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新時代創業者需要用創業者精神鑄就靈魂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經濟社會形勢做出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判斷: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二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我們將迎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則蘊含著創新創業在促進產業發展方面的巨大前景。
創新創業是社會進步的基石,是國家興旺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鑒于創業是基于需求驅動的一種行為,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無論是創新創業的實踐,還是創新創業教育,都必須順勢而為,實現正確定位和有效調整,以滿足“新時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標”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需求。
新時代呼喚創業者,創業者弄潮新時代。客觀上看,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創新創業已經成為當今中國的最大亮點之一:舉國上下發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的平臺,構建大中小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創客多方協同的新型創業創新機制,落實創業引領計劃,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從而使創新創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強調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上,更是明確指出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北京大學厲以寧教授認為:從根本上說,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力量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9億多勞動力,1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有專業技能的人才,這是我們最大的資源和優勢。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發展轉向更多依靠人才資源和科技創新,既是一個伴隨陣痛的調整過程,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升級過程。未來,我們可能面臨重大挑戰,其中,創新不足使彎道超車難度加大是最大的挑戰。這就需要全中國不拘一格,營造鼓勵創新、勇于創新的良好氛圍,讓人才創造附加值。
創新創業人才作為創造力最強的高端人力資源,是新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事實上,“雙創”不僅帶動了大量就業,促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它也是一場改革,因為它抓住了“人”這個生產力當中最重要的因素,讓人的聰明才智和活力充分展現出來,讓大家有改變命運、獲得提升的平等機會。
創業是一種創造性勞動,本質上是要創造“新”價值:提供新的產品或服務、創立新的組織、建立新的制度等。其過程就是把“新”的價值推向社會,從而讓社會更加和諧,人民更加幸福。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今天的中國,創業已經超越了一般創建企業和商業運營的范疇,創業者也不僅是初創企業的企業主,而是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企業家的一個概念。我以為,新時代的創業者應該而且必須具有一些新的特質,諸如:
(1)必須具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擔當。“創業”中的“業”必須是“正業”。創業者需要守正出新,以人民為中心,確保自己所做的產品或所提供的服務有利于群體利益、有利于行業進步、有利于社會發展、有利于國家富強。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得人心者,得市場”。堅持正義、正道、正業,才能歷經風雨終見彩虹,才能柳暗花明走上康莊大道。
(2)必須具有以“創新”為信念的創業者精神,致力于創造新價值。新時代創業者應不局限于現有的資源約束,善于創新性地組合各種要素,致力于向社會提供“更美好”“更便捷”“更便宜”“更舒適”的產品和服務,建立“更有效率”“更加賦能”“更公平”“更完美”的新組織。
(3)必須具有能夠承受高度不確定性,即應對風險的能力。創業是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進行產品或服務創新,新創企業最初恐怕難以明晰其產品應該是什么樣的、顧客在哪里。同時,創業者免不了會面對很多恐懼,如對不能按時發工資感到恐懼,對資金不足感到恐懼,對破產感到恐懼等。顯然,創業者在恐懼中可以選擇放棄,也可以戰勝它繼續前行。為此,創業者必須認識到創業最根本的意義在于對現有存在的突破,本身就體現了有效地面對不確定性的實踐,并承擔起人類探索未知的實踐傳承。創業固然需要眾多的外部條件,但最根本的,還在于人的主觀上能否勇于和善于面對三個“未知”:第一個未知,是創新創業所指向的方向的正確、合理與可行性的未知;第二個未知,是創新創業應該采取的具體方法路徑的未知;第三個未知,就是創新創業落實的具體形態的未知。如今,我們所提倡的大學生創業,是基于創新的創業,這種高技術含量的創業,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素質要求更高,實現更難。因此,大學生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謹慎地選擇創業項目及方式。另一方面,也不要因害怕失敗而不創業。事實上,創業沒有失敗者。創業者在前期經歷的失敗與挫折,往往會成為后期不斷前行、取得成功的經驗和動力。當然,即使最后創業者選擇了放棄創業轉而就業,他們也從中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經驗和工作能力,在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團隊精神乃至工作抗壓性等方面,某種程度上要比畢業后直接走上就業崗位的大學生略勝一籌,更容易受到招聘者的青睞,也更能夠在就業崗位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4)必須具有遠見和預測未知機遇的能力。創業者必備的特質之一是能預測到他人所沒有預知的事情。創業者必備的好奇心會幫助他們辨識出一些被忽略的市場機遇,使其走在一些新興領域的前列。創業者還能想象出另一個世界,把自己的遠見有效地轉化為一種切實可行的業務,隨之而來會吸引到投資人、客戶和員工。騰訊公司聯合創始人張志東在演講中提到:“如果企業遭遇艱難和路徑分歧的時刻,有沒有能發光的產品人能夠挺身而出,給團隊帶來信念,非常關鍵。”那么什么樣的人是能發光的人?就是“要能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是指這個人有這樣的經驗、資歷,有對未來的洞見,團隊信任他;而放得下,就是指這個主將不那么在乎自己的面子,他輸得起,他對產品理念的追求勝于取悅上司。有本書叫《戰爭論》,其中講到將領的作用:在茫茫的黑暗中,能發出內在的微光,這樣的將領才有可能在掙扎期帶領企業建立新的方向、新的共識。
近年來,羅國鋒博士與我屢次探究創業者精神,使得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在今天這個新時代背景下,“創業者精神”所具有的深度價值。實踐證明,但凡成為偉大創業者的,都離不開其本質的創業者精神內核。比如說,喬布斯、馬化騰、陶華碧、胡瑋煒四個創業者都不同程度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因而創業有成。但是,他(她)們在性別、年齡、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專業、行業和運營模式等方面卻差別很大。究其本質,他(她)們有一點是共同的,都具有偉大的“創業者精神”。
人是精神動物,人身上真正值得傳承的是精神,精神力量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創業者精神就是創業者的靈魂,誰的身上具有更好的創業者精神,誰就有可能把創業做得更久、更好、更有價值。
何為創業者精神呢?熊彼特將創業者精神看作是一股“創造性的破壞力量”。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創業者精神是在各類社會中刺激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的一個必要因素。我們討論認為:創業者精神是指創業者主觀世界中,具有開創性的思想、觀念、個性、意志、作風和品質等,是創業者在實踐體驗基礎上凝煉成的主觀認同和文化價值,是創業者的內在覺醒。創業者精神的特征可以概括為四個。一是綜合性:創業者精神是由創新精神、冒險精神、進取精神、合作精神等多種精神特質作用而成的。二是三維性:創業者精神是由哲學層次的創業思想和創業觀念、心理學層次的創業個性和創業意志、行為學層次的創業作風和創業品質三個層面所構成的缺一不可的整體。三是超越性:創業者精神的最終體現是要開創新事業,本身必然具有超越固有觀念的先進性。四是時代性:創業者精神產生的基礎和所帶來的影響都與所處時代密不可分,具體內涵必然呈現出時代特征。
從價值效用角度分析,創業者精神也可以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能夠達成個人的某些成就;二是能夠幫助團隊和他人,帶來公司和機構的發展壯大;三是能夠有利于國家建設,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由此,創業者精神支撐和構成了積極的個人價值觀、集體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
一位創業前輩曾告誡創業晚輩:對于創業者來講,先不要說“活著是為了改變世界”,先要說“活著就要先改變我們自己”,如果連自己都不能改變,怎么去改變別人呢?更談不上改變世界!
我由衷地期望《創業融資》的出版,能幫助更多的創業者去改變自己,以創業者精神鑄就自己的靈魂。
李家華
教授、博導
國際勞工組織KAB創業教育中國研究所所長
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原副校長