每個人都能獲取相同的信息。”(Having a productive conversation or debate requires everyone to have access to the same information.)[3]的確,谷歌也提供個性化搜索結果(personalized search result),但這些內容位于不同的瀏覽窗口,且明確標注有“為你推薦”(Recommended for You)、“我的最愛”(My Favorites)等字樣。為再次驗證谷歌新聞顯示的是非個性化結果,我在沒有自己瀏覽記錄和不同IP地址的電腦上分別輸入同樣關鍵詞,后來還將服務器地址設在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顯示結果一致。
回到美國媒體對“南海仲裁”的報道分析[4]。我用了兩周左右的時間,逐字閱讀了所選的30篇文章,通過反復識別、歸類后統計如下。
美國媒體同美國官方立場一致的表述包括:(1)“菲律賓勝訴,中國敗訴”出現62次,如“對中國的全面指責”(sweeping rebuke of China)、“菲律賓大獲全勝”(overwhelming victory for the Philippines);(2)“中國在南海軍事、經濟擴張”出現53次,如“擴張主義的沖動”(expansionist impulses)、“瘋狂造島攻勢”(island building spree);(3)“九段線等中國南海聲索無效”出現48次,如“含混不清的地圖”(vaguely drawn map)、九段線無效(nine-dash line invalid);(4)“中國在南海以大欺小”出現35次,如“擴張主義的聲索”(expansive claims)、“中國在經濟上欺辱”(Chinese economic bullying);(5)“中國不遵守國際法”出現33次,如“國際法的法外分子”(International outlaw)和“蔑視仲裁”(in defiance of the ruling);(6)“南海仲裁擁有法律效力”出現27次,如“聯合國法庭”(United Nations Tribunal,注:聯合國后來專門發表聲明稱與此次仲裁無關)、國際司法系統(International justice system)。
美國媒體同中方立場一致的表述包括:(1)“仲裁法院無權裁決南海主權”出現8次,如“對主權沒有管轄權”(no jurisdiction to decide any issues of sovereignty);(2)“中國最早發現并管轄南?!背霈F7次,如“自古以來就是中方領土”(have been Chinese territories since ancient times);(3)“美國對華軍事圍堵”出現7次,如“美國與菲律賓重塑盟友關系”(US rebuilding ties with the Philippines);(4)“美國未在《公約》上簽字”(US has not ratified the UNCLOS) 出現5次;(5)“南海仲裁違背《公約》第298條精神”出現0次;(6)“《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二戰’后羅斯福幫中國收復南?!背霈F0次。最終,所選的美國媒體同美國政府立場一致的表述共計258次,同中方觀點一致的表述共計27次。兩者比例接近10︰1(見圖1-2和圖1-3)。

圖1-2 美國媒體有關南海的持不同立場報道的對比

圖1-3 美國媒體有關南海的持不同立場報道的占比
引述歐美專家分析是中國專家的5倍以上
美國媒體早已將單純的新聞主消息(news)和帶有傾向和觀點的評論(Op-Ed)分開。在新聞主消息中,編輯部和記者的立場預設往往通過精心選取的專家來實現。通過對這30篇報道引述專家的背景進行分析,我們又有很多發現。
30篇報道中采訪歐美專家共48人次,采訪中國專家共9人次,前者是后者的5倍以上(見圖1-4),歐美專家觀點大多與美國等西方政府趨同。這57名專家的信息及供職機構見表1-1。

圖1-4 所選媒體引用中西專家數量對比
表1-1 30篇文章引用專家名單列表

續表

續表

注:個別專家被不同媒體多次引述。
四大軍火商資助智庫CSIS
令人驚嘆的發現還在后面。這48人次西方專家中有14人次來自同一所智庫: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占比接近1/3(見圖1-5)。這個智庫大有來頭。作為美國保守派智庫的代表,CSIS的能量還遠不止向媒體輸送專家資源。早在2015年,CSIS獲取了美國數字地球公司(Digital Globe)的授權后,獨家發布了南海上空的偵察衛星拍攝到的南海諸島施工圖。圖片清晰到可以看見每一棟樓房、每一片綠地和每一艘作業的船舶。這些圖片展現了中國在2014—2015年在南海的活動。中國在自己的領土搞島礁建設無可厚非,但在西方輿論的敘事里,南海屬于“主權未定的爭議海域”,這些偵察衛星圖便成了所謂“中國軍事擴張”的重磅實錘。圖片發布后,西方民眾一片嘩然,美國主流媒體先后刊登轉載,“中國軍事威脅論”一時間鋪天蓋地。白宮和五角大樓也順水推舟表態譴責。CSIS的這個喂料成了西方輿論攻擊中國的重要撒手锏。

圖1-5 歐美專家供職機構
CSIS為何如此煞費苦心、不遺余力地制造“中國威脅論”?
在美國智庫的盈利模式中,政府及企業捐款是重要來源。根據CSIS網站信息,美國政府、日本政府和中國臺灣地區當局是CSIS的主要金主,而為CSIS捐款額度最高的十家美國企業中,洛克希德·馬?。↙ockheed Martin)、波音(Boeing)、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和諾斯洛普·格魯門(Northrop Grumman)這四大美國軍火商全部在列。而美軍使用這四大軍火商生產的艦艇和戰機在南海及亞太地區頻頻活動,比如:
2017年1月部署到西太平洋威懾南海的“亞力山卓”號攻擊型核潛艇由通用動力公司制造;
2017年7月飛越南海上空的B1-B“槍騎兵”戰略轟炸機和F-15戰斗機由波音公司生產;
2016年決定部署在韓國但雷達探測半徑已觸及中國軍事機密設施的“薩德”反導系統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制;
而格魯門公司研制的航母和網絡戰時代的高精尖技術也是美軍常用來對付中國的利器……
一個巨大的利益鏈浮出水面:先是CSIS等保守智庫發布直插南海腹地的偵察衛星圖,并喂料給媒體;媒體大肆報道并鼓吹“中國軍事威脅論”和“中國不守國際規則論”,引發輿情;白宮和五角大樓順勢強硬表態,并加強南海的“自由航行”和軍事部署,軍工企業拿到一個個大單后,再回過頭來游說國會、資助智庫,煽動新一輪“中國威脅論”。周而復始。
在“南海仲裁案”前后,美國的政府話語、學術話語、媒體話語多管齊下,雖然響度、音調、音色各有不同,但在西方輿論場里互相放大,余音繚繞。美國話語塑造“南海仲裁”輿論的這套猛烈組合拳,值得我們認真剖析和思考。
最后我想說,中國在南海對外傳播上的確還有提升的空間,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不論我們如何做、如何說,西方主流輿論場對中國表述有一堵天然的“隔音墻”,將大部分“異端”聲音拒之門外。而這堵墻里面卻是一個設施齊全的“回音室”(echo chamber),各種版本和敘事體裁的“中國威脅論”在里面交相呼應。這個“回音室”深藏不露卻又無處不在。畢竟,驗證一個原本就相信的觀點比接受一個相反的觀點要容易得多。很多西方傳播學者認為,在特朗普時代的美國,“回音室”效應愈發顯著。谷歌等搜索引擎、臉書等社交媒體、聲破天(Spotify)等音樂軟件都不斷完善著“個性化算法”技術(personalization algorithm),根據用戶收聽收看習慣推送個性化內容。而當人們取消關注某人或點擊“不喜歡”鍵后,一些人或事就被慢慢“過濾出”他們的生活。久而久之,大多數人只愿去獲取能印證自己觀點的信息。偶爾穿透“隔音墻”的聲音比如“美國曾借軍艦幫中國收復南沙群島”,會顯得如此異類,很快成為群起攻之的靶子。當“隔音墻”內有人支持這些不同觀點,很快就會被扣上“熊貓馬屁精”(panda hugger)、“中國同情者”(China sympathizer)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